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7月甘青川15日游记之附录二—塔尔寺简介

[游记]7月甘青川15日游记之附录二—塔尔寺简介

2008-12-18cncn.com

塔尔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林”, 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它坐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据省会西宁市26公里,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也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塔尔寺始建于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祈年殿(花寺)、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

如来八塔—法相庄严

广场上有八幢整齐罗列的佛塔,叫做如来八塔。乍一看都是白色的没什么区别,仔细瞧瞧就看出名堂来了,底座和塔身上的画都不一样。八座塔整齐排成一线,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这八个塔从东到西是:莲聚塔(纪念释迦牟尼降生时行走七步,步步开一朵莲花)、菩提塔(纪念释迦牟尼修行成正觉)、四谛塔(纪念释迦牟尼初转四谛法轮)、神变塔(纪念释迦牟尼降伏外道时的种种奇迹)、降凡塔(纪念释迦牟尼从天堂返回人间)、息诤塔(纪念释迦牟尼劝息诸比丘的争端)、胜利塔(纪念释迦牟尼战胜一切外道);涅磐塔(纪念释迦牟尼入涅磐,不生不灭)。如来八塔每个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祈寿殿—木雕精美

祈寿殿(即花寺),位于小金瓦殿之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由李家红塔喇嘛为祝愿七世达赖噶桑嘉措健康长寿而建,亦名长寿殿。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为汉式硬山顶式建筑。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金身,两边阿难、迦叶佛,再两边文殊、普贤菩萨以及四大天王和十六罗汉一应俱全,个个栩栩如生,殿里的木雕精致华丽,彩绘细腻优美,画梁雕栋间透出佛法的庄严。

院内有数株根连在一起的菩提树,每当夏季,枝叶茂密,郁郁葱葱、浓荫遮日,开花时,芳香四溢,加之绿色琉璃砖砌外围花墙,故又俗称花寺。树下有块黧青色磐石,据说宗喀巴之母,当年从清泉背水回来总要倚此少憩,故名“憩石”,后被称为“护法磐石”。人们在上面贴上钱币,以求平安。

花寺内还有一小佛堂,俗称刘琪山神堂,里面供着一位据说救过七世班禅的当地山神。山神头顶乌纱,身着黄袍,胸前长髯飘动,伊然是仙人模样。这位山神名叫刘琪,是个进士。相传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七世班禅进京谒见皇帝,在河州突遇山洪,眼看即将淹没时,一老者救出班禅等人,问其姓名,回答说姓刘名琪。后来班禅返回塔尔寺,进花寺拜佛,发现刘琪在门后,班禅连忙问他为何在此,刘琪说:“我随大师而来,不料这里竟没有我立足之地。”班禅便在山上建了一座山神堂,供奉刘琪,作为报答。后来在花寺建了这个小佛堂,让刘琪也享受信徒们的祈拜。过去塔尔寺周围的藏族还十分崇拜这位汉族山神。

小金瓦殿—护法神殿

小金瓦殿是全寺的一座大护法神殿,初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一进两院,主殿为三层重檐铜瓦镏金建筑,殿顶中间有法轮,两边为祥麟的装饰物,金光闪闪,很是气派。

院内回廊墙壁上的壁画绚丽多彩,多是护法神像和佛教故事。二层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有的有上百年了。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妖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边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到青海塔尔寺骑的。三世达赖喇嘛朝拜塔尔寺之后,要去蒙古传经说道,这匹白马怎么也不肯走,于是便留下来,不久,马不食而死。后人把它当神马,作为家神陈列供奉。时轮塔就矗立在小金瓦殿前。塔高13米,是1942年为纪念九世班禅为塔尔寺众僧讲授时轮大灌顶法而建造的。三层塔座支撑塔身,基座四周有四个塔龛,供有四大天王,第四层塔龛内还有金刚力士护法神像等。此塔造型别致,古雅秀丽。

大经堂—千佛之殿

大经堂(显宗经院)藏语俗称“从灵多活”,位于大金瓦殿正前方,是本寺僧侣礼佛,颂经的集合场所。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2年)。原为三十根柱子的小经堂,后改建为八十根柱子的中型经堂,最后在1776年扩建成一百六十八根柱子(其中六十根在四壁墙内)的两层平顶藏式建筑。1912年突然失火焚毁,在塞多·次称嘉措活佛的资助下,用两年半时间,依原样重建。建筑面积为2750平方米,周长为210米。经堂内矗立的108根柱子上部雕有精美图案,柱上围裹龙凤彩云的藏毯。地设长条禅座,上铺五彩条毯,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内部陈设非常考究,悬挂着黄、红、绿、蓝、白五色经幡、帷幔、伞盖,刺绣和堆绣等,更有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彩绘栋梁,斗拱,藻井和佛教故事壁画。堂内四壁神龛中供有宗喀巴的千尊铜制镏金佛像,两侧经架上存放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正面设有达赖,班禅和法台的弘法宝座。屋顶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把一个单调的草泥平顶打扮得绚丽多彩。远眺平顶,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大经堂也是塔尔寺的显宗经院,藏语称“参尼札仓”,是研究显宗教义的学经部门。主要修习五明义理,分析,辩论法相的论点。设有多仁巴(显教博士)学位,授予修习教义有深厚造诣的僧人。

大金瓦殿—金碧辉煌

大金瓦殿,雄踞于大经堂、弥勒殿、依怙金刚殿、释迦佛殿等的中心,位于全寺正中。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1560年,后于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匾额题字为“梵教法幢”。

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名为“银壳神变大灵塔”。藏历六饶回火鸡年(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在而今塔尔寺的大金瓦殿处坠地而生,后来成为雪域高原的一代宗师。相传,宗喀巴在诞生时剪脐带处滴血而生出一棵菩提树,树上的十万零八千片叶子中每片上都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宗喀巴16岁徒步去西藏求学,六年后他母亲很想念他,捎信叫回家看望,可宗喀巴因学业未成而未回来,则用鼻血绘一幅自己的画像和一幅狮子吼佛像寄给他的母亲和姐姐,并在信中说:“倘若在我的出生地方建立一佛塔,就如同亲我一样。”藏历土羊年(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师的母亲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资助下,以树为核心建成莲聚塔。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玛瑙、翡翠、象牙等各种珍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并各种佛像、佛塔、佛经多得数不清,成为艺术珍品荟萃的地方。许多高僧的灵骨塔和舍利塔都是用优质木材,或纯银以及合金作材料建造的,还陈设着康熙、乾隆皇帝御赐的金银灯和各种法器和用朱砂、金银、玛瑙等各种珠宝延成的色汁书写的大藏经101函,和100多种藏文经典。乾隆亲提的“梵教法幢”的匾额高悬于大银塔前的横枋上。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阳光之下,金光灿烂,光彩夺目。藏历金猴年(1560年)高僧仁钦宗哲坚赞在莲聚塔左侧建成弥勒佛殿,先有塔,后成寺,始称“塔尔寺”。1986年,对大银塔又作了维修,共耗白银18千余两,黄金22.6两。可见它的规模之大了。

弥勒殿—佛法无边

弥勒佛殿位于大金瓦殿南边,这是塔尔寺最早的一个佛殿。弥勒殿,藏名“贤康”。始建于藏历火牛年(明万历五年1577)。由大禅师仁钦宗哲主持修建,为塔尔寺最早的正式佛殿,该殿是座两层歇山顶汉宫殿式建筑,高13米左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5间,进深5间,面积为196平方米。15根藏式八椤柱承飞檐,起斗拱,精雕细刻,着彩饰花,粉金绣文,形成回廊殿,间竖嘛呢经轮8对,随信徒转动,吱吱作响。

大殿门楣上原挂有“佛日重旭”匾额,殿内正中为弥勒佛12岁等身坐像,内装有如来舍利子、宗喀巴大师的头发等。弥勒佛像泥塑镀金,高近5米,双手交叉,有长生持久之意,具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遗风。弥勒佛盘膝而坐,体态庄重自然,表情慈祥而庄重,充满神韵。背光光圈宏大,镀金箔,光焰远射,表现了佛法宏扬,并寓意五谷丰登、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以及光明灿烂的太平盛景。佛像左首为塔尔寺创建者仁钦宗哲的灵骨塔,右侧为塔尔寺第一任法台根本上师沃赛嘉措的灵骨塔。右侧柱上端挂有三世达赖赠给塔尔寺的文殊菩萨像、胄等物;柱下供有一尊双手合十、食指微翘的金刚佛像,手背上铸有“明嘉靖二十三年吉月”字样,据说是得于建殿之初整理地基时的文物。殿门两侧的两块藏文石碑清晰地记载了九世班禅在19351936年驻锡塔尔寺的活动及清宣统元年班禅大师、章嘉国师、巴周活佛捐银修葺佛堂之史事等内容,为研究近代塔尔寺的重要资料。

关于殿中的弥勒佛像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当年塑造佛像的时候,请来了尼泊尔的工匠师徒二人,上半身分给徒弟塑下半身分给师傅塑。那师傅觉得上半身比较重要却分给徒弟去塑,于是心存不满,故意放小了尺寸,以边在合拢时刁难徒弟。但没料到,在佛像建成开光时,上下身竟然自然合为一体。师徒二人深感佛力无边,于是虔心膜拜,后世代居住于此。

释迦佛殿—重檐回廊

释迦佛殿位于大金瓦殿北侧,与弥勒殿相对称,因该殿主供释迦牟尼而得名,系塔尔寺早期建筑之一。藏历木龙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根本大师沃赛嘉措初建。平面呈矩形,殿堂面阔5间、进深5间,为二层重檐歇山顶汉宫殿式建筑,高13米,面积150平方米。青砖蓝瓦,重檐回廊与弥勒殿有异曲同工之美。殿内正中供奉着高4米的释迦牟尼佛祖的泥塑镀金坐像,佛冠上镶有珠宝。旁供泥塑镀金的弥勒佛7岁等身像,与上“贤康”弥勒殿相对,有下“贤康”之称。并供有宗喀巴成佛前讲经像,带尖顶僧帽。

文殊院光明圣地

文殊院与弥勒殿一墙之阔,又称三世佛殿,大殿面阔九间,故俗称九间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修建。汉式硬山顶式建筑,高台基。殿内供奉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宗喀巴等塑像。殿前为一广阔的院落,左(南)设有达赖三世灵骨塔亭和转经轮亭。右(北)为廊房式指挥廊。这里即是日常全寺讲经场所,也是节日跳神(藏语跳欠)之地。

文殊殿,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塔尔寺的五族昂货及农牧民群众为施主,在今九间殿的基础上,建成一座三世佛殿即过去佛(迦叶佛)、现在佛(释迦佛)、未来佛(弥勒佛)。明天启六年(1626年)又扩建一次。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第二十四任法台参卓根顿敦珠遵七世达赖之命,维修了以前的三世佛殿,并改为现在的文殊殿(九间殿)。面积595平方米,殿脊置有大小三个镏金宝瓶,是一座汉藏艺术合壁的宫殿式建置,坐落在讲经院(也称跳欠院)的北面。分上下两层,藏语称“尖骄公叟”。

九间殿上层,由北向南分为三部分。

北三间,左边中央供狮子吼佛像,其周围是金刚尊胜母、白伞盖佛母。其他塑像有财源仙女,面容和霭,双目有神,是塔尔寺内著名彩塑之一;妙音仙女,手抱瑟琶,体态自然,婀娜刚健,也是寺内著名彩塑之一。还有扩法仙女等彩塑。

当中三间,正中莲台上是著名的塑匠却西·洛桑喜宁塑造的文殊菩萨像、金钢手菩萨等三尊“丈六金身”的大佛像。这三尊菩萨称作“密宗事部三怙主”,标志着智、仁、勇三德,藏语称为“柔松贡保”。这三尊佛像,是塔尔寺塑像中的珍品。还有密宗的金刚力士等塑像。殿内陈列着一块巨石,高约三尺的圆柱状大石,上面满涂酥油。上有一个脚印深窝,据说是宗喀巴的老师端珠仁钦大师当年背水时所留脚迹和手掌印。又传是宗喀巴小时候留的脚印和手指印。虽是传说,但蒙藏人民崇敬宗喀巴,却视为圣物。殿中悬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的“雨花金界”匾。

南三间,正中为宗喀巴塑像,其周围是二圣(古印度的两大戒律师)、六庄严(龙树、无著、圣天、世亲、陈那、法称等古印度六大佛学家)和宗喀巴的两大弟子嘉曹杰、克珠杰,以及一世班禅、四世达赖塑像等,两侧塑护法神曲佳、公保像,还有一组是宗喀巴为代表的格鲁派(黄教)与宁玛派(红教)辨经会场的情景图。殿内上悬有明天启六年(1626年)的“普济群生”匾。现大殿外门上悬有清宣统元年(1909年)马福祥所题“慈云远被”和民国三十年(1941)于右仁所题“光明圣地”匾。

酥油花馆人间仙境

酥油花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它是在各种雕塑艺术中独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艺术,就是以酥油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艺术品。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它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俗称打酥油)后提出黄白色的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腻,色泽纯洁,清香扑鼻,可塑性极强。其油脂所塑造的工艺艺术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绚丽,精巧玲珑等特点。后来,佛教将它视为礼佛珍品,作为正月祈愿大法会的重要内容和寺院宗教艺术。随着佛教的发展,酥油花的塑造方式、花色品种、内容、工艺技巧都有了大的改进和发展。其表现的艺术形式、题材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属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佛像和人物形象等。

酥油花最初只是用以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发展到大型故事人物立体群像的塑造及其搬上艺术舞台供人们观赏的礼俗,是从1409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时开始的。关于酥油花,有很多传说,一说宗喀巴曾做了一个梦,梦见芳草野花都变成了一盏盏的酥油灯,在无边的灯光中幻化出了仙楼玉阁,周围祥云缭绕,珍禽异兽和乐起舞。为了再现梦境,宗喀巴组织僧人,用酥油塑成花卉树木和各种野兽,供奉在佛前;一说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的等身佛像,供奉在新修的大昭寺里,当时已是天寒地冷,没有鲜花,人们就用酥油塑成了一束花供奉佛前,从此相沿成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艺术门类。此后一直延续了下来,并传于民间,形成藏传佛教及藏族民间节目,名称为“觉阿却巴”(意即“正月十五供奉”),俗称灯节。

油塑艺术和十五花灯节传到塔尔寺已有几百年历史。起初,酥油花的内容单调。后来,相继建立了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一个叫“杰宗曾扎”、一个叫“贡茫曾扎”,俗称上、下酥油花院,专门培养油塑艺僧。两个花院相互竞争,每年夏历十月十五开始筹划,翌年正月十五之前才告竣。此间,艺僧们遵守规矩,既不偷,也不泄密,直到展出时才得见“庐山真面目”。

酥油花的塑造工艺极为复杂而独特。多在冬季三个月间制造。为了使酥油更加光滑细腻,取掉其中杂质,塑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先将酥油浸泡于冰凉的水中长时间揉搓成膏状备用。在塑造之前,油塑艺僧先要沐浴,进行宗教仪式。仪式毕,掌尺(带班高级艺僧)和其他艺僧一起选议酥油花的题材,然后设计腹稿,精心构思、策划、布局之后,便分配给擅长人物、动物、花卉、建筑的师傅带领各自的徒弟,在气温零度以下的阴凉房间开始分头工作。

酥油花的制作分为四道工序。首先是“扎骨架”,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用加工的柔软草束、麻绳、竹竿、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其次是“做胚胎”,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上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但准确的一个个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再次是“敷塑”,塑造的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的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要是用塑造红花绿叶,或是玲珑剔透的玉石宝玩,则直接用彩色油料一次塑成。为了防止塑制中因手温而使酥油胚料融化变形,艺僧们在室温控制在零度的作坊里,每人身边还放置一个盛有冰块的水盆。不时浸浸冰水,抓抓冰块,从而用几乎冻的麻木的手去塑制。所以据说大多数的艺僧都会患上风湿性的关节炎。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将塑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图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高低低,件件悬空,使观赏者处于一个最佳的仰视角度,布局成单一的花卉图案或整幅的故事画面,俗称“酥油花架”。这样,一件艺术品就创作完成了。

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要塑造几十个、甚至一二百个人物组成的故事画面,大至一两米的菩萨金刚,小至三五厘米的花鸟虫鱼,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塔尔寺专门建有酥油花馆,供游人观赏。青藏高原上,五月的天气虽然还不是很热,但是早已超过能让酥油花融化的六度。所以我们看到的酥油花是陈列在玻璃柜中的,两边开着空调不停地吹着。正中间正反各陈列着一幅大型的作品,分别是去年的亚军和今年的冠军作品。

大拉让宫(看塔尔寺全景)

清顺治七年(1650年),由额鲁特蒙古族头人才旺丹增作施主,为达赖、班禅两大法王,以及为历任塔尔寺总法台,建造了“吉祥行宫”(即法台府邸),俗称大拉让宫,藏语叫“拉让钦莫扎喜康赛”,意为“大拉让吉祥新宫”。建筑在塔尔寺西山半腰高处。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首次来塔尔寺,即驻锡于此。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按照第十六任法台阿嘉·喜饶桑布的规划,将此寝宫改建成一所四柱三进院落的藏式精美建筑。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皇帝派员为此宫修建了宫墙、华门、牌坊等,并赐名“永慧宫”。嘉庆十四年(1809年),大拉让宫失火被毁。至嘉庆十八年(1813),由香萨·格桑达结嘉措负责重建,内塑十六罗汉等二十三尊佛像及吉祥护法神和其他许多佛像。建造山门、牌坊、经堂、公署等建筑。自此,成为塔尔寺行政事务负责人总法台的居住处,上书蒙藏文“吉祥行宫”门额。嗣后,又成为西藏历世达赖、班禅去京朝觐清帝,途经塔尔寺时的临时行宫。如五世、七世、十三世、十四世达赖喇嘛,六世、九世、十世班禅大师,来塔尔寺期间,均驻锡于“吉祥行宫”。

对拉让吉祥行宫,历代不断扩建、维修。1992年至1996年由国家拨巨款,维修塔尔寺各殿堂的同时,又对拉让吉祥行宫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始成今日之规模。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4224/18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