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2008年环印度旅行札记(十、阿姆利则) |
[游记]2008年环印度旅行札记(十、阿姆利则) |
2008-06-08cncn.com |
阿姆利则是位于印度西北旁遮普邦的一座重要城市,阿姆利则在印度语中意为“花蜜池塘”;它不仅是印度边境的要塞,也是锡克教的圣城。锡克教是一个极有特色的宗教,所有信奉锡克教的人都被称为锡克族,该族群以团结、尚武、英勇善战而闻名。这一次,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了锡克教的发祥地,去了解这样一个勇猛果敢的族群。其实,对锡克教徒的了解从我登上开往阿姆利则的9781次列车就已经开始了。当我上车找到自己的铺位坐下,发现自己前后左右全都是身材高大、头戴布包的中年男子,见我是老外,也都彬彬有礼地与我打招呼,言谈之中虽然他们态度都很和善,但眉宇之间流露出一股坚定、沉稳、神圣不可侵犯的威武之气。举手投足之间,每人的右手腕上都会露出闪亮的钢镯。面对这样一群锡克教徒,我正好可以满足自己对锡克教的好奇心,于是在交谈之中,开始向他们询问起有关锡克教的情况。 原来锡克教是一个创建于15世纪、并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印度本土宗教。锡克教唯一信奉的神叫“古鲁”(Guru),意思是大师,他们都是从锡克教的创教者古鲁·纳那格传承下来的真人,但第十代古鲁在反抗莫卧尔帝国的武装斗争中牺牲了所有的子嗣,所以,自第十代古鲁之后,锡克教就以该教的圣经《Guru Granth Sahib》作为古鲁替代真人而永久传承下去。根据古鲁的旨意,所有锡克教徒都必须配带五件以K字开头的饰物:头缠布包、额前带发梳、腰佩短剑、手腕带钢镯、内穿短裤。所有锡克教徒都要在他们的名字后而加上代表雄狮含义的辛格(Singh),印度现任总理曼莫汉·辛格就是一位典型的锡克教徒。可以讲,锡克教从其创教之日起,锡克教徒们就一直在为实现他们的宗教理想而做着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远的不说,在近代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锡克族就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仅在1918年4月13日英国殖民军在金庙前的Jallianwala广场所制造的大屠杀中,就射杀了1500多名和平示威锡克教徒。而在1947年印巴分治时,由于阿姆利则刚好位于印巴边界处,锡克教徒又与伊斯兰教徒之间发生了惨烈的相互屠杀,据说当时阿姆利则满大街都是被砍下的人头,从这些人头中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来:缠着布包的是锡克教徒人头,留着大胡子的是伊斯兰教徒人头,令人惨不忍睹。印度独立后,政府为了镇压锡克族的独立运动,多次强行派遣军队进驻金庙,导致了英·甘地总理被她的锡克教卫兵刺杀。而拉吉夫·甘地继任之后,立即向锡克族展开报复性的屠杀,又有数千名无辜的锡克教徒枉死,简直是骇人听闻啊。今天的锡克族人处境仍不乐观,因此,锡克族人的凝聚力和忧患意识极强,在他们身上永远体现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座的一位锡克教徒自豪地对我说,在印度街头的乞丐和骗子中,永远没有锡克教徒。听着身边印度朋友娓娓道来的有关锡克教的一些事情,我心中不由得对锡克族人的遭遇深感同情,也对他们永不屈服的精神产生由衷的敬佩。 当清晨来临的时候,列车已经奔驰在旁遮普邦的大地上。车窗外展现出一望无际的田野风光,即使在冬天,仍然可以看到土地上长着各种庄稼,郁郁葱葱的。按列车时刻表,本次列车在早晨8:30就应到达阿姆利则,但这次出现了严重的晚点。列车常常在不知名的小站一停就是几十分钟。经过无数次的中途停车,终于在下午2:10分达到了阿姆利则火车站,整整晚了5个小时,本来计划好在达到后马上去金庙的行程彻底泡汤了。先在火车站对面的街区里找了一家叫Hotel Sonia的小旅馆,双人间350卢比,卫生条件一般,设施有些旧,因为地处闹市,交通很方便,我没有多计较就住下了。火车站对面的街区可选择的旅馆很多,如果哪位“驴友”有闲功夫,可仔细挑选。安顿好住宿后,我先去火车站售票处买了第二天开往Pathankot的火车车票,从那里我将换汽车前往达赖喇嘛的老巢——达兰萨拉(Dharam Salah)。因为Pathankot仅是旁遮普邦的一个边陲小镇,正式出版的列车时刻表上根本没有相关的列车信息。经过与售票窗口的印度大妈好费了一阵口舌,才买到了第二天下午开往Pathankot的火车车票,两地之间开行的是相当于中国的管内列车,因此,所有行车信息只能从站台内挂的消息板上去找。 买好票之后已近下午4点,赶紧在站前大街上找车去印巴边境小镇Wagah。Wagah是印巴交界的边境口岸,距阿姆利则约30公里,过了口岸就是巴基斯坦的历史文化名城拉合尔。自1947年印巴各自独立之后的50多年来,每天印巴双方的军人都要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以相同的方式面对面地举行降旗仪式。这里虽然没有刀枪相见、硝烟弥漫的火爆场面,但这一对冤家却通过每天进行的降旗仪式来发泄相互之间的仇恨。仪式中虽然双方都表现得剑拔弩张,但在外人看来,过于夸张的表现已经带上了些许搞笑的成分。因此,这里的降旗秀(Border Displays)已经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奇特景观,使得全世界到此参观的游客趋之若鹜。我在站前大街很快与一位三轮摩的司机谈妥,以300卢比的车资包下该车的往返里程。为了打消我怕赶不上的担心,热心的司机告诉我,降旗秀冬天的开始时间是下午5:30,夏天还要再晚一个小时,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三轮摩的从火车站前大街出发后,一直沿着边境公路急驰,公路两旁全是军营,一路上也能见到大量的军车来来往往,令人感觉到浓烈的军事对抗气氛。摩的行驶了约1个小时,达到了Wagah小镇中的一个停车场,去降旗秀所在边境口岸还需要步行一段路,此时可以看到有大批的游客、有组织的和自发的印度民众在陆陆续续往口岸方向走。步行约10分钟,并经过严格的安检,终于了口岸国门前举行降旗秀的广场,广场的一侧有专门的看台,印度士兵将有组织的群众、自发的民众以及老外分别集中安置在不同的看台。降旗的地方其实是在一道横跨印巴两国国界线的大铁门前。大铁门的两扇大门上分别镶着两国的国徽,两扇门之间有一条很窄的隔离带,分立两侧的旗杆上,巴基斯坦的新月旗和印度的三色旗在风中傲然对视着。国门另一侧的巴基斯坦方也建有同样的看台,看台上同样座无虚席。此时,印度一侧的看台上已经人声鼎沸,人群中高喊着口号,有几个手持国旗的印度人在广场上疯狂地呼叫奔跑。从人群的呼喊声中,我只听懂了“印度斯坦”几个字,连忙找了一位维持秩序的军官去问,原来所有人们呼喊的是“印度万岁”,这位军官还告诉我,印方规定来这里的民众不能呼喊反巴辱巴的口号,否则要受到处罚,主要是为了避免引发不必要的双边冲突。 降旗秀于下午5:30准时开始了,曾经在电视节目中无数次看到过的著名场景,这一次终于能够亲临现场来观看了,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激动。在一阵嘹亮的军号声中,首先,由一名头裹红布的锡克族军官带领4名仪仗兵出场了。这些军人的身高足有1米9以上,他们穿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且红色而又花哨的军服,尤其是头上戴着像雄鸡鸡冠般的帽子,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像个细长的怪物。仪仗兵在口号声中迈着英国式的正步向国门方向走去,他们夸张地将踢正步的脚抬高超过了腰部,摆动的双手也超过了头部,动作滑稽可笑。巴基斯坦一方的军人也穿着式样完全相同、只是颜色是深蓝色的军服,也同时向国门方向正步走来。而且双方的行走都是越来越快,似乎要直接冲向对方的国门。当走到距边界线几米的地方,两队人马同时“刹车”,双方仪仗兵面对面站着,怒视对方,仿佛等待着最后的决斗。这时双方各出一名仪仗兵,各自来了个高抬腿,几乎把脚甩过头顶,然后使足全身气力将皮靴砸在地上,发出巨大“噼啪”的响声,力量之大似有踏平对方之势,让人瞠目结舌。这时,观众的情绪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两边的欢呼声可谓“地动山摇”。印度这边的人数虽然占优,但声势却不如巴基斯坦一方。可能觉得单挑还不过瘾,双方又各出两名士兵进行同样的动作,只是脚抬得更高,鞋脚跺得更响。接着是三对三、四对四,将“对决”推向了新的高潮,我也被他们那夸张、搞笑的动作弄得忍俊不禁,差点笑出声来;但偷眼看了一下周围群情激愤的印度民众,只能使劲掐自己的大腿,将笑意强忍回去,心中暗自感叹“印度人民,你们太有才了。” 经过数个回合的比试,双方似乎没有分出胜负。这时,印度方面的一位仪仗兵突然一个急转身,夸张地踢着正步,快速地走回位于看台对面的营房前。紧接着从营房内又走出好几名身穿同样服装的仪仗兵,动作像“草上飞”一样快步走向的国门,原来是去搬救兵啊。此时由双方民众组成的“啦啦队”也较上了劲,呼喊声响成了一片。我所在看台的秩序早就乱成了一锅粥,不知何时我身边已经站满了印度人,他们一个个激动地挥舞拳头高喊口号。而旁边看台坐着一群身穿藕荷色长裙的女学生,疯狂地高呼“印度万岁”,声音尖利剌耳,让我好不生厌。此时我真想站出来为我们的巴基斯坦兄弟助一下威,无奈谁让我身处“敌营”,生怕遭来一顿暴打,最终还是不敢造次。终于在经过多个回合跺脚和怒吼的较量之后,各自的国门被轰然一声关闭,在军号声中,巴印双方国旗同时徐徐落下。印方仪仗兵叠好国旗,正步走回已方营房,本以为降旗秀就此落幕。没想到印度民众根本没有散去的意思,继续在那里高呼口号,紧接着就有人开始冲向国门方向,马上有一队印度士兵手挽手组成了人墙,然而更多的群众则像潮水般拥向前去,士兵组成的人墙一触即溃,根本挡不住群情激昂的人群。只见印巴双方的民众都已涌到各自的国门前,隔着栏杆相互叫骂,并使劲摇晃着铁门。我开始担心局势要失控了,心想如果没有严格的安检,双方群众肯定要带上砖头瓦块,甚至是武器,那还不打起来。眼看暴乱一触即发,此时有一大队印度士兵赶来,强力将人群驱离了国门。印度人到也听话一看这架势,个个都乖乖地离开了。这场闹剧般的降旗秀终于结束了,前后历时一个小时。这一次在亲历降旗秀之余,我算是真切领略了印度人民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感受到了印巴之间刻骨的仇恨。 回到旅馆已是晚上8点,随便找家饭馆吃了一份千篇一律的印度Thali,然后逛了离火车站不远的水果市场,发现旁遮普邦真不愧是农业大省啊,这里各种水果一应俱全,香蕉、橙子的个头特别大,木瓜则更是大得夸张,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子的瓜果;而且价格非常便宜,一个西瓜般大小的木瓜只要30卢比。于是我买了一大堆水果,算是补足了几个星期以来所缺的维生素。 在网上看到许多“驴友”评价,清晨日出时是最能感受金庙神秘之美的时刻,为此我第二天特地起了个大早,连早饭都没吃,就急忙找了辆人力三轮车赶赴位于阿姆利则旧城中心的金庙。当然我心里还有另外一个“小九九”,因为我了解到金庙会向每一位到访者提供食物,也就是说,我的早饭可在金庙里免费解决喽。金庙是锡克教最神圣的圣殿,锡克教徒称之为Darbar Sahib,由锡克教第五代“古鲁”阿尔琼主持建造,于1601年建成。金庙原本是用来供奉印度教湿婆神,曾屡遭劫掠,又几经重建修复。在1830年重修时,用了100公斤黄金来装饰表面,使之看起来格外灿烂耀眼,因此才有了金庙的俗称。三轮车载着我穿过阿姆利则旧城区狭窄的街道和民居,终于来到一片开阔的广场,眼前出现一座雄伟的白色伊斯兰风格建筑,那就是金庙。金庙向所有朝圣者和访客免费开放,但要进入其中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首先,所有访客必须脱掉鞋袜,将其留在金庙前的专门存鞋处,然后赤脚从大门口的水池里趟过,以示对锡克教“古鲁”的敬意。而且金庙不允许光着头的人进入,无论男女老少都必须戴帽子或裹头巾。由于早就了解这些规矩,我事先就带了一条毛巾,在进门之把它包在头了,偷偷找了面镜子一看,发现自己十分滑稽,活像个“偷地雷的”。清晨的气温很低,在金庙大门口卫兵的严格监督下,我痛苦地赤脚趟过冰凉的池水,又继续在庙内冰凉的大理石板路上行走了一段,脚就开始抽筋。此时也已来了到金庙内部,我索性坐下来仔细欣赏金庙内的景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静谧的池水,这是被称为Amrit Sarovar(印地语,意为“花蜜池塘”)的圣水池,池中央有一座金色建筑,在水光的倒影下显得金碧辉煌,那就是金庙圣殿。据说圣殿的建筑造型被设计成一朵倒放的莲花,莲花反插于湖水、直通大地,象征着锡克教对人世间苦难的关心。圣殿的外观宏伟而不失精巧,其顶部为一大金圆顶,四角各立有一个小金圆顶。在早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整个圣殿熠熠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并与水面的倒影交相辉映,原本波澜不惊的池水,此时也显得波光粼粼,水纹中浮出一丝丝令人遐想的神秘气息。而扩音器中传来抑扬顿挫的诵经声,并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更给金庙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宗教色彩。圣水池四周被宽宽的大理石甬道所包围,此时有许多的锡克教徒从我身边的甬道上走过,他们有的双手合什喃喃自语,有的在池边对圣殿顶礼膜拜;更有甚者干脆脱掉衣服跳入水中沐浴嬉戏。据说金庙内的池水被锡克教徒奉为圣水,在此沐浴可以洗涤心灵。金庙内部的其它附属建筑都呈现白色的伊斯兰风格,如果不是池中的金色圣殿,几乎让人误以为进入了清真寺。 坐了一会之后,我的脚好多了,准备先享受一下金庙里的免费食物。在卫兵的指点下,找到了食堂,在门口排队领了一个不锈钢餐盘。进入食堂后,所有人都安顺序整齐地面向同一方向并排坐在地上,并将餐盘放在脚前静静地等候。不一会,几位工作人员手提盛着食物的铁桶走过来,开始给大家分发食物。食物包括米饭、Chapati(面饼)和煮得烂烂的木豆糊糊。一位工作人员看我是外国人,特意往我的餐盘里多盛了许多米饭和木豆糊糊,还加上两张Chapati,当我赶紧摆手阻止时,那位工作人员已经转身给下一位分发食物去了。望着眼前堆积如山的食物,我当场傻了眼。老实讲,食物的味道很一般,木豆糊糊更是咸得要死,显然金庙提供的免费餐只管吃饱、不管吃好。我狼吞虎咽地吃着免费的食物,吃了不到一半时已经感觉饱了,偷眼看看身边的印度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将餐盘吃得干干净净,看样子对免费食物的浪费是一件极不道德的事,我只能使劲往嘴里填米饭和面饼。眼看身边的食客走了一拔又来一拔,只有自己还一直坐在地上吃,心中不由得暗暗叫苦。经过十二万分的努力,终于将所有食物全部塞到胃里,撑得我几乎无法站立,只能扶着墙慢慢走出食堂,可惜我吃的不是“金钱豹”的自助餐,看来这白食不能随便去吃啊。 为了尽快消化胃里的食物,我开始沿着圣水池的甬道散步。漫步之间发现而甬道外侧的墙上,铭刻着自锡克教创建以来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在这些事件中牺牲的锡克族人的名字,其中还有我熟悉的一些事件,比如1984年英·甘地总理下令炮轰金庙、造成数百名锡克教徒丧生的事件,以及1986年拉吉夫·甘地总理为报复英·甘地被杀而开展的坦克围攻金庙事件。这些造成锡克族人死伤事件之多,几乎在整个环绕金庙的围墙上随处可见。而且在围墙上还看到了这样的宣传画面:一位“古鲁”右手持剑,将自己的头颅割下,托在左手中,手中自己的人头怒目圆睁;象征着锡克教徒为了宗教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看着墙壁上记载的一幕幕锡克族人浴血奋战的光荣历史,我深深地被他们不畏牺牲的精神所感动,也使我对这一宗教团体更加敬佩。 圣水池中央的金庙圣殿通过一座大理石桥与外侧的甬道相联,所有男人在通过石桥进入金庙圣殿之前,还需要履行一定的程序。首先要在石桥对面的一间屋子的窗口捐些钱,一般从5卢比起,然后得到一张打印的清单,凭着清单到另一个窗领一份用荷叶包着的食物,那是一种黑乎乎、油腻腻的米糕,手持米糕就可进入大理石桥。到了另一端,会有工作人员将男人手中的米糕切下一半投入到另一口大锅中搅拌,而所有妇女和儿童在离开圣殿时,工作人员从那口大锅中挖出一些米糕分给她们。我估计这可能是锡克教要求所有男人要尽到扶持妇女和儿童义务的象征吧!金庙圣殿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祈祷大厅,大厅中央有几位宗师在诵经,周围挤满了朝拜的锡克教徒。顺着狭窄陡峭的楼梯上到二层,仍然看到几位宗师在诵经,屋里面也拥挤不堪。继续上到第三层,这里是圣物储藏室,屋内正中的祭坛上就放着用布包裹着的锡克教圣经《Guru Granth Sahib》原件,所有锡克教徒都跪下朝它顶礼膜拜。据说这份原件每天白天放此处供教徒朝拜,晚上则保存到锡克教议会大楼。圣殿的第三层外侧是一圈阳台,站在此处可亲手抚摸到镏金的外墙,近距离感受金庙圣殿那种伊斯兰教建筑的肃穆庄重和印度教建筑的绚丽璀璨。从圣殿出来,再次走过大理石桥,就可以将手中那油乎乎的米糕吃掉了。那东西看着不怎么样,可吃起来味道却不错,甜甜的,香香的。 金庙内面积很大,还有许多附属建筑可以参观,包括了锡克族博物馆、锡克族议会大楼等,由于要赶下午的火车,我走马观花般地看了一下就离开了。出了金庙之后,我在周围街区转了转,就叫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回旅馆了。一路上我似乎有些心不在焉,因为在金庙所看见、所经历的一切令我印象太深刻了,以至于我的脑海中不时出现那金光闪闪的圣殿和锡克教宣传画那血淋淋的画面。锡克族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族群,我衷心地希望他们未来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实现自己的宗教理想,也希望那座被誉为“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的金庙圣殿不再遭受到炮火的摧残,永远保持那典雅、优美风姿。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90517/17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