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宏村,风水故乡根 |
[游记]宏村,风水故乡根 |
2008-04-17cncn.com |
宏村,风水故乡根 皖南那个地方旧称古徽州。 古徽州那个地方有个特点,那就是一村一姓的集族而居。这让我想到了蜂巢,想到了飞来飞去的蜜蜂。蜜蜂无论飞到何处,蜂巢总是它的故乡。 问问当代青少年,能有几人对故乡有明晰回忆? 问问60岁以上老人,我相信百分之八十能说出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因为他们大都生在乡间。随着中国城市化运动的加快,人口的频繁流动,故乡,会逐渐被人淡忘下去。于是,一代一代宏村人像工蜂筑巢一样筑出的山村,在我看来就特别亲切,虽然它不是我的故乡。 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每一个提到自己故乡的人,都说他们那里的风水好,这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的是他们对故乡的爱——所以,风水成了故乡的根,而保存完好的宏村就成了中国风水故乡根的典型。 宏村与它毗邻的新城镇只是一河之隔,但却像隔着几个世纪那样遥远。 把宏村和西递捆绑在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只是看到了它们古村落的建筑风格,而没有看到它们文化底蕴的不同,这也不能强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那些官员们,因为他们不是中国人,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独特的风水文化。 宏村占地约28公顷,其中被界定为古村落范围的面积有19.11公顷。 顺着一条小路走向村前的南湖南岸,两树樱花盛开在通向村子的甬路前,数点粉红色的花朵衬托着青山古村就仿佛走进了一幅古画里。隔着湖光山色向村里望去,一片古宅错落有致地一字排开,倒映在水中的还是一个宏村。于是让我悟出,宏村的美不仅是单个房屋的美,而是整个村子的美——是它的整体设计美。 笔直的甬道把南湖一分为二,我站在甬道中的小拱桥上远看雷岗山蓊蓊郁郁,朦胧间就有一种神秘气氛。中国有一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大概就是风水学的民间最质朴的认识了。 发现宏村这个地方是因为战乱。大约是在12世纪初北宋南宋交替时期,强悍的金兵横扫北方和南方城镇,为了寻找一处安静的乐土,一户汪姓人家来到这个偏辟而闭塞的地方,发现雷岗山下茂林幽谷,溪水长流,遂筑屋数间做为栖身之所——当时还不知道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由于交通闭塞和生存条件较差,再加上遭遇几次火灾,二三百年过去了,汪氏家族仍人丁不旺,更没有发大财出名人。 到了明朝初年,汪氏的一个祖先不知从哪里知道了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于是多方寻找,终于在休宁县海阳镇找到一位叫何可达的风 其实在中国,从六千年前的半坡遗址就可以看出,人类在选择居住环境时,早就有意识地察看地形地势和进行整体规划了,那就是既要远离可能发生泛滥的洪水又要有水源,并且还是避风朝阳的地方,这大概就是中国风水学的源头了。 “风水”一词来源于郭璞《葬经》中所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即与地脉、地形有关的“生气”。世传《葬书》、《青囊经》为其遗作。因此,郭璞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下定义的人,后人也就把郭璞视为风水学的鼻祖了。 其实要追根朔源的话,风水最早的理论书应该出现在东汉,那就是无名氏所写的《堪舆金匮》。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第十》中记载了堪舆术专著《堪舆金匮》十四卷,与言阴阳五行、时令日辰、灾应诸书同列“五行家”类,为当时“数术”六种之一。 由此可见,堪舆之术乃由汉以前占卜之术传承分化而来。而“堪舆”一词的释义,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曾谓“堪,天道;舆,地道”也。如果把它通俗一点解释的话,那它应该是把天象时晨与地形地势相结合,就是风水学的基础了。 关 但是规划只是纸上的东西,要改造它却要花大笔金钱。而当时汪氏家族出现了多个分支,这钱由谁来出就成了问题。据说到了明永乐年间,时任山西粮运主簿的汪辛,汇来白银一万两资助家乡进行牛形村改造:将村中一泉扩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胃;然后开掘出一条400米长的水圳(村中水渠)作为牛肠;牛肠曲折地连上牛胃,最后流向南汇入南湖形成牛肚;又在村边的山溪上建起了四座木桥作为牛腿——从山上望去,整个村庄就像是一头悠闲地卧在溪边的青牛。 我跟随导游在村里转来转去,“牛肠”“牛胃”地走了一圈,感觉真的是那么回事。尤其是在月塘(牛胃)处,游人一群一群地聚在池边交口称赞。这时,一位摇旗呐喊的女导游说:“宏村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仿生学原理,整个村子背靠雷岗山向南倾斜,是一头牛的造形:山为牛头、树为牛角、桥为牛腿、塘为牛胃、渠为牛肠、湖为牛肚。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牛胃,可别小看了这个牛胃,它有三大功能:一是能调解村中的气候,炎夏经风一吹,可解暑气;二是可做消防用的水源,因为它位于村中心,一旦发生火灾取水相当方便;三是防旱,因为它本身是一处泉水掘成的大池子,所以发生干旱时,村中仍可储存一池水备用。”于是我明白了,原来“风水”并不神秘,它也是一种实用的东西。 末了,这位小导游还说出了月塘的神秘作用有“聚财”的象征,因此,宏村出了大批商人,而且都是儒商。 关于徽商发家史,当天晚上我离开宏村到了南屏,住在另一个以经商发家的冰凌阁女主人家里,听她讲了一段从古传下来的当地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赚得钱来,父母收留。赚不到钱,四处漂流。 这民谣听着叫人辛酸。十三四岁的孩子,在今天还只是个学生。可是在古徽州,这么小的年纪就被父母赶出家门去当学徒。经过多大磨难,受了多少委屈才能成为一个商人啊!而且,在古代,经商还是一件叫人瞧不起的事情,总比当官、读书矮了一截。所以,徽州人都拼命地要男孩子读书,走读书做官的路。 在宏村靠湖边的南湖书院,我看到令人凄苦的另外一幕。五六岁的孩子被送进书院读书,那书堂可不是华丽的殿堂,而是最外面一间,窗子上镶着冰棱一样窗格子的透风的屋子,冷板凳硬梆梆的,取意是“寒窗”——只有通过十年寒窗,才能成为人上人!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今天的学校,特别是大学,那条件越来越讲究,华丽的高楼自不必说,就是校园的环境,花园与它相比还要逊色。学生的寝室,又是电视又是电脑,有的学校还有高价的单间,这哪里是寒窗苦读,分明是享受来了! 年复一年,南湖书院为宏村汪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贤能的后人,诸如清末内阁中书汪康年、巨商汪定贵、民国国务大臣汪大燮等。更有一些在史籍中没有留下名字的商人们,是他们辛苦奔波商场,像燕子衔泥一样,把赚来钱带回家乡造屋兴宅,于是才有了今天的宏村。 村中最大的建筑群是承志堂,它建于清末咸丰五年(1855年),是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占地约2100平方米,内部有房屋60馀间,围绕着九个天井分别布置。正厅和后厅均为三间回廊式建筑,两侧是家塾厅和鱼塘厅,后院是一座花园。院落内还设有供吸食鸦片烟的“吞云轩”和供打麻将的“排山阁”等。全宅有木柱136根,木柱和额枋间均有雕刻,造型富丽,工艺精湛,题材有“渔樵耕读”、“三国演义戏文”、“百子闹元宵”、“郭子仪拜寿”、“唐肃宗宴客图”等,看来有钱和没钱真是不同啊!而当我走进其他民居时,又看到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入眼皆是,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家具,都在无声地展示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手艺。 难道这一切都仅仅在诠释着宏村的风水好吗? 熟悉了宏村的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风水好”只是一种自然条件,只是有一处适于人居住的环境罢了。离开人的奋斗,再好的风水也只是风水。 但是“风水”却是要讲究的,如果用现代科学眼光来看的话,“风水”就是地利,而这地利也是要人去开发和利用的。至于村中的月塘有“聚财”的用意,顶多能起个心理暗示作用罢了。 不过,心理学家们认为,有时心理暗示作用也十分重要,也许古代的风 好奇的我离开密集的人流专找游人不去的角落,在村东头的一个小巷里,我竟意外地发现,有一个碾米的房子仍在使用老式风车,这着实让我吃惊。这东西我小时候在东北农村见过,它的用途是把碾过的谷子装入风车上面的漏斗中,然后有一个像阀门一样的东西关住漏斗的口。使用风车的人用左手调节阀门大小,然后用右手摇动风车的摇把,于是,米糠被吹走,而米粒因为重就从漏斗流了下来。现在,东北的农村早已见不到它的身影了,想不到如此出名的宏村还用它来碾米。 我又仔细打量了一下宏村的这架风车,在摇风车的摇柄处安的是一个电动机!老式的风车和现代的电气化相结合,虽有些不伦不类,却象征着宏村的现状: 古老的雕梁画栋下,吊着的是盏盏电灯; 灰色马头墙的胡同里,穿行着时麾的男男女女; 幽深的老巷子里,闪着高级照相机的灯光; 明亮的月塘边,排着又圆又大的晒菜箩筐; …… 割不断的历史,忘不了的故乡,中国人的情结。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87691/20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