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7月甘青川15日游记之附录三—坎布拉——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 |
[游记]7月甘青川15日游记之附录三—坎布拉——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 |
2008-12-18cncn.com |
西藏佛教前弘期的基本特点是,佛教传播的对象主要在以王室为主的上层社会,其影响尚未建立起牢固的社会基础。同时,在上层社会中,本教亦有强大势力,不少贵族大臣信本反佛,这对外来初传的佛教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代赞普达磨在不信佛大臣韦达那坚等人支持下,杀其弟赤祖德赞(即赤热巴巾)赞普,夺取王位。藏文史书《贤者喜宴》载,达磨“赋性笨愚,不信佛法,形如黄牛,世人称之为朗达磨。执政两年后,鬼迷心窍。时值霜灾、雹灾连降,朗达磨以此为信佛不吉的征兆,遂决写灭法。”《王统世系明鉴》中记述当时灭法的情形说,达磨“勒令僧众或作屠户,或还俗,或作猎户,不服从者处死;毁坏佛寺,先从大昭寺开始,命人将两尊觉卧佛像抛入水中。”又将大昭、桑耶等寺的门堵塞,除木鹿寺,其余小神殿全部拆毁,一切佛教经典或抛入水中,或焚于火中,或埋到地下。 当时,曲水河边曲卧山精舍静修的禅僧肴格迥、藏饶赛、马尔释迦牟尼三人尚不知佛教蒙难,一日见一位空僧群的僧人在追猎野兽,问其缘故,方知禁佛情形,遂驮律悔卷一驮,白天隐蔽,夜间行走,取道阿里、尕洛,经北(今新疆南部),辗转来到青海黄河下游谷地(古称玛域),先居今尖扎县城北约40公里处坎布拉林区的阿琼南宗,一度活动于今该县加让乡的洛多杰扎岩等地,后移居今化隆县金源乡境内的丹斗地方,又一度活动于今乐都县中坝乡的央宗坪和今平安、互助等县的湟水谷地,上述地方至今留有遗迹。藏饶赛等三人后世尊称为“智者三尊”或“三贤哲”。 今互助县红崖子沟沟口的白马寺所在处山岩,人们以马尔释迦牟尼和藏饶赛的姓氏命名,至今称“马尔藏岩”。相传肴格迥一度修炼于离白马寺不远的一个山沟,后称之为“肴格沟”。智者三尊最后于今本宁市去世。据传到了清代,在李土司的庭院内尚有存放智者三尊遗骨的土塔。该庭院前面为大佛寺,至今犹存。1922年,第七世夏茸尕布活佛格敦丹增诺尔布维修西宁大佛寺,曾在寺内塑立智者三尊药泥像,后毁于1958年。 达磨在吐蕃灭佛数年后,约在唐会昌六年(846年),僧人拉隆·贝吉多杰传说受大昭寺吉祥天女护法的指使,设计箭杀达磨赞普。至此,著名的吐蕃王朝崩溃。 拉隆·帐户吉多杰杀死达磨后亦逃来青海,先居于洛多杰扎岩洞,后移居今丹斗寺东面登日山的一个岩洞,后世称之为“拉隆修行洞”,亦云在今循化县孟达林区有其活动遗迹。拉隆·贝多杰从西藏逃来青海,在他去安多(今除玉树地区以外的青海藏区和甘肃、川西北藏区总名)前,一度在下拉秀的龙喜滩停留活动,今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下拉秀乡龙喜滩的龙喜寺,其东北有山名“拉隆蒙郭山”,早年松柏茂密,谓之该寺“神山”,附近有一山沟,名“拉隆沟”。当地相传,其名称之来由,盖源于此。 当时因吐蕃禁佛,从西藏逃来青海不止上藏饶赛几人,法尊大师在其《西藏后弘期佛教》中,引用《藏王记》和《青史》的资料说,当时来青海的尚有释迦胜光称、绒敦狮子幢等,携所有经典,先后逃来安多,在安多也有其它佛教徒,如喇勒所亲近的浓妙吉祥、宝金刚、吉祥顶、囊具喜菩提等。这些情况表明,唐代后期甘青藏区传佛教僧人活动频繁,这里由于远离吐蕃本土,灭佛浪潮波及有限,佛教的处境要比卫藏好得多。 藏饶赛等人晚年剃度了一个徒弟,后因智慧广大,称之为贡巴饶赛,关于贡巴饶赛的出生地和生卒年代说法不一,多有争论,《青史》等说他生于宗喀德康,这是指河湟流域这个大范围,可以肯定是青海籍僧人。据当代著名藏学家才旦夏茸先生考证,贡巴饶赛出生于距丹斗寺不远黄河岸边的加吾村(今循化县境),幼名穆苏萨拔,先祖是吐蕃时期从西藏来安多戍边的将士,其父穆萨先布是一个本教徒。关于贡巴饶赛的生卒年,藏史多称生于鼠年,卒于猪年。按吐蕃五朝崩溃于846年计算,当生于892年,卒于975年,享年84岁。穆苏萨拔15岁时从藏饶赛马出家,并以藏饶赛为亲教师肴格迥为阿阇(shé)梨(梵文译音,意味规范师),受沙弥戒,取法名格瓦饶赛。年满20岁将受比丘戒时,邀请拉隆·贝吉多杰等,以凑足受戒僧数。拉隆·贝吉多杰自言他杀死藏王,犯有杀戒,不能入僧数,于是从西宁附近邀请两名汉僧(一名葛文,一名蓟蓬)参加,仍以藏饶赛为亲教师于五众僧团受比丘戒。后因他聪颖过人,智慧广大,尊称为贡巴饶赛,又是因他在安多弘法,后来西藏佛教复兴,多由于他的弘传之功,故又称喇勤(大师之意)。从喇勤受比丘戒时藏僧不足五众僧团的情况看,当时河湟流域虽有僧人活动,但真正受过253条大戒的比丘和高僧并不多,《青史》中载,喇勤受戒后(估计智者三尊不久年迈去世)曾北去西夏,从高僧仁格扎巴学习律藏。返回安多后,在拉孜布笛方师合从尼泊尔学经回来的爪温乔扎巴,学习《般若经》及属于对法藏的《大乘毗昙》等,达12年之久。49岁时,即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定居丹斗,广建寺塔,弘扬佛法,招收弟子授戒讲经,较有名的门徒有巴贡·波余嘉措等10余人。喇勤在安多弘法,声名渐传入西藏,当时桑耶地区的领主查那益西坚赞父子信仰佛教,派卢梅·崔臣喜饶(戒慧)等卫藏十弟子(或云七弟子)来青海受戒。约于972年,喇勤为卢梅等授戒。此后,卢梅等及其再传弟子弘法藏土,从而使西藏佛教再度复兴,史称“下法路弘法”。藏传佛教噶丹派祖师仲敦巴·杰维迥尼以卢梅等返藏弘法的978年为西藏佛教后弘期始年,为各派所公认,并因西藏佛教长兴得力于喇勤弘传佛法,延续律仪,传递衣钵,后人尊他为后弘鼻祖,他所在的丹斗寺被称为西藏佛教后弘的发祥地,在整个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现存丹斗寺位于化隆县治巴燕镇东南31.5公里,在今金源乡南18公里处,寺处黄河北岸10多公里的小积石山中,寺周悬崖峭立,石壁高耸,佛殿或建于峭壁之中,或建于悬崖之下,或依开然岩洞而成,虽具一格。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4226/1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