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云居寺看石经 |
[游记]北京云居寺看石经 |
2008-03-29cncn.com |
北京云居寺看石经 难得遇上北京如此的好天,天真是蓝的透彻,我们一行6人,一早就赶往北京房山县云居寺游览。在老阎大哥的路线图指引下,我们不幸绕道河北,好在河北人民厚道,让我们在进入境内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的白带山下,距市中心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大门口就是天王殿,四大天王把守山门,进的山门,就见一大牌坊居中,两旁是钟楼鼓楼,毗卢殿供奉是释迦牟尼的化身佛,毗卢佛,据说是智慧的化身。后边一次为释迦殿,药师殿、弥勒殿、大悲殿供奉的是观音菩萨,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不但供奉的佛齐全,后来我们还发现了道教的青龙白虎,还有道教的石碑,可见是佛道早有和平共处的先河。寺院依山而建规模非常宏伟。 沿着竹林密布的小路曲径通幽,经过巨大的铜锅走到了侧面的塔群,这里有唐塔两座,建于唐初,距今已有1200多年。北塔称舍利塔,建于辽代,砖瓦结构,为独特的钟鼓楼式,高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板经号称三绝。纸经现藏于大悲殿北侧的殿堂中,内有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数量之多是国内各大名寺所罕见。 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现存七万七千多块。在这里行云亲自操作,用木经版拓下一页佛经,买回家中供奉。小院中玉兰盛放,树下鸟笼中鸟儿雀跃,生机勃勃。 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因曾经有经书被焚毁,为避免失传,刻石经以便长久保存。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向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的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壮举,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保护这批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云居寺于 在一个展室,我们看到了老阎大哥父亲当年考察、研究石经的照片。现在这些经版能保存完好,是和这些考古学家的努力分不开的。对于老一辈人的工作,我们只有敬仰之情。 从云居寺出来,我们直奔石经山藏经洞。石经山海拔 一个负责看管藏经洞的管理人员,见我们上山,也尾随而至,他是专门为我们六个人来开洞并介绍的。这些洞只有雷音洞为开放式,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都是静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刻佛像1056尊,每个佛像都可由名号,故称千佛柱,明代的弥勒石佛笑坐其中。 这里共有九洞,上七,下二,除雷音洞,其他的都封闭着,藏石经4196块。可惜现在对这些石经还没有找到如何保存的方法,还是在岩洞中任其风化。向下远眺,梯田、公路、铁路尽在脚下,可惜没有庄稼,色彩就灰暗了许多。 下山的路有点漫长,因为正午已过,有点饥肠漉漉。好在风景宜人,天公作美。山上绵阳石、木耳石、蛇头石等成为石经山“三石”,据说还有三泉:半山泉、一禅泉和圣水泉,可惜我们都没能看见。还有三铜:铜佛、铜锅、铜香炉,都是既有历史又有工艺特点的文物。加之有舍利塔和许多古碑的发现,更给石经山添色不少。 路上的一顿农家饭也很不错,注意别在景区附近,我们是在长沟过了找了一家,名字我忘了,干净,价格还不贵。我们是高兴而来,快乐而归。 路线:北京市区-六里桥京石高速-琉璃河出口-韩村河-长沟到云居寺(票价40,石经山15),两处不在一起,相距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86468/17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