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古来事业由人做——两个农家子弟不同的人生寻觅 |
[游记]古来事业由人做——两个农家子弟不同的人生寻觅 |
2008-07-13cncn.com |
盛夏的一个清早,我们来到了花都区三华村西面的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寻访古迹。不知多少次从广州坐车回清远的路上,每每看到 107 国道边高速公路下面这片占地 18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6000 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我总想有朝一日要进去一探究竟。 这是一组“三进三出两廊”的古建筑群,包括有资政大夫祠、亨之徐公祠、南山书院。前面有广场荷塘,荷花正盛;屋后有庭园鱼池,幽静宜人。与高速公路上来往的车流喧哗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是闹中取静的一个寻幽访圣所在。 仔细读读景区门前的“简介”,这个建筑群建于1863-1865年,是时任兵部郎中的徐方正兄弟为同治帝降旨封为资政大夫的父亲徐德魁彰建的。1863年正是这位徐兄的同乡洪秀全纵横南方的时候,他还可以籍着皇恩浩荡在这里大兴土木,令人有点奇怪。我走进了资政大夫祠去寻找答案。这里通过十数幅油画描写了“资政大夫祠主人的故事”。徐方正和洪秀全一样,早年都是耕读传家的志士,洪的运气很不好,屡试不弟他的仕途之梦只走到广州就折回了花都。1837年,他第三次赴广州应试再次落弟,受到极度刺激,猝然病倒,回家后一连40余日卧床不起。徐方正则在这一年乡试高中,第二年与其弟徐表正一起踌躇满志赴京赶考。在京参考会试,他坐在第38号位并且以第38名进士及弟。这样,花都这两个相隔不到三公里的读书人,从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从科场到战场,在中国历史上掀起了惊涛骇浪。一个科场得意,步入士大夫之列,任职兵部为清政府出谋划策,成为镇压太平军的智囊之一。故事中就有一幅靖港之战失败后徐方正深入军中调查整顿军风军纪,存举启用人才的油画。知道一点中国近代史的读者都不会不知道靖港之战太平军击溃了湘军的水师,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也就是说,徐方正直接到了前线与太平军作战,历史仿佛在开玩笑,洪秀全这个花都农家弟子的革命得不到家乡人的支持,他和冯云山在花都传教,无人答理,后来到了广西紫荆山区才闯出一条活路。他的太平军征战湖南,另一个花都人骆秉章也处处与他为敌,洪秀全的妹夫萧朝贵进攻长沙时就成了骆秉章的炮灰。 中国人活着仿佛都有一个光宗耀祖的潜在重任,科场得意,自然就光耀门庭。揭竿而起,终是异类。洪的故居在1854年和1864年两次遭到清政府诛九族的洗劫,最后只剩下萋萋芳草。洪在两广造反,却连自己的故乡也保护不了,不免令人唏嘘感叹。而在太平天国的末年,徐方正却奉皇上的圣旨,在这片土地上大兴土木,建造了风光无限的祠堂和书院。这也许是历史在花都对洪秀全开的第二个玩笑。曾几何时,洪秀全故居只是青草处处,“两祠一院”也成了颓垣败瓦,圣旨垫脚下,书院成工场,花都的这两个名人的故地,后人竟不知何处访古,寻幽哪方。 太平天国的故事渐渐远去,科举和书院成了旧时读书人的记忆。洪秀全和徐方正这两个花都人却没有被人们忘却。洪秀全在诗中写到“古来事业由人做”,凭着这样的信念,他成为最早接触西方世界的中国人之一,他创立拜上帝教,领导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定都天京建立太平天国。徐方正写下“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的名言,他一生的官场实践就是例证。他们同在长干里,可能生小不相识,但是他们都曾寒窗苦读,出人头地是他们的理想;功名富贵是他们的人生追求,他们都曾享尽。今天,他们的故事以各自的方式在花都演绎,给现代人不同的启迪。走出洪秀全故居再走入资政大夫祠,我们的心情并不矛盾,他们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甚至走到了对立的两面,历史是复杂的,他们的人生是多彩的。正因为这丰富多彩的人生和厚重的历史,才使我们觉得这片大地的人文是那样的深厚。 ![]()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92626/49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