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避“运”游(84)——永宁山下(十一) |
[游记]避“运”游(84)——永宁山下(十一) |
2008-11-13cncn.com |
有些图片是我次日早晨补拍的。 发泰陵的图片只按由南到北的次序,拍片的时间不再标注。 七孔石拱桥北有望柱一对。
石望柱又叫擎天柱。
望柱北有石像生五对,是乾隆时期添设的。 五对石像生分别是狮子、大象、马和武将,文臣:
他的理由是: 伏思大行皇帝(指雍正帝)所以不用石像生者,必以景陵未经设立,不忍增加,此诚我大行皇帝仁孝之至意也。但石像生虽非风水所关,实系典制所载,万年缔造,有此更可以永肃观瞻。且景陵旁附孝陵,同一大红门,并未分两处围墙,是以圣祖仁皇帝不肯设立石像生者,亦出于孝思之深心。后世子孙欲竭追慕之诚,凡于典礼所载无不曲尽,方觉毫无遗憾。今奴才愚见,请于景陵前应照典制敬为添设。而现今万年吉地(泰陵)亦另为敬谨建立,以备从前所未备,如此始于典制无缺。
当时的总理王大臣是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四人。 他们奉命后,向当年的相度大臣高其倬和当时精通风水的户部员外郎洪文澜询问泰陵不建石像生的原因。 他们回答的不建石像生的原因是: “泰陵甬道系随山川之形势盘旋修理,如设立石像生,不能依其丈尺,整齐安供,而甬路旋转之处,必有向背参差之所,则于风水地形不宜安设。是泰陵之未议设石像生者,实由风水攸关,非典礼所未备。” 这是泰陵不建石像生的真正原因。 既不是因“石工浩繁,颇劳人力”,也不是“以景陵未经设立,不忍增加”。 乾隆皇帝对王大臣所回奏的内容并不认可。 他提出,既然“因甬道前地势盘旋,难于安设,或将大红门、龙凤门展拓向外,俾地势宽敞,位置攸宜。” 于是他命总理事务王大臣会同和亲王弘昼带领通晓风水之洪文澜到泰陵实地敬谨相度,妥协定议具奏。 众臣遵旨前往西陵。 经过实地踏勘后,他们向皇帝回奏说: “大红门正在龙蟠虎踞之间,护北面随龙生旺之气,纳南面特朝环抱之水,前朝后拱,天心十道,实天造地设门户,不便展拓向外。况石像生之设,古制未详,无大关典礼之处,似可毋庸添设。” 乾隆皇帝见众臣的回答十分在理,无懈可击,只得作罢。
究竟是何时补建的,至今未找到文字记载。 据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著名风水学专家王其亨先生考证,泰陵石像生当于乾隆十三年补建。 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石像生。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2265/20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