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景山依旧 |
[游记]景山依旧 |
2007-12-10cncn.com |
在筒子河边欣赏了角楼余晖,我决定爬上景山继续欣赏日落景象。在奔跑过程中,呼吸仓促之间,我忽然想起了一个人。 一 1644年三月十八日,北京笼罩在一片滚滚硝烟之中,面对农民军潮水般的凶猛攻击,大明守军作着最后的顽抗。与城墙上喊杀整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紫禁城里死一般静寂,平日里成群结队的太监宫女早已逃得不知去向。忽然,响起了一阵清脆而又急促的脚步声,“嗒嗒嗒…..”,向坤宁宫奔去。 安静片刻,脚步声再度响起,先进了宁寿宫,又去了昭仁殿。每当他闯入一座宫殿,里面都会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尖叫;每当他跨出殿门,他手中的尚方宝剑更显得鲜血淋淋。 他披头散发,面目狰狞,就像一个来自地狱的魔鬼,但是一身金黄色的龙袍显示了他那至高无上的身份,他不是别人,正是大明王朝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同时他也是一个绝望的丈夫,绝望的父亲。留在宝剑上的,是他那两个未成年女儿的鲜血。绝望使人疯狂,国,已经没有了,大顺军马上就能打进紫禁城,推翻大明的统治,我有何面目去见辛辛苦苦打下这座江山的列祖列宗;家,也没有了,李自成即将成为这里的新主人,这个草寇,我和我的家人落在此人手里,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只能作个了断。 在坤宁宫,面对相伴十八年的周皇后,他下不了手,令她自尽。在宁寿宫,长平公主怎么也想不到平日里最疼爱她的父皇竟然挥舞着宝剑向自己劈去,本能地用左臂抵挡,望着倒在血泊中呻吟的女儿,承受巨大痛苦的朱由检再也无力发出致命一击,“虎毒尚不食子,奈何汝生在帝王之家!”紧接着在昭仁殿砍死幼女后,由检忽然感到一下子卸掉了扛在身上十八年的重担,他意识到,接下来需要解决的人就剩他自己了。他不再奔跑了,而是恍恍惚惚地走着,不知道自己会走到哪里,最终,来到景山脚下的一棵老槐树下,系了一根白绫….. 二 “后面的朋友请跟上,大家来看,这里就是三百多年前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上吊自尽之处。和他一起自尽的,还有一个名叫王承恩的忠心太监…..”在导游滔滔不绝地介绍下,数十位戴着红帽子的游客把视线聚焦在景山脚下的那棵槐树上,仿佛树干上真吊着这么一个人。我也瞪大着眼睛,我想,或许朱由检的历史形象就这样被定格了吧。苛捐杂税搞得民不聊生,猜忌心重杀袁崇焕自毁长城,洪承畴明明是投降给清朝了,朱由检却以为是为国捐躯,还为他举行隆重的丧仪…..多少年了,在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死有余辜,没有什么好可惜的。连那棵槐树,也因他遭了殃,清朝顺治皇帝为此槐量身定做了一个巨大的铁锁,将它捆绑起来,称之为“罪槐”,以警世后人不要学朱由检的亡国之道。后来老槐树枯死了,也有传闻说是文化大革命时为“破四旧”而砍掉的。今天的这棵槐树是后来补栽的,好像在人们的思维里,这棵树是这个园子里必不可少的一件物事。去景山公园游玩的人,大多会去这棵树下看看。 最近,围绕着袁崇焕该不该杀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崇祯翻案了。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你会知道他是到底是一个昏君还是一个明君。但至少,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有胆识,愿意承担责任的国家元首。在老槐树下,他留下了一生中的最后一道圣旨:“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说得好!试问周秦汉唐宋元,到底有多少亡国之君可以做到以身殉国?没人愿意赴死,都是很不情愿地被别人杀掉的吧!要么就是苟且偷生。反倒是数不清的将军和将士们,象三国蜀的诸葛瞻,出于所谓的忠心,拼尽了最后一滴血,如果看到刘禅轻松地向敌人屈膝一跪,投降了,他在九泉下岂能瞑目!而早在李自成打到北京之前,朱由检就对群臣们说:“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他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国家是他的,他会承担一切责任。 只是那一句“皆诸臣误朕”,把责任完全推卸到大臣们的身上,朱由检是有点不够意思。但当时明朝的人才确实凤毛麟角少得可怜。袁崇焕和洪承畴是晚明少有的杰出将领,但袁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为由被朱由检所杀,洪承畴不敌皇太极,孙传庭又败于李自成,朝廷已到了无人可用的境地,由检恨不得亲自披上战袍去打仗。每到升朝议事,诸臣无不搔头弄耳,惶惶不知所对,由检无计,竟向群臣作揖行礼,说:“自古君臣志同道合,天下未有不平者”,几乎是一种恳求的口气,谁能想象这是封建社会里皇帝对臣下说的话。文武百官无人能分君之忧,更令人心寒的是,不论国库再怎么空虚,也无人愿意出一点家私捐助朝廷。由检已然成了一个光杆司令,但他并没有气馁,城破之时,他还奋力敲响大钟,企图纠集一些有志之士与敌军展开巷战;城破前一日,他让三个年幼的儿子逃出紫禁城,流泪叮嘱他们在民间“见老者称之曰翁,少者称之曰伯叔,幸而不死,为父母报仇”。在他看来,大明还有一丝希望,江南大片土地还在大明手里,只要儿子们顺利到达江南,那么就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很可惜,他的儿子不是被清军抓住后杀死就是一生隐姓埋名碌碌无为,而控制江南大片土地的南明政权也没有南宋那么耐打,很快被清军一一消灭。 三 景山不高,也就四五十米吧,但我气喘吁吁一个劲地往上爬,心想咋还没到顶呢。好容易登上了万春亭,已经有好多专业级的“炮手”恭候我多时,一起欣赏那一轮火红的夕阳,渐渐淹没在高楼之后。古时候不存在高楼,那么可以看到日落西山的景象了吧。这万春亭当初是北京的制高点,我想朱棣老人家是不是也是一位喜欢看日出日落的人,否则造起这么大个山包干嘛。关于今天的景山是如何形成的,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这里在元朝时就是一个小土山,后来朱棣把拆毁的元朝宫殿废墟堆在土山上,使之增高,再广植树木,变成了今天的高度;二是景山的原址是元朝的大殿,朱棣将其拆毁并堆上土石,寓意将元朝的王气镇住,使之永不能翻身。如果后一种说法是真的,那么朱棣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座山不但镇住了元朝的王气,还把自己的王气终结在这里。后来乾隆皇帝在景山上依山势修建了五座亭子,又在每座亭子里安放了菩萨的铜像,作为镇山之宝。隐约觉得,在乾隆皇帝的潜意识里,有意无意地把景山看作了整座江山的缩影,费尽心机把它打造好。 终于,经过了两个王朝的风雨,这个天下还是要由天下人来管理,不再属于某个人。景山也不再是只有皇帝皇亲才能爬的禁山,谁都能爬上这座普通的小山。晚上20点,夜风习习,有两三人坐在万春亭边闲扯,也有人举着相机对着灯火通明下的彩绘“卡擦卡擦”照个不停。我举目四顾,白塔和中央电视台遥遥相望,天安门方向华灯辉煌,鼓楼大街车流滚滚,北京城日新月异,唯独景山依旧!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81050/37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