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再不会重现的街角2

[游记]再不会重现的街角2

2008-11-17cncn.com

延安东路东眺,最高的建筑是电信大楼,右边的房子现在是“延中绿地”。右下角的街口是重庆南路,那时是一爿家具店(蓝色遮阳棚的地方),再向前是淡水路、连云路(新城隍庙)、黄陂路……
家具店后面住着小学的老师,一天中午放学,几个伙伴悄悄地跟在老师后面,煞有介事地做出一副神秘样子商量去看看老师住哪里,等老师进了弄堂继而推开一扇石库门的大门,终于知道了老师住哪里,几分兴奋几分失望:原来老师也食人间烟火。淡水路口是粮店,但我家买粮不在那店,有一家更近的店在金陵路口,去那家。连云路口的地方现在是公交集散地:好象108、775、780、789路车及隧道四线在那里停靠。从我懂事时起附近的居民都叫那块地界为“新城隍庙”,虽然我已经没见到那庙了。现在更是没人再这样叫了,许多人也根本不知道这地名了,但儿时新城隍庙还是在缺少童趣中相对有点乐趣的:最早是因为有花鸟市场,虽然比起现在的花鸟市场那仅仅是几个摊贩而已,可终究也有几条活鱼。除此外还有一家玩具店,那是一个流连忘返的场所,儿时不少玩具出自那家店,印象最深的是一架电动飞船,吊起来会绕圈儿飞,放水里又会朝前驶。另外还有一家棉花店,挂着象压扁的葫芦一样的丝绵,总是不懂怎么棉袄里的丝绵会是这形状的;棉花店的一个女售货员长相特别凶,还患白癜风,很怕她:棉花店因为这二个特点而记到现在。
年龄大点后,活动范围跟着大了:发展到黄陂路。路口是银行,好玩的是那时没什么工行建行交行这么多的银行,所有银行都一块牌子:魏体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大字一统天下。银行过去是食品店,隔着几家忘记是什么店的地方后是“沪光电影院”,这是个重点地方,从会自己去看电影到中学毕业,不知道进出了多少次,原以为它会一直存在下去,却也灰飞烟灭了。
照片右中间的一块地方是儿时足迹最多的地方之一。


(延安路东眺)

同一个地方西眺,中间三角左面是巨鹿路,中间是金陵西路的尾,右面就是延安路。几个桥墩是今天延安立交的雏形。
图中间路口是新长发糖炒栗子的原在地。新长发对面的房子里住着姐姐的一个同学。三角红瓦下是一家建材店,最早懂的建材是纸筋石灰,就是出于该店。巨鹿路是一个长长的露天菜市场,从图中看,那时已经没有了,有次为了显示懂事了,跟邻居的一个大男孩在过年时凌晨四点去那里排队买年货。


(延安路西眺)

这是淮海中路淡水路的十字路口。淮海路改成商业街后,拔除了几十年的参天梧桐树,所以看到的淮海路没树,唯一好处是要是有树,今天看不到这张照片的细节。没树的结果自然是怨声载道,所以今天又植回树了。



(淮海路淡水路口)

中间白色的建筑现在是一爿婴儿用品商店,还在。最早的时候是一家叫胡开文的老字号文具店,文革的时候改名字叫新世界文化用品商店,终于在它寿终正寝时没来得及象别的老字号一样叫回原名字。我读书时用的笔墨纸张百分之九十五在那里买。白房子身后的一堆建筑之所以没被打上圈红的字,是因为这堆叫尚贤坊的石库门房子被列为保护范围了。其实住在尚贤坊的居民却是比较尴尬的,仅仅是守着市中心的一块黄金地段而已,那里面至今没有独立卫生设备,可是一旦被改造了,许多居民又是买不回原来的住处的,他们住处的价值仅剩地段的价值了,可这价值不是他们的。
右面的红房子是比乐中学,它后面的空地先是学校的操场;以后在操场的边上建起了卢湾区业余中学卢湾区业余大学,一大批文革中耽误学业的青工在那里补习了奠定以后基础的中高等学业。拍这张照片时,学校已经拆了,空地上立起的是今天叫中环大厦的大楼。因为比乐中学的房子也是保护建筑,所以中环虽是吃下了它,但没嚼碎它,用它做门楼。
下面一排树及两边的房子十几年前就拆了,树右是老松顺饭店和庆丰熟食店及一爿街道食堂,都是司食的。老松顺”“文革时叫为民饭店,而庆丰”“公私合营前是胡亥四。哈哈,胡亥四是确有其人的。
这三家搞吃的店,一家是宴宾的;一家是居家的;一家是职工的,相对井水不犯河水,不过那时都是国家的,没有竞争,嘻嘻哈哈一团和气。最先解体的是食堂,八十年代初,凌晨生炉灶的铲煤声和火光及食堂阿姨的说话声没了,一批社会青年自某出路,在食堂的地方开了一家长风电吹风厂,后来又发展成卢湾区工业公司,再后来就偃旗息鼓了。图中间最远一棵树左边就是我的家。


(家门口)

这时,要拆迁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市政建设也欠下了许多债。初夏的黄昏一场大雨难住了堂堂淮海路,以至叫来消防车连夜排水。


(救火车排水)

发大水那天,踩黄鱼车的来来回回摆渡着要过马路的行人,一块一次,生意颇兴隆。
图里的“淮海食品商场”最最早叫“代销站”,不知道它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名字的,而“代销站”的名声比“淮海食品商场”大的多,这应该是与《上海的早晨》同时代的产物。照这张相时它已经拆了一半了,其实原先的规模大得多,有八九间门面。从学童难忘的一毛钱的可可牛奶、水果羹到主妇挂念的八毛多的鸡蛋、猪肉,包罗了当时可以进嘴巴的大多数食品。由于长时间地穿梭于那里,里面的售货员都认识了。卖肉的是个红光满面的大块头师傅,围一挂黑胶围单,浑身油。说买三毛肉,大砍刀劈去,钩秤——钩——拎——秤,一气呵成,决没有三毛五的,谁知道是老道还是马虎了,但确实没有谁回家校了秤再去找他的。卖水果的是个年轻人,那时很崇拜他,为什么?没什么理由,象是觉得他就是一个男人应该的样子,现在想起其实他很一般。卖水果羹的是个瘦女人,特别阴险的模样,象《列宁在1918》里的女特务……不管是谁,那时去了,总会被他们说:“小赤佬又来啦!”然而到手的东西也总是宽松些。

照片里的摊位是“长乐路小商品市场”的,它们从七十九年开始从站在路边卖自产的枕套起家,到九十五年取缔前在上海也是小有名气的,如果后来的襄阳市场算一百分,那它就有八十五分。从市场崛起开始,这里的居民就失去了宁静,所以我并不喜欢这小商品市场。

(图略)

小商品市场出现后,为了治安防范,大门口装起了铁栅门。铁栅门用了没几年,拆掉卖给了收废品的,因为房子也要拆了,铁栅门保不住昔日的旧居(见图“家门口”)。

(图文出处:

http://vividmancn.blogcn.com/diary,112578368.shtml

http://vividmancn.blogcn.com/diary,112578356.shtml

http://vividmancn.blogcn.com/diary,112578317.shtml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2459/30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