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徽州古韵--婺源行(四)

[游记]徽州古韵--婺源行(四)

2007-10-22cncn.com
一直担心雨会越下越大,那样会让我今天的旅行增加不少麻烦。说也幸运,车子刚出沱川,走出山区,雨就停了,越走越亮,中间一段时间甚至还出了太阳。中午12点半的样子回到了清华镇,表明婺源北线的旅程结束了。真是饿了,别看摩的师父个小,却连吃了三大碗米饭,我也干了满满一大碗,这几乎是平时我一天的饭量。水足饭饱后,小憩一会后又上路了,开始了东线的征程。
李坑,可谓是婺源旅游的一张名片,凡是来婺源旅游的,尤其是旅行社****的,都会到这个号称“小桥、流水、人家”的村落。还没进入景区范围,就看见一辆辆的豪华大巴来来往往在通往李坑的路上。有了些心里准备,因为当天是周六肯定会有不少人,可我还是吃了一惊。离大门还有几百米的停车场,已经是密密麻麻地停满了一片。这与上午在理坑村口门可罗雀的情形简直是天壤之别。越靠近村口,人就越多,等走进村里,里面狭窄的石板路上已满是人群,几座石桥上更是人满为患,站满了面带微笑正在照相的游人,可是等照完了像,看着拥挤的人群同样皱起眉来。“苕货,莫笑得那岔撒”,一听就是汉话,自打进这个村,我就没觉得是到了外地,感觉就像在逛解放公园,到处都是武汉来的游客。溪边石路旁的住户都开成了商铺,卖着良莠不齐,不知真假的古玩字画和还算精美的当地手工艺品,劝客光顾、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可是听我的摩的师父说,现在根本不算人多,要是到了黄金周,人多的都得在晒谷场等候排队,一个挨一个的踱行进村,那才叫一个壮观。
牌坊、祠堂、亭阁、石桥、民居、稻田、小溪、红鲤、古樟、三雕…..徽派建筑和徽式风光的所有元素在这里都一一具备,也有着文昌阁、申明亭、李知诚故居等许多文化遗产。如果少些游人,少些过于矫揉造作的装饰,李坑还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去处。能够被选为婺源旅游的代表之地,肯定有他的独到和优势之处。可不知怎的,来到李坑我却感受不到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对我的熏染,远没有理坑、思溪带来的那么强烈。难道是我过于挑剔?难道是我审美疲劳?我不知这些兴高采烈、兴致勃勃的游客们若是和把李坑和理坑、思溪做个比较会作出什么样的评判和选择。李坑就像是浓缩了含有多种维生素的胶囊,而思溪、理坑则是富含某种营养物质的蔬菜或水果,快节奏的现代人应该选择多维胶囊还是不嫌麻烦多吃几种蔬菜、水果呢以求营养均衡呢?我想,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答案吧。
一路东行,十几公里的一级公路车开得很快,汪口就在脚下。村子地处丘陵地区,整个村子顺着坡势,沿河而建。看来徽州的乡村少不了山和水,尤其是这水。古徽州正是借助域内纵横交错的水系,大大小小的河流,增强了与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之前在各村镇见过水都是些用来洗衣饮用的小溪,可这汪口边上的水就大气多了——那是一条可以通航的河——双溪。汪口始建于南宋,距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村里多俞姓,因这村前碧水汪汪,故名汪口,徽州古村名大多都不以居民的主要姓氏为名,而多有思想文化、自然环境的成分在里面。汪口为古徽州府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又系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货运到乐平、鄱阳、九江等处之码头。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景象繁华。六百年间,一代代徽商就是从像汪口这样的河边村镇的小码头上船,把山里的竹、木、茶、麻、漆、果、桑农林产品带到了山外,也从山外把山里需要的货品带入了家乡。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发达的水系,徽州是否还会成为以前那个曾经富甲一方的徽州。
一条长长的千年老街纵穿整座小村,抬眼看青天一线,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一齐竦身拥向天空。以老街为主干道,一边是通向小村深处的阡陌小径,一边则是一条条可以拾阶而下,通往双溪河的小道。老街街边和小村深处的宅屋也是典型的徽派风格,没有特别之处,只不过不同的宅屋有着各自不同的主人、流传着不同的故事。我没有一一造访他们,甚至还没有打听完这些宅屋的名字,而是沿着老街走到尽头,因为那里有声名显赫的俞氏宗祠,它的木雕堪称徽州之宝。
宗祠,是一姓的族人为了祭司祖先或举行盛大仪式的正式活动场所。建于乾隆年间俞氏宗祠,是徽州保存最为完好的大型宗族祠堂。宗祠大门紧闭,只有在举行祭司时才能打开,门槛有半人高,共有5节,这是我见过的真正的高门槛了,依次为秀才、进士、探花、榜眼、状元而设,每升高一个层次,门槛就减去一节,而其他没有考取功名的则只能走侧门而入了。“功名仕途”还是为徽州人所推崇、首选,其次才是“入贾经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步入祠堂侧院,门口是两株高大的桂树,正是八月丹桂飘香的时节,花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进入祠堂,光阴瞬间轮回。门外是秋意昂然、鸟语花香,充满生机灵动的田园山色,堂内却是古朴凝重,悠悠数百年的历史沧桑。抚摸着祠堂的一根根楹柱,凝视高高在上的斗拱、脊吻、檐橼、雀替、柱础,观赏雕刻在房顶木梁、窗棂和门楣之上细腻纤巧、精美绝伦的鸟兽花草、典故传说、渔樵耕读的图案,怀古之情油然而生。祠堂的正厅早已不见供桌和祖像,早已不闻祭祖的古乐,留下来的石墩、木梁、堂门、侧廊却仿佛依旧在诉说着这户人家的百年故事。
天色渐晚,我却要赶往最后一站——晓起村。这里几乎已经是婺源东线最东端的一个点了,距县城将近50公里。有晓起分为上晓起和下晓起,时间有限,这次只能光顾下晓起了。老远处就见到一个很大的石牌坊,上书“晓起村”,好大的气魄。晓起号称是“古文化生态村”,他之所以闻名,不在于徽派的建筑,因为婺源的各村镇都是如此,而是在于他令人叫绝、遮天蔽地的古树。晓起荟萃了千余株古樟群、罕见的大叶红楠树和江南红豆杉。那棵一千八百年树龄的樟树王,五个成年人也合抱不住。走在石板小道上,穿行于古樟树群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到清心爽肺。沿街住户多为前店后房的布局。晓起因盛产樟树和茶叶,村中工匠主要以制作樟木工艺品和炒制茶叶为主。徽派的木雕举世闻名,与其他地方不同,晓起的木雕主要以樟木为原料,因此可以历经千年而不朽!下晓起最有特色的景观便是村中心的“双井印月”古井了,据说,建于唐代末年,古井清幽深邃,四季不涸,井水清冽甘甜,而磨得发亮的井石,无言地印证着悠悠岁月。村民讲卫生,一口井是用于洗打水的桶,还有是夏天浸西瓜,另一口就供全村600多口人饮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村里的排水系统,虽然我没有仔细研究晓起村里的排水网络,但很容易发现,每家每户门前都有被青石板盖住的石渠。无论是雨水还是生活用水都顺着石渠流汪村外,村里的石板路面、房前屋后不会有一摊摊的积水。不得不佩服古代建筑师的独具匠心。
没有再多的时间浏览这如诗如画的胜景了。当我步出晓起村时表示着婺源的徽州古韵之旅划上句号了,虽然仍有许多地方我没去,虽然我驻留游览的时间很短,但我真的很满足了。留在我记忆中的不仅仅是一幅幅如画的美景还有那一份古朴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沉淀。
别了,婺源;再见,徽州。


(李坑1)


(李坑2)


(汪口俞氏宗祠)


(远眺汪口)


(晓起双井映月)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77940/18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