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先登陆福建,后肆虐江西,“凤凰”翅膀轻拍,给上海带来三日大风,几场阵雨。 世纪公园正在举办水生花卉展。嵊泗归来,终日与电脑为伴,眼涩神乏,7月31日偷闲半日,又去世纪公园。 世纪公园蒙特利尔园(简称“蒙园”)内的一池鲜花嫩叶,怎敌如此劲风?蒙园将呈现怎样的一片惨败?-- 坐在794路公交车上,我想。 天,飘落细雨,那种可以撑伞,也可以不撑伞的细雨;天,刮着阵风,那种能感觉到,又不能感觉到的阵风。时值三伏,雨,洒在脸上,风,吹在身上,竟有一丝秋凉。“凤凰”,你是一把双刃剑! 出家门半个多小时后,跨入锦绣路上的2号大门,直奔园中园 – 蒙园。 游客寥寥,或许,真是一池残荷啦?没啥!《红楼梦》第40回写道 -- 众人游大观园,宝玉要拔去水中枯荷,黛玉凝眸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独爱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过桥,拐弯,未入蒙园,先闻其香,好浓郁的荷香!果然,一池荷花,扑入眼帘,比起7月9号来,荷叶更盛,荷花更艳,荷香更浓! 一池盛荷,满塘生机
 -- 荷花真抗风呢!(我自言自语) -- 早两天来,就不是今日的样子啦。(正巧,身旁正站着一对母女。母亲对我说) -- 啥样子? -- 一片倒伏! -- 哦,你们来过? -- 是的,我们家就住锦绣路呀。(小女孩,10岁左右,大大方方答我) -- 世纪公园,不就成了你们的后花园! -- 嘻嘻……。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玉环海岛当教书匠。校园所在的小山岭下,便是无垠的稻田。每年夏季,台风一刮,大片的水稻或淹、或倒。等台风远去,绿茵茵的水稻,又顽强地昂起头,站直身。秋天一到,照样是金灿灿一片! 世间一切生命,脆弱是其表象,顽强是其精神。生命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此罢。 Margaret Foster,一位我所崇拜的美国作家,在她的一篇短文中写过一段话,至今不忘。 -- Husbands have been killed, babies born deformed, wives left deserted, children crippled in accidents, homes burned to the ground ---- I---- I've looked and heard and wept and thought this is too much for anyone to bear … and then I've been astounded at how happiness of a kind can be regained out of the hell of grief. 我的译文: 丈夫被杀、婴儿畸形、妇人被弃、儿童致残、房屋焚毁 – 我目睹、我耳闻、我哭泣、我尝想:如此灾难,在这个世上,何人能承受!-- 然而,接下去,我之所见,让我震惊,人们如何一步步走出悲恸的地狱,获得了这样那样的幸福。 -- 今天我们再次游园,妈妈要看你能说出多少成语! -- 我行!(女儿答) 母女俩走远了,隐隐地,我听见她们的对话,不觉投去怜悯一瞥。 -- 可怜啊,可怜。现在的小孩! 百花之中,最能唤醒儿童的审美意识的花卉,也许只有荷花了。《儒林外史》第1回就有“王冕学画”的一段文字: 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著。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著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王冕的“福气”,现在的孩子享受不到了,来到了荷塘边,还要被“成语”所困! 7月9日,荷塘边,曾种植大片的向日葵,恰逢葵花盛开。据说,植物也知道彼此“捧场”。岸上葵花,池中荷花,既呼应,又斗艳,煞是好看! 今天,葵花已不见踪影。没想到的是,葵花地那一带却见“凉亭”,顶棚为白色织物,置了几张长椅,看上去十分精巧雅致。“凉亭”四周,新置了很多盆的盆栽的荷花。绿叶摇曳,红花吐香,荷香拂面。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唐末著名诗人郑谷这两句诗就是专写荷叶清香的。 荷叶清香,阵阵拂面,勾起一段往事。 儿时在镇江,邻居中有一个三十岁的单身汉。夏日傍晚,他常将小饭桌移到门外,独饮独酌。一日,他喊我过去,用筷子夹了一块猪头肉,放入我嘴。细嚼,竟满口奇香!后来,虽然也吃过几次猪头肉,但再也没有尝到过那么香的,想起那味儿,总让我垂涎! 1965年,复旦求学期间,曾到市郊一个叫“华泾”(“黄道婆墓”附近)的乡村去参加“四清运动”。那是一段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 一日,房东在餐桌上,打开了一个荷叶包,里边放着油津津,亮光光的猪头肉。 -- 真香,对了!就是这个味儿。(我夹了一块,放入口中,细嚼) -- 你喜欢吃?(房东问) -- 是啊,真香。 -- 猪头肉本来就香,沾上了荷叶香,就更香啦! 此时,我才恍悟,儿时吃的邻居的那块猪头肉,原来也沾上了荷叶清香。 我跟房东细述了这件往事,还告诉她,荷叶的香气,开胃! 一言既出,让我反悔了好久。言者无意,闻者有心,因为打那以后,房东几乎每日都用荷叶裹熟食回来当晚餐,即使是买几块蜜汁豆干。 搭伙在贫下中农家,有啥吃啥,不准提任何要求,这是当时铁的纪律。而我这一句话,不是变相提要求吗? 那对母女,绕池塘转了一圈,来到了凉亭旁。 女孩似乎认识了我,朝我笑了笑,脸上好像并没有学习成语的痛苦。 母女间的交谈传来!闻之既惑又惊! -- 婷婷(音),你看,这两朵荷花都盛开着,又靠得那么近,你用什么成语形容它们俩? -- (不假思索)说悄悄话! -- 不,“说悄悄话”可不是成语哟! -- (想了一会儿)交头接耳! -- 对,交头接耳!再换一个成语! -- (良久,摇头) -- 窃窃……什么呀?(母亲提示) -- 哦,我知道了!-- 窃窃私语! -- 小姑娘,指给我看,哪两朵花在窃窃私语呢?(我走到小女孩身边) -- 呶!你看。 -- (我顺小女孩指点的方向看去)哦,真的,这两朵花躲在大叶子下面,在说悄悄话呢! -- 不,在交头接耳,在窃窃私语呢!(小女孩急忙纠正了我) -- 哈哈哈,刚刚学来,就教这位老爷爷啦!(母亲笑了,很是得意) -- 今天你说了几个成语了呀? -- (小女孩望了望妈妈,妈妈说)你自己跟老爷爷说嘛。 -- 一共说了五个成语了。 -- 哪五个? -- 自命清高、寄人篱下、顾影自怜、白头偕老,还有一个叫“向隅而泣”。 -- 你跟老爷爷解释一下,“白头偕老”是怎么回事儿。(小女孩的妈妈说) -- 嗯,有两朵白色的荷花,紧挨着,快凋谢了,可是还挺精神呢。 -- 哦,精彩!还有,“向隅而泣”又怎么讲?(我迫不及待地问) -- 对了,这个成语是我今天才教她的呢。婷婷,你先跟爷爷说,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 “向隅而泣”,就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生闷气,还哭。 -- 荷花也会哭?(我故意逗她) -- 你听我说呀,别急!一个荷花的花苞,瘦骨伶仃地,头略微低下,旁边的叶子也有点枯了,很孤独,很痛苦的样子。妈妈就教我这个成语了。 “向隅而泣” 
-- 这个大荷塘,简直就成了你们的大课堂!你怎么想起来带女儿到荷塘来……? 接着,孩子的妈妈跟我说(大意): 上个月,她们一家三口去游黄山。黄山奇松和怪石,相映成趣,他们一家就住在北海,那儿多奇石,比如梦笔生花,仙人指路,苏武牧羊,老僧采药,等等。 而且不同的方向看同一块岩石,就会得到不同的印象。比如,在登黄山的半山寺,望天都峰的那块巨石,形如雄鸡报晓,叫“金鸡叫天”,登上龙蟠坡,再回望那块巨石,“金鸡叫天”就成了“五老上天都”! 导游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 什么话?(没等她说完,就被我急急地打断了) -- 那位小导游说,游黄山,要有味儿,就要做到“三分形象,七分想象”。我带女儿来荷塘玩,就是受到导游这句话的启发哟 -- “三分形象,七分想象”! 千年不变的岩石,都能在想象中复活,不必说满塘生机的荷花了! 年轻母亲的话,让我暗暗愧疚。刚才,我还对小女孩感到“怜悯”呢! 年轻母亲的话,让我想到:移情于景,想象展翅,就能调动主观创造力,就能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 来,我来考考你。 -- 好啊,你来试试,考考我的女儿!(母亲很激动) -- 你的目标在哪儿?(小女孩居然能用“目标”二字,我也被逗乐了) -- 你看,现在正下着小雨,那边盆莲的叶子上,还有荷叶上滚动着许多小水珠。你看见了吗?我要你说的不是成语,而是一句唐诗! -- (小女孩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大珠小珠落玉盘! “大珠小珠落玉盘” 
-- 哈哈哈!(我正为小女孩的敏捷思维感到吃惊,母亲突然大笑!) -- 真巧,刚才我们才说过! -- 哦……。 细雨霏霏。片刻交谈后,母亲带着小女孩和我作别,渐渐消失在视线中。 -- 孩子,其实,一个一个都是天才!(默默地,我想) (欲看更多图片,请你点击http://blog.sina.com.cn/rgmao18189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