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行走在西伯利亚的边缘——布拉戈维申斯克 |
[游记]行走在西伯利亚的边缘——布拉戈维申斯克 |
2008-03-18cncn.com |
从哈尔滨一路向北,火车呼啸着驰骋一夜,天亮的时候,刚刚在温暖舒适的软卧车厢里一觉醒来,火车就已经驶入了黑龙江畔的边陲城市——黑河,这一天是正月初七。外面大地上的积雪很显然要比哈尔滨那里更厚一些,天气也更冷一些。 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与黑河市隔江相望,隔着的正是黑龙江。黑龙江本是中国内河,现在却永远地成为了边境界河,滔滔江水,流淌的尽是中国人的忧伤。 布—拉—戈—维—申—斯—克,来自斯拉夫语的这个城市的名字读来自有一种宛转的异域风情,黑河人简称它为“布市”,那是因为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记住它本来的中国名字——海兰泡了。 1858年,满清和当时的沙皇俄国有个不平等的条约,叫做《瑷珲条约》,相信大多读过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有些印象,正是这个条约,使得包括海兰泡在内的黑龙江以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永远的被划入到了俄罗斯的疆域版图之中。屈指算来,至今恰好是整整150年了。 150年的岁月变迁,满清变成了民国,民国变成了共和国;对岸的沙俄变成了苏维埃,苏维埃又变回了俄罗斯。不变的是这一片广袤的土地,永永远远的变成了异国他乡。 一江之隔的布拉格维申斯克,150年后的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想要再踏进这个城市,首先要准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以及面对俄罗斯边境口岸严格的入境检查。 春节后的这个早晨,空气中有些寒冬的凛冽气息,但是没有风,天气又是晴朗的,所以也不觉得特别的冷。当我们在黑河著名的“东方阳光”吃早餐的时候,导游已经办好了我们的健康证,接下来就是在中国口岸的出境签证手续,我们一行三人,办的是旅游签证,是的,我们只能以旅游的名义再踏上江对面的这个城市,包括一起同行的哈尔滨的一哥们儿,他只是来见他的俄罗斯女朋友,但他必须要以旅游的名义通过旅行社才能如愿。 咫尺之隔,我们甚至可以看清江那边的建筑,据说江面最窄处,只有750米的距离。如果从冰冻的江面上走过,大概也就十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出了中国的边检,我们必须要登上一辆大巴,上车时还有武警检查护照,这是垄断经营,汽车票是已经预订好了的,上面写着“国际公路客运车票”的字样,名头很大,票价也不菲,往返价格50元人民币,实际上从上车到下车总共也就五六分钟的时间,屁股还没来得及坐热,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好赚钱的经营线路了。据哈尔滨小伙说,这是冬天,还算好了,如果是夏天,只能乘坐气垫船过去,船票价格是两百多元,真黑,比黑龙江的水还黑。 俄罗斯的边检显然要比中国方面更为严格,所幸我们有特别通道,才避免了漫长的等待,当那个腰如水桶的俄罗斯大妈面无表情地将入境签证章重重的扣在我的护照上时,我知道,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我算是真正出国了,尽管我只是过了一条江而已。哈尔滨小伙的金发碧眼的女朋友早就在大厅里焦急地等着,两人见面,一通拥抱加热吻,然后相拥着走了出去。剩下我们几个听从导游的安排,上了俄罗斯方面安排的一辆车。 给我们开车的司机是一位沉默的俄罗斯大叔,忘了他的名字,但我总觉得他应该叫什么“别林斯基”之类的名字才对,开车的嘛!而我们的俄罗斯导游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女,名字叫修莎,穿一袭貂皮大衣,身材高挑,面容有几分冷艳的意思,只可惜不会讲几句中文,一直陪同我们过来的中方导游姓傅,年纪三十上下,她的俄语讲得很好,所以更多时候,负责和修莎交流的是她。 说起来,我的俄语要比同行的其他几位强一些,因为我还会说一句“哈拉少”,他们一句都不会。 我们先被安排到友谊宾馆入住,号称二星也不是三星来着,宾馆规模不小,一楼还有一个赌场,大堂也算明亮整洁,只是我们住的房间实在不敢恭维,堪比中国的县级招待所,没有一次性洗漱用品和拖鞋,据说这是欧洲国家宾馆的惯例,既然是惯例,那我们就忍了。可是床很小,电视也很小,印象中我们家八十年代买的第一台电视机也比这个大,当然没有遥控,只能手动调台,电视台倒是很多,可惜全部是俄语,打开电视,正好在放普京召开记者招待会。不过,唯一的惊喜是能够看到下着雪花的cctv1。我们住的是九层,这一层的其他房间里住了很多俄罗斯的青春美少女,在她们的房间之间跑来窜去,露着明晃晃的大腿,一副青春无敌的样子。 房间里照欧洲国家的例,没有开水,想喝开水要到楼层服务员那里去,服务员都是大妈级的人物,腰如水桶,表情庄严。值得一提的还有宾馆出土文物一样的电梯,实在恐怖,每次升降都没有任何过渡,直接就把你提起来,提心吊胆挨到楼层到了,咣当就停下来,而且一路叮咣哗啦直响,让人担心会象前苏联一样,随时都有解体的可能。 不过在电梯里遇到一个俄罗斯大叔是一件有趣的事,他叽哩呱啦不知道想向我们表达什么意思,我就只好面带微笑,用宁波话回答他:呒搞、呒搞,伐晓道、伐晓道……他居然点点头,也微笑着出去了。 安顿好宾馆住宿,已经是上午10点钟了。我们上车来到列宁大街,参观列宁广场和胜利广场。列宁广场就在黑龙江边,照例有列宁同志挥手致意形象的雕塑,列宁同志平伸手臂,面向以他命名的大街,街上车来车往,我说,这分明是列宁同志在打车。 列宁的时代已经远去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们的时代也已经远去了,如今的俄罗斯是普京的时代。但列宁依然有人在怀念,我看到雕像下面的台阶上有几束鲜花,在冬日的雪中很显眼,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人们在怀念他,俄罗斯的人们在怀念他。但他们更有理由感谢普京,曾经的“休克疗法”让俄罗斯的经济几近崩溃,原本坚挺的卢布一跌就是几千倍,但现在,在普京的带领下,俄罗斯的经济近几年迅速好转,尤其是能源输出,为俄罗斯换来了大笔的外汇,卢布和人民币的汇率已经稳定在3.5左右比1。 不过,在我看来,俄罗斯的人们最应该感谢的其实是中国,是那曾经属于中国的广袤而富饶的西伯利亚,唐朝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如今在吉尔吉斯境内;汉朝苏武牧羊的北海,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还有唐努乌梁海,还有珍宝岛,还有海参崴,还有伯力,还有中国人世代居住的江东六十四屯……无比广袤的西伯利亚,有着无尽的森林、矿产,在全球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俄罗斯人手中其实攥着大把的还没有兑现的钞票。 在列宁广场上竖着一块石头,俄罗斯人叫它“报喜石”,150年前瑷珲条约签订时沙俄远征军向沙皇报喜,并在这里立石纪念,据说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俄语意思就是“报喜城”,可对中国人来说,那是一块“耻辱石”,我们走近石头,向它竖起中指,拍照留念,在我看来,这石头太TM大了,否则真想把它扔进黑龙江里。 胜利广场其实相距列宁广场并不远,广场上有一座凯旋门,边上还有一座古老的哥特式建筑,西欧常见的哥特式的建筑在这座城市里并不多。在这座城市的老城区,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俄式风格的建筑,包括这座城市的东正教堂,东正教作为基督教的分支,已经逐渐演变成俄罗斯民族宗教。布市的东正教堂很新,是传统的拜占庭式建筑,但在我看来,除了教堂的洋葱头顶全部用西伯利亚特产的紫金包裹,看起来让人印象深刻外,整个建筑乏善可陈。因为我们刚从哈尔滨来,哈尔滨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实在太辉煌、太夺目了,这个堪称完美的一百年前的红砖建筑,坐落在哈尔滨拥挤的现代建筑之间,宛如“天外飞仙”,让每一个遭遇它的人都觉得惊艳。 我们的导游是个小心翼翼的人,她总是不断地向我们提醒在俄罗斯的各种各样的规矩,诸如进教堂后不能戴帽子,不能大声说话,不能照相,手机必须要关机等等。事实上,在我摘下帽子刚一走进教堂时,我就看见一个漂亮的俄罗斯女人头上戴着帽子,大概这条规矩对漂亮的女人例外?当我们摒住呼吸在安静的教堂里参观时,旁边欢快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循声望去,正是来自我们的俄罗斯大叔“别林司机”,他赶忙按掉了铃声,但欢快的声音又一次顽固的响起,“别林司机”大叔只好走了出去。 教堂的外面的那条街叫“加里宁大街”,两边散布着一些木刻楞房子,很有风情,冬天叶子落光的灌木丛中,有身材肥硕的猫在跑来跑去,我总怀疑这猫的主人应该是一位俄罗斯的大妈。还有那些木刻楞房子,那些木头做的带烟囱的房子,我总觉得更应该出现在我小时候看过的那些古老的俄罗斯童话里。 在这个已经彻底俄罗斯化的城市中,生活着22万俄罗斯人,这个城市距离他们祖国的首都莫斯科有八千公里之遥的距离,我总有一种错觉,似乎这是一个被抛弃和遗忘了的城市,事实上他们的祖辈多数正是那些当年曾被沙皇流放的犯人、劳力和远征军,或许还有那些十二月党人也未可知。其实拥有22万人口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是俄罗斯阿穆尔州的首府,大概相当于我们的省会,是俄罗斯远东的第三大城市。以俄罗斯的人口总量来说,这个城市已经不小了。它有老城区和新区之分,新区的建筑除了赫鲁晓夫时代建设的集体公寓楼(当地人称“赫鲁晓夫楼”)外,都是和中国差不多的新式小区建筑。这个城市有自己的大学,还有自己长达百年历史的博物馆。 阿穆尔州博物馆在我们的参观范围之内,这是一幢L形的古老的欧式建筑。我们走进去时,有一群当地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也在参观博物馆,那些金发碧眼的小孩子很漂亮,皮肤似乎吹弹可破,而且很有礼貌。 超乎我的想象,俄罗斯地处偏远的阿穆尔州博物馆建设得非常的好,一共有十六个展厅,从古至今,从森林矿产到动植物标本,从远古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文物,似乎你想要了解的阿穆尔州的一切都尽在其中。每一个展厅都有一位俄罗斯大妈在看守,腰如水桶,表情肃穆。 更神奇的是,这里居然专门有一个中文讲解员,这是一个令我印象颇深的中年人,他的长相略似憨豆,穿着一件不太合身的西服,有些皱皱巴巴,显得很腼腆和害羞,很显然,他对自己的中文并不自信,总是在讲解的间隙借咳嗽来缓解自己的紧张。事实上,平心而论,他的中文确实不怎么样,发音很奇怪,在不考虑对外国人有些难的汉语四声和平翘舌的因素下,他的发音还是很奇怪,而且充满了的语法错误,以至于他说完了一段话后,我们几个总要讨论一下,他刚才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当我们终于猜对了之后,他会流露出很欣喜的表情,说:对,是这个意思!(这句话请全部读成一声) 不过这是个可爱的人,他总是力图把这个博物馆的一切都告诉我们。在近代史的展厅里,这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瑷珲条约等与中国有关的东西,我注意到他的措辞是,称清政府为满洲人,那些满洲人如何如何,而不是中国人,这个细节难道是照顾中国人的自尊? 现在回想起来,在一个展厅里,他指着一个模样奇怪的庞大机器说,这是来自美国的伐木机。我一下想起了多年看过的一部俄罗斯电影,是米哈尔科夫导演的《西伯利亚理发师》,我挺喜欢这部电影,米哈尔科夫史诗般的华丽的展现了俄罗斯的最后的荣耀与骄傲。 参观结束,“憨豆耶夫”(姑且就这么称呼吧)依旧腼腆的和我们道别,并拿出一张纸来写下他的E-MAIL,真诚的欢迎我们给他写信,和他探讨。我也很真诚的收下了他的E-MAIL地址。不过真的很抱歉,我实在认不出来他留给我的地址写的到底是英文还是俄文,所以回国(这个词貌似很牛叉哦)之后,我把破译这张密码纸的任务交给了同去的朋友小方。 后来问导游才得知,“憨豆耶夫”同志的汉语完全是自学的,难怪他的发音和语法这么不规范,原来是野路子出来的,不过能自学到如此程度,还是很令人钦佩。不信,你到四十岁之后自学一下俄语试试看? 出了博物馆,沉默的“别林司机”大叔和冷艳的修莎小姐拉着我们穿越车流熙攘的布市,向郊外驶去,沿途路过布市的新区,布市的穷人聚居区,驶过结雅河上工业文明风格的结雅河大桥,一直来到了郊外的乡村,停在了一户农庄的门口。“俄罗斯农庄”,这几个字组合起来好像很风情的样子,如果表达成“俄国农民家”,就觉得似乎差了很多意蕴,但其实两者表达的是一回事儿。 如果你是个小资,那就看这句:接着,我们漫步进了一户俄罗斯农庄。——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个粗人,那还是看这句吧:我们走进了一个俄国农民的家里。 推开木门,是个不大的院子,院子里全是积雪,房子在院子的一侧,其实很简陋,一个老旧的沙发,对面是一排书柜,角落里是一个小电视机,主人是个老人,个子很高,七十多岁的年纪,单身一人生活着,虽然很热情,但是总让我觉得有一种职业接客的样子,他熟练的和我们合影,请我们参观他的简陋的地窖,他还有一个车库,里面停着他的二手尼桑车。 汽车在俄罗斯早已经普及到一人一辆了,富人有富人的车开,穷人有穷人的车开,二手日本车在俄罗斯非常便宜,以购买力来换算,我估计跟中国家庭的电瓶车应该相差无几。但俄罗斯人开车很文明,真的很文明,在布市城区,我从来没有听到一声喇叭,不论车和人,都很遵守交通秩序。看来中国人的汽车文明真的还不是差的一般远。 告别老人,我们下一个参观的地方,居然是火车站,如果你头脑浮现的是中国城市那种巨大的吞吐人的怪物机器似的火车站的话,那么你就错了,欧洲火车站大都是那种老式的建筑,很小,很安静。这一点,俄罗斯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没有春运,所以他们的火车站每天都很和谐。 布拉戈维申斯克老式的火车站前面,三三两两的鸽子在西斜的阳光中飞翔,一个男人在门外寂寞的抽烟,几个漂亮的女人安静的经过,巨大的彩色俄文广告招牌立在车站对面的风中,几个中国人拿着照相机在寻找合适的角度拍照,当然,这就是我们。 我的想法是,如果只拍那些漂亮的建筑和漂亮的女人带回去给祖国的朋友们看,这也未免太不深刻了,所以我把镜头对准了火车站旁边的一根电线杆,哈哈,俄罗斯的电线杆上也有牛皮癣,据我们估计,那些俄文写的不是办证什么的就是俄罗斯老军医之类的东西,毕竟一衣带水呀。 夜晚终于来临了,宾馆房间的玻璃窗上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花。在这异国的夜晚是不是需要抒情一下呢? 姐姐, 今夜我在布拉戈维申斯克, 这是西伯利亚边缘一座荒凉的城。 夜色笼罩, …… 第二天仍是个好天气,我们这一天的任务就是逛街,SHOPPING。早餐之后,我们来到一条繁华的街上,街上有一家古董店,在我看来,东西不太多,真假也很难辨,店主人是一个模样有些俊朗的年轻人,我看中了一个托尔斯泰的锡制半身像,问他:how much?(我的可怜的English啊,终于派上了用场) 店主人:•#¥¥—*•……(听不懂) 我:你说啥玩意哪,到底多少钱哪?(东北腔) 店主人:#¥¥—*•……(伸出了两个手指) 这回我看懂了,还是肢体语言有效,难道是两百卢布?那可够便宜,我拿出手机,在上面按下了200几个数字给他看:嗯哼? 店主人:#¥¥—*•……,然后他在我的手机上又按下了一个0,靠,要2000卢布,我在心里马上换算一下,3.5比1,将近600人民币,真是齐得龙东强啊,太贵了,走人吧。 购物欲望的爆发是在一家副食品店,类似中国的小型便利超市,几个腰如水桶的俄罗斯大妈看守着柜台。俄罗斯的巧克力很出名,而且价格还算厚道,大概三四十卢布一块,包装也很漂亮,这一天恰好是2月14日,无论如何也要买一点给远在祖国的老婆。 说来不好意思,我有一个很BT的情结,就是方便面情结。每到一个地方去,我总要看看当地有什么特色一点的方便面,然后买它一大堆回来。当年在长沙,买了二十多盒方便面,然后用塑料袋背着上了飞机,这事迹被广为流传。不过俄罗斯的方便面似乎品种不多,那就一样买一盒吧。还有俄罗斯的香肠,俄罗斯的香烟,俄罗斯的酒…… 买完东西继续逛街,布拉戈维申斯克的百货商店实在引不起我们的购物欲望,那就一路闲逛,看满街的美女如云,布市的市容其实还算整洁,街道上很干净,吸烟的人总是很自觉地守着垃圾箱,吸过之后将烟头扔进垃圾箱内。 我的朋友小方执著的用蹩脚的英语打听哪里有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地图卖,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两个漂亮的女孩的帮助下,他如愿以偿的买到了俄文版的布市地图,到一个城市,买一份当地的city map(小方语),这也是我的习惯,尽管这地图要价高达90卢布,而且一个字也看不懂,但我还是也买了一份,权作纪念吧。 在布市向着阳光的街头,有一个路边摊,摊主人是一个朴实的俄罗斯大妈,类似中国街头卖烤红薯的大爷一样,她卖的是热腾腾的牛肉馅饼和热狗,一个馅饼20卢布,味道很不错。在我吃馅饼的时候,小方准备买一个热狗,25卢布,大妈熟练的拿出面包,夹进一根热狗肠,然后变戏法一样拿出一罐番茄酱,示意给我们看,我们点点头,于是大妈在热狗上抹了番茄酱;接着她又变戏法一样拿出一管沙拉酱,我们再次点点头,沙拉酱也抹上去了;程序还没有结束,紧接着,她又拿出一袋调料粉来,我们定睛一看,赫然竟是中国的王守义十三香,真是让人捧腹大笑不已。 冬日的布拉戈维申斯克街头都是步履匆匆的行人,象我们这样的游客并不多见,身处异国的街巷之间,我突然有一种迷失的错觉,仿佛去国千里万里。其实这里不过和彼岸的城市一江之隔而已,仅仅一江之隔,这里是不折不扣的俄罗斯,而那边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如果没有开放边境口岸,两个鸡犬之声相闻的城市将老死不相往来,正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交恶的那些岁月。 真是荒诞! 中午,我们到一家餐馆去吃饭,饭后,我们即将出口岸,离开这座城市。那么,在最后,就来说说在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吃吧。我们吃饭的地方都是比较正式的俄式餐馆。规模似乎都不太大,进门时,都有专门的寄存外套的地方,俄罗斯和东北一样,冬天的室内外温差在50度上下是很平常的,因而进门就要脱下厚重的外套。 俄罗斯的所谓西餐之难吃是早有耳闻的,一吃之下,我们发现,果然很难吃。其实我们吃的已经算是很丰盛了,从餐前的蔬菜沙拉,到开胃汤,再到香肠、面包,还有一些味道奇怪的菜和意大利面,一直到餐后的红茶,以俄罗斯人的眼光来看,几乎已经算得上是奢侈。周围吃饭的俄罗斯人看起来吃的都比我们简单。俄式餐厅的环境都很好,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是轻声慢语,在中国我们已经习惯了在热闹的喧哗声中吃饭,在烟雾缭绕之中边吃饭边神侃,所以我坚决反对把这些划入到素质问题范畴,而应该归结到文化习惯上。 试想一桌中国人围绕着中国式的圆桌子,面对一桌宫保鸡丁、红烧肉、水煮鱼之类的中国式的菜肴,悄无声息的消灭着这些菜,轻咽啤酒,慢条斯稳的说话,那就似乎只能用两字来概括:有病! 布拉戈维申斯克的旅行就要结束了,我们即将返程,哈尔滨小伙也出现在了边检大厅,和他的俄罗斯女朋友拥抱在一起,捧着对方的脸啃来啃去,真是生离死别依依不舍呀。同行的几个人的包里都塞满了来自俄罗斯的东西,包括我的方便面们。此刻,我的念头只有一个,那就是: 回到祖国去! 回到黑河去! 那里有宫爆鸡丁! 那里有北京烤鸭! 那里有我的朋友们! 那里有我的十三亿同胞们! 我爱你,祖国!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85901/25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