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这个冬天走进北川 |
[游记]这个冬天走进北川 |
2008-12-11cncn.com |
绵阳汽车站,绵阳——安县——北川的大巴车,正在以7分钟一班的速度交替着。前一辆小巴往往只坐上三分之一的旅客,便被随后挤来的小巴顶出了车站。 十二月的绵阳,每日都笼罩在潮湿冰冷的雾气中。透过车窗向道路两旁望去,地里不知名的蔬菜绿的正浓,全不似十二月的北方。 “躺在救济的温床里比地震更可怕。”小巴在进入安县之前,只有路旁不时出现的横幅在提醒你,6个月前,这附近曾被巨大的恐惧与悲伤掩盖。而如今,只剩下感谢与自我激励。 板凳桥:朦胧新址 汽车驶过安县板凳桥两公里,右手边安昌河畔的大片空地,格外引人瞩目,那就是传说中的北川新县城。不久前树立起来的一幅规划图显示,周围的顺义、红旗、温泉、东鱼四个村落,年后将会成为推土机大显身手的演武场,三通一平工作将在2月前启动。其中的顺义村,将成为县政府的所在地。 当地报纸报道说,新县城重建分三步走:第一步,2008年——2010年,完成人口安置,启动基础功能和工业园区建设;第二步,2010年——2015年,集聚人口,进一步完善功能和彰显特色;第三步2015年,提升城市地位和形象建设,拓展功能辐射周边。其中,2010年前的建设区域为3平方公里,包括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医院、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北川中学,还有居住生活区、公共服务区与休闲游区。 然而记者从北川重建党建工委宣传部王建部长处得到的消息是,新县址范围为北川县代管的6个村,也就是说除了上述四县之外,常乐村与红岩村也将成为新县城所在地。目前几套选址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但尚未得到批复。这也是当地政府迟迟未就北川新县城选址表态的原因。 “但月底前肯定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因为明年2月就要开始动工。”党建工委宣传部的干部告诉记者。 任家坪:伤城商城 小巴爬过彩虹桥,拉沙土的大车深陷在路旁的泥坑里不能自拔。马路两边躺满了沙土石料,那是村民们关于家的憧憬与实践。汽车经过永远堵车的安昌镇,停在了据北川县城一公里之遥的任家坪。 这里,建筑废墟已经被山下成片的板房取代。李丽美站在自家由帐篷搭建的百货店前,正在招呼着自己的生意:“这鞋底子是人工的,结实的很,你要算你9元好了。” 北川县城人氏的她,在地震中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5个姊妹。所幸,两个儿子与丈夫平安无事。为了多挣些钱,李丽美从绵阳永兴的灾民安置点又回到了北川,经营者自己的小摊。 “现在一天能卖三四百块钱吧,能挣个五六十元。”李丽美说。她是明确支持搬迁的,给出的理由很独特:“北川县城大部分都是羌族,所以我倾向于随县城走,这样大家可以住在一起。”虽然她本人承认已经完全汉化,但那双眼睛与下巴,仍透着羌族人的影子。她只是北川任家坪街道两旁众多生意人中的一个。 沿着任家坪对面的山路上山,在半山腰的一片缓坡上,人头攒动。这里视野开阔,可以将北川县城一收眼底,由此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观景台。由此俯视北川县城,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建筑废墟已经清理,但仍尚有一半的危楼屹立。城里已经没有任何居民,只有各地援川的车辆穿梭其中。县城被带着钢刺的铁网围绕,进门仍然需要重建党工委的许可批准。 地震以后,到此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山坡靠近县城的一侧,几个工人正在用脚手架搭着观景台,写着“免费进入”的牌子就挂在一旁。 “每天都有几百人,有的时候一个大巴就下来二三百人。十月一号那天,来了将近一万人。参观者太多了,会将山路堵住,来往车辆很多比较危险,所以自发掏钱修建了这个台子。”当地人告诉记者。 勤劳的北川人早在7月份便嗅到了这里商机。这块方圆不到200米的半山坡,如今已经挤满了做游客生意村民。从温总理照片、北川图片、地震图集、香火烟花,都成了临时搭售货台上销售的商品。外来客对这座伤城的好奇与哀悼,成了村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 “每天能挣个30几块吧,我是趁着小孩上学来这里做生意。因为原来每月可以领到300元钱,近两个月变成了200元,这个月之后就再也没钱了,我们要学会自己给自己发钱。”袁秀梅说。她希望可以留下来:“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的,家里有地,出去连地都没有了,也没得工作,到时候怎么办呢?” 在这个观景台上,魏昌银生意做的更大,关于纪念地震的图片、图书、光盘与香火,一应俱全。十月一日那天,这个22岁的小伙子一天就卖出了600元的商品。同是任家坪人氏的他,却希望可以随北川老县城一起搬走:“我原来是做装修的,县城一般走,装修的人肯定就少了,到时候生意就没有了。” 当问到为什么不下山打工去的时候,这个精明的年轻人有着自己的规划:“我先在这里跟山东老板搞好关系,到时候可以从他们手中承包到小工程,然后再转包出去,从中挣点小钱。”正说话间,一辆大车开来,一群来自湖北宜兴的参观者们蜂拥而至,很快填满了这个小小的山坡。 从山坡走下,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围了过来问:“你是记者吧?采访我!采访我!”孩子的爷爷大声喊道:“来车了,盯紧点儿。”小孩们回过神,手里拿着北川的地震图片,一溜烟儿地朝几辆丰田车奔去。 永兴:板房生活 傍晚,绵阳城郊永兴镇旁,北川县城最大的灾民安置点就设在这里。已近吃饭时间,集体厨房里随处可见晃动的人影。自家板房前,几米见方的土地上,见缝插针地种着各种蔬菜。 这个生活了4000多北川人的板房社区,已经初具了一个小小县城的规模。走在横平竖直的街道上,可以看到小饭馆、裁缝店、网吧、书报亭等灾民自家掌理的营生。 入冬,这里的灾民每人得到了一床棉被与一件棉衣。随意走进一两家板房中,虽然屋内不允许生火,但并不觉寒冷。 陈炳钦的书报亭旁边,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文化活动中心。男人们聚在他家的灯光下,十几人围着一盘象棋。不时有人过来打打电话,买几份报纸。报亭里摆放着故事会、小小说选刊。 这个报亭是陈炳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从邮政局申请下来的。“我现在1份报纸挣1毛钱,1包3块钱的烟挣3毛钱,只能凑凑活活地过了。”陈炳钦说。 由于卖报的缘故,陈炳钦对于北川县城的新址重建比一般人更加了解。“远离并不是不喜欢北川,而是那些地方太可怕了,昨天夜里又发生了4.5级余震,如果重建选在任家坪或者擂鼓镇,离北川那么近,我们能不怕吗?” “虽然知道迟早要搬,但是半年了搬迁地点还定不下来,在这里住的也不踏实。据说至少要到2010年搬迁才能开始,如果新址早些确定下来,我还有两年的时间,可以出去打工。”陈炳钦说。 灾民的担心,还不止如此。“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火灾隐患。这么多间板房,出了火灾可是大事。”社区管委会主任罗文对此很担心。 然而隐患并非只此一个。记者了解到,救灾这个板房区周围,一个月已经有3条生命消逝在了旁边的公路上,他们逃过了可怕的地震,却没能逃得过这往来飞奔的汽车。 “平时我们去镇里采购,必须穿过这条马路。”记者看到,这条公路紧邻板房区,一到夜里,大小车辆呼啸驶过,而路周围确是漆黑一片,没有任何路灯或者是人行横道,提示这里是居住着4000多人的灾民安置点。仅有的一盏交通灯,也早已瞎掉不亮。 “地震我们已经不怕了,现在我们怕这个。现在全体北川人只有一个名字:幸存者。我们不希望好不容易从地震中活下来,再被这个夺走生命。”灾民们说这话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整个板房区笼罩在一片黄色的炽光灯下,祥和却不宁静。不远处,陈炳钦的妻子跟其他人在一起,正围在一起跳着羌族的传统舞蹈,呦嘿的声音嘹响天空。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3835/25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