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浮光掠影游五台 |
[游记]浮光掠影游五台 |
2007-08-05cncn.com |
浮光掠影游五台
丒牛 五月下旬,我们三对退休老夫妻结伴旅行。从温州出发,乘火车到北京,在京稍事休息和游览一些景点后,取道山西大同市前往五台山。 汽车经过近五个小时的行驶,中午时分到达五台县台怀镇,这是一个座落在群山怀抱中的集镇,五台山众多的佛教寺庙,主要分布在该镇及周边地区。 午歺后,我们开始参观,首先游览五台山最大的青庙(和尚庙)—显通寺,该寺建于东汉时期,明代叫大显通寺。它与一般寺庙不同,在掛着大显通寺匾额的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座石碑,为唐代遗物。石碑上摹仿龙形、虎形。分別书写龙,虎两个大字,用来把守山门,甚为奇特。 寺内苍松翠柏,多座殿堂座落比其间,其中无量殿全部用砖石砌成,整栋房屋无大樑,无立柱,殿外无廊檐,又称无樑殿。它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砖顶,造型别具一格。殿中有一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木塔,高 休息片刻后,我们一行前往位于灵鹫峰上的菩萨顶。缓慢登上108级陡峭的石阶到达大殿。菩萨顶为满族语言,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文殊院,相传唐代一高僧从长明灯蓝光中看到文殊菩萨显圣展容。请名匠塑文殊“真容像”。寺名改为真容院。到了清代,由于皇帝信奉喇嘛教,遂将青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康熙年间重修,并允许在殿宇上使用黄色,与其他皇家建筑同等规格,成为黄庙领袖寺院。這在四大佛教名山是绝无仅有的。康熙、乾隆二帝先后多次到此朝拜。留下”灵峰胜境”、“五台胜境”众多墨迹。 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宝殿正门两侧的一付对联,“灵鹫鹫灵灵鹫灵”、“真容容真真容真”,工尺相对,珠联璧合。 从菩萨顶下山,我们来到塔院寺,塔院寺原为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释迦牟尼舍利塔时独立为寺。寺内藏式大白塔内供奉佛祖舍利,又称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是五台山标志建筑,塔高约 塔院内有藏经楼,为二层楼房,底层有转盘,上刻藏文,僧人和信徒每转动一次,像征唸了一遍经。在导游指点下,大家怀着虔诚心绕经楼边走边转三圈,保佑全家平安。
第二天,早上游览万佛阁,在路上巧遇一群百余人穿着棕色袈裟的喇嘛,他们列队前往寺院做法事。引起路边游峉驻足观看,我们拿起相机,摄下这难得的镜头。 万佛阁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寺庙,主要建筑有文殊殿、五龙王殿(五爷庙)和古戲台。文殊殿为两层建筑,供有地藏王、文殊、普贤、观音诸佛像。大殿左右及后面墻上,有无数木制小格,藏有小巧的泥塑贴金佛像,计有万尊,故名万佛阁。 离开万佛阁,我们去黛螺顶,它位于陡峭的半山嵴上,一条青石铺成的小路通向1080级台阶的山顶。 不少善男信女一步一拜,艰难上山。我们为节省体力,乘索道榄車上山,不到一刻钟就到达山顶。 站在(大螺顶)牌楼的石阶上,极目远眺四周群山,只见南台、中台、北台横出天际,与寺院背靠的东台,山峦连绵起伏,和山下高耸的大白塔遥相呼应,景色秀美。 黛螺顶始建于唐代,明代成化年间重建,又叫大螺顶。正殿内供有五方文殊。传说清乾隆帝想朝拜五方台顶的文殊,但分别去五个台顶,路途艰难。当时住寺青云和尚便将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五种法像一併塑于正殿,称“五方文殊殿”。使乾隆在此得以同时朝拜五方文殊。俗称“小朝台”。 离开黛螺顶已时近正午,在饭店用歺后,乘车返回大同,结束了为期二天的五台山之旅。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72208/17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