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路一直都在 |
[游记]路一直都在 |
2009-01-10cncn.com |
【不算游记】路一直都在 今天写这些字,并不是如往常一般,写攻略、介绍线路或者发表感悟,而是想谈一些关于旅行的回忆 从在携程贴上第一篇游记至今已是4年多的时光,1600多个日日夜夜,竟也已堆积了16万多字之巨 然而,我不想把它们看成一种能力、成绩甚至标榜,它们只是一种寄托、无奈和不得已,一种内心孤独的宣泄形式,无论它有多么挥洒自如,都逃不出这种本质 不少人说我细心,这种细心让我看到了太多阳光照不到的角落,但是其他人却看不见、或者宁愿睁眼瞎,语塞之余,只能将文字当做寄托,使这些烦恼、忧愁、斗争,能有一个安静的停留之所 在生活、在身边,新生和死亡、相聚和别离、人来车往、分分合合,从没有停止过上演,如千帆过境,不经意间,已过万重山 生者必死、聚者必散,此乃万物恒常之理;我曾经寻问,世间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最终得到的却是一个属于哲学范畴的答案:唯有世事的变迁,才是恒久不变的,所谓,无常 有一天晚上失眠,怎么也睡不着,我就躺在床上想,想这些年来经历的每一件事、遇到过的每一个人,想那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想着那些人的名字 当发觉那些事情依然历历在目的时候,当发觉不费什么力气就能想起那些人的名字时,忽然间,我想起了一句俄国谚语——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 有人说,回忆这种东西,在年轻的时候是负担,到老去的时候就变成财富 这样的话就产生了一对矛盾,如果年轻的时候为了理想、为了追求而抛弃了这些负担,到了老去的时候,已经变成了财富的这些负担,是否还找得回来呢 实际上我并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取舍的,可能大部分人只是凭借自己的潜意识在协调着这个矛盾——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很熟悉的话,不是么? 从这个意义上说,旅行和文字是我的寄托,但现在,充其量只是个仓库,是一笔空中楼阁般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 不过,正如我无条件地相信有朝一日放眼寰球、必是一个赤旗的世界那样,我也期望着,有朝一日这曾经的仓库能变成宝库 赤旗寰球如果无法实现,人类必然会在囫囵中走向灭亡,这是进化的规律;仓库如果无法变成宝库,我必然会在空洞中走向坟墓,这是存在的意义 ====================================================================== 记得2004年的元旦,FINGO、乔治和我一同去了苏州,同行的还有当时初次邂逅、如今已是老交情的大周同学 那天FINGO穿了一件黑色毛领头的皮夹克,与现在一贯运动型的打扮有些差别,但与现在差别更大的,或许是在情感上还没找到归宿 乔治背了个红色的小包,现在想来极为不协调,不过倒也符合其一贯标新立异的风格,那件米色的外套甚至还沿用至了去年广西之行的时候,可谓历史悠久 那时的我有着长长的头发,如同自己那剪不断的思念,看上去甚至有些老态龙钟,由此可见,催人老的并非似飞刀般的岁月,而是为情所困 苏州是我每年要去的地方,为了看望长眠于此的先人们;不过即便如此,他们的居所也从未冒出青烟,我的运气也始终得不到改善 听说现在拙政园的门票已经涨到了100元,而当时,整个苏州园林的联票也不带这么贵的;好比今年元旦去到的无锡灵山大佛,门票价格高达120元,横向作个比较的话,与虎跳峡和明永冰川、雨崩村的价格相当,如果将质量相比,会令人有种啼笑皆非的感觉;纵向相比,则高过同类型的四大石窟,令人感叹世上有些事就是那么没有由来的莫名其妙 好在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路一直都在,走不走则是各人的自由,灵山大佛的门我自然是没进,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逛苏州的寒山寺 我不信佛,喜欢逛寒山寺当然也不会是因为参拜祈愿、或是门票便宜之类的理由,张继的《枫桥夜泊》才是真正吸引我的 与其他寺院类似,寒山寺廊下展示着鳞次栉比的石碑,不同点是,这些石碑,都镌刻着同样的文字,就是这首《枫桥夜泊》 诗文篇篇相同,书法则各有巧妙,每次看着这些不同年代的人、以不同的字体、书写的相同经典时,就像在看人生百态、世事沧桑;而只有象张继先生那样“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的正直之士,留下的东西才会成为人类的宝贵遗产 这一年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大低谷,如果用股票技术分析中的江恩波浪理论来解释,那就是3个下跌浪中的第1浪见底 因此也走了不少地方,黄山、庐山、雁荡山,还到中原溜达了一大圈,出行密度之高几乎是历年之最;大量的文字也随之喷涌而出,与那些相比,游记的数量简直就是冰山一角 当年年中的时候,我的脚踝在运动中受过一次重伤,这使我想起了《荷马史诗》中刀枪不入的阿喀琉斯也有着那只致命的脚后跟,何况我并非刀枪不入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非常理解至今仍在同样的伤病中苦苦挣扎的刘翔同学;受过那种伤的人都明白,要恢复到受伤前的状态,那种可能性与在春运期间买到一张火车票差不多 不过再怎么说,身体之痛只是暂时之痛,心灵之苦却如刀痕,永生难以抹去 ====================================================================== 前面说,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这话显然有些言过其实,至少2005年的元旦在干些什么,我就横竖想不起来了 没有照片、没有文字记录、没有任何的痕迹,那对于自己来说有些不可思议;从人类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来讲,会有选择性的注意、曲解、保留三种形式,或许,我应该把它视为一种主动的记忆排斥行为 所以说,人的思想太复杂,时间长了连自己都被自己骗,唯有记录下来的东西,才是最接近真实的;而这段记忆中的大断崖,似乎已经没有了去弥补的机会 说到断崖,就会想起这一年春节游历华山的时候,玩命似地走上的落雁峰断崖下的长空栈道,那地方确实是让人看一眼就会觉得背脊发凉的 有句谚语说,只有爱和恐惧是无法掩饰的;说实话我当时确实有点恐惧,这种恐惧,在直到去年在云南到达雨崩神瀑的雪崩区之前,没有再出现过 这种对于大自然最纯粹的恐惧一般来说很少能体会到,克服这种恐惧需要胆量,我不知道一同下去的FINGO、小洪他们的感受如何,而我胆量的来源,竟是那种精神支柱彻底崩溃之后的绝望心情 说到小洪,其实这么多年的同学中,他是我很钦佩的一个人,只是从来就没有机会说,不只是因为他拥有超越常人的体能、也不只是因为他几乎用一种霸王硬上弓的方式克服了自己的恐高症,更是因为他那种心底无私的人生态度 心底无私,天地才宽;以前在学校,小洪总因为他的善良被人欺负,以至于某位激进的老师喊出了“你们欺负老实人,我要镇压的”这番警告 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事隔多年,小洪的心底亦然如学生时代般无私,所以他的天地渐渐宽了,不像某些童鞋啊,宽的只有自己的腰围尺寸(笑) 小洪虽然是老牌旅行组合,今年元旦的无锡之行,却是他在元旦的第一次出行,同样见识过不少名山大川的他自然对灵山大佛提不起丝毫兴趣 于是我们决定去看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很大,湖面宽阔得不着边际,冬日的湖畔看不见半点烟波浩渺,只有猎猎的寒风凛冽 我看着小洪在夕阳中默然伫立的落寞身影,不晓得那个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在他的思念之中是否还占据着一席之地,一时间,没有由来地默念着从没好意思说出口过的一句话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 ,触景生情只是一闪即逝的念头,生命则是一趟永远向前的单程车 我们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做着同样的工作、走同样的路、重复说着“早”和“再见”、重复地犯着那些错误 只有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才是其中唯一的不同,也是唯一有记录价值的 2006年的元旦,我因为工作留守上海,同志们则去了南京;南京于我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对于筒子们而言则只是一次普通的出游——或者说,换个地方聚会 事实也是如此,包括之后春节的天台山之行、五一的天柱山之行,波澜不惊到甚至有些沉闷,几个男人如苦行僧似的浪迹江湖,现在想来何尝不是最理想的旅行方式 不过同样是人,毕竟有着不同的追求,追求是种目的、理想、欲望,是人们为了它而付出,甚至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回顾当时的旅伴们,LEO、班长、朱老师如今皆已为人夫,如果旅行对我而言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他们来说,就只能是片刻的歇息 生命的开始是几声哭泣,结局只不过是一声叹息,于谁而言都是一样;不一样的是,从哭泣到叹息,从呱呱坠地、嗷嗷待哺到风烛残年、盖棺定论,划出的是一道什么样的轨迹 一如当年的自己,总希望能将这道轨迹划得如同贝克汉姆罚出任意球的弧线那么漂亮,这种显而易见的浮躁使自己注定不能成为智者,更不会懂得“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 真正使我猛醒的是湘西之行,形式上来讲,那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跟团FB游,追究本质,也只不过是自己第一次深入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即使我自己本身就是个少数民族 隐藏在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下的种种不堪现实使我不得不去思考,这种思考固然是被动的,却是好歹摆脱了那种小家败气的情情爱爱基调 木桶蓄水量的多少取决于那块短板,人也一样;始终在那些个无谓情感中绕来绕去,从而导致的思维局限性就是我的短板 反省和自我批评无论对谁都是件难事,尤其对于自信膨胀、优越感强、又要面子的现代人而言,更可以视作一种精神上的严刑拷问,能做到的人的数量,基本和藏羚羊差不多 没有人生来就愿意自讨苦吃,但是正如可可西里那样恶劣的环境才是适合藏羚羊生活的一样,对于选择反省和自我批评的人们来说,那也只是一种生存下去的出路而已 悠悠天地间,大江东去,平静相伴的旅途在时间的流逝中走到了尽头,选择不同的出路注定了我们即将各自看到不同的风景 ====================================================================== 在旅行中唯一无法预料的,就是遇见什么人,而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遇见了什么人 因此,因为遇见的人是无法预料的,所以,未来也是不可预测的 有点复杂了,不是么?确实,现在我看看2007年元旦的游记,也觉得十分复杂,简直有点不知所云的味道;现在想想2007年元旦的那次出游,更觉得象一幕荒诞的肥皂剧 如果说男人的世界是世界,那么女人的世界就是男人;男人对于世界的欲望都是因女人而起,当旅行队伍中出现越来越多异性的时候,平淡终究将被激起的欲望打得粉碎 当然,这原本并非什么奇怪的事,说极端一点,合则吴越相亲,分则兄弟反目,都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一点都不复杂 所以我们所说的那些复杂的事,都是一些原本简单、却人为将它搞得复杂的事情 不过这次开年旅行终究还是成就了两对恋人,然而他们之间的强烈反差却又令旁人不止一次地唏嘘 相比于去年已在南岳衡山会仙桥畔缘定三生的立伟和小蔡,FINGO与SAMMI之间的若即若离如同那一年东钱湖上飘摇的风雨般像雾像雨又像风 不知道他们之间的相遇,对彼此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种仰望、抑或是种俯瞰 我不想过问,更不想自己成为故事的主角,然而有一句话叫做在劫难逃,不久之后自己平静的生活再遭变故 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而彼时虽已走出了情感困惑、却依然抱着一颗执念之心的我,还远远做不到风不止而树一样静 要做到树一样静,要么具备LBJ那样的强硬,用强硬回应所有的挑战;要么具备张三丰那样的飘逸,静水深流 前几天看了电影《叶问》,结束后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叶宗师的一生能够如此的简单而正确,而自己的半生就已如此复杂而荒谬 这个问题我暂时无法回答,只能另寻出路;与不同的人交流就是另一种反思的方式 自从在网上发表游记之后,经常会收到一些网友的来信,比较多是询问庐山逃票的方法,另一些则是表达对我一些观点的认同 有的则加了MSN,不过无论是通信还是网聊,一般都持续不了太长的时间,因为大家毕竟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各有各的生活 但是这种交流方式依然使自己受益匪浅,有时候我会顺藤摸瓜,找到这些网友的博客、相册或别的痕迹,每当发觉这些朋友其实是如此深藏不露的时候,总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民间向来是卧虎藏龙之地,这既是因为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也要归功于只能使“龙虎”卧藏在民间的现存体制 旅行的脚步并未停止,年末的四川之行中,我更是第一次踏上了青藏高原,尽管只是东部边缘,但是所看到的风景已是足够让人触目惊心 那里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虽一览众山小、却高处不胜寒,恶劣的自然环境岂是我这种鱼米之乡生活过惯了的人能想象的 但即使是那样的地方,依然有人生活,倔强而顽强,有坚定的信仰,乐观而充满希望,论物质,或许他们一无所有,可论精神,或许比我们富有饱满得多 如《士兵突击》里高连长的一句台词: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容是别人,欲是自己,这样的天地才跑得欢畅;在这无比混沌的一年里,藏族人民教会我的这个道理,恐怕是唯一的亮点 ====================================================================== 多达5对的情侣使得2008年元旦的镇江之行显得如此和谐,与这一年世事的实际走向完全是南辕北辙 寒冷的天气使我们放弃了聆听金山寺新年钟声的念头,而法海大师的法力,也并未能镇住雪灾、动乱、地震、经济危机这一条条已然张开血盆大口的吐信毒蛇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天灾乎?人祸乎?筒子们是幸运的,社稷之忧只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而不是感同身受的切肤之痛 正如前段时间有位近况不错的朋友问我,经济衰退具体到个人,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说,只是一些生活质量上的起伏吧,可能会比我说话的口气要更轻描淡写 春暖花开之际我第二次深入藏区,上次是四川的甘孜州,这次是云南的迪庆州;临行前受到了不少人的劝阻,理由则是那里动荡的局势 这一次我没有任何的犹豫,因为我懂得这种担心只不过是对藏族人民缺乏了解而做出的片面结论,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大都来自于缺乏了解之下的猜忌和怀疑 事实也是如此,相比于藏区人民那种心灵上的和谐,城市人之间的和谐只能用一种恐怖的平衡状态来形容,是如此的山寨 对于被执念之心逼到几乎走火入魔的我,卡瓦格博和她的子民们无异于一声平地惊雷,那种心灵上的震撼不亚于512汶川大地震,原本我觉得自己内心是坚固的马其诺防线,而实际上却是一地鸡毛 于旅行本身来说,我自说自话总结了个现象,中国最美丽的风景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这个观点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少数民族同胞对于大自然,更多的是敬畏和维护,这固然和他们匮乏的物质条件有关,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那种代代相传的风俗和信仰,至少他们懂得,这是他们的根,与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样重要 尽管随着一个个天堑变成了通途,外来文化的侵入使得在城市中已然饱和的机会主义思潮有了“世外桃源”这个突围的方向,但是当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需要在“根”与“现实的实惠”之间作出选择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象城市人那样,齐刷刷地选择了眼前的利益 选择的不同使得结果也大相径庭,选择现实的丽江、凤凰、西江、张家界已经被“毁掉”,那么谁,又会是下一个牺牲品? 忧国忧民并不能为我现实中的际遇带来任何的改善,好比想通了并不意味着万事亨通,中国有人跪着生,就必定有人站着死;我拒绝下跪,也不想死,所以只有更坚强 相比那些脱离实际、空中楼阁般的胡思乱想,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历史的思考似乎显得更为扎实,毕竟在这个国度,大多数人都还在为生存而奔波 寻找在逆境、甚至是绝境下生存的办法,是我执意去重走长征路的原因,同时,也成就了有生以来时间和距离都最为漫长的一次旅行 富足和优越的生活环境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在历次旅行的所见所闻使我相信,对我们来说,真相往往就象是扔在了瞎子面前,就看自己给自己装的是佛眼还是俗眼,而且世界那么大,总有灯下黑 再渡赤水并没有让我产生什么新的想法,而当时年轻的布尔什维克那看似遥不可及的信仰,却使我进一步认清了现实;雄关漫道真如铁,现实确实如它所说的那样冰冷、残酷、赤裸裸;人间正道是沧桑,所以我会说世事的变迁才是宇宙中恒久不变的真理 因此,只要人生的大幕还没落下,草率地言败、过早地叫喊胜利,都是愚蠢的;此时,网络上开始流传一个新的名词,与其乐观或悲观,不如“淡定” ====================================================================== 轻轨列车缓缓开出地下隧道爬上高架路,万道红光从我背后射来,那是2009年的第一轮从钢筋水泥的夹缝中冉冉升起的朝阳 整节车厢的乘客们无一例外地凝视着,眼神中有的透着忧虑、有的透着烦恼、有的透着幽怨、更多的则是透着希冀 只回头看了一眼,我便转过身来闭上了双眼,今时今日,我早已心如止水,不久前有一位同学问我:你为什么能够如此淡定? 我笑着回答说:你是无法体会的,因为你没有那么多痛苦的经历,真正的淡定,代价必然是沉重的,如果你把它当成褒义词去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 正如这部列车里,在新年的大清早就匆匆上路的人们,他们的经历中,是否又有命运的捉弄、生活的压力、封建的压迫、世俗的白眼、资本的剥削、官僚的欺凌、爱人的背叛这种种世事的无奈? 好比在贵州旅行期间走过的那一条条路,有崎岖的、有颠簸的、有盘山的、有扬灰的、有翻浆的、有狭窄的、甚至一条路上出现上述所有状况的,与自己的经历,那是何其的相似 当你走过了长空栈道,翻过了云贵高原的大山,就很难再对其他自然界的一般阻碍心存畏惧;当你跨过了太多世事的无奈之后,如果选择舍弃和遗忘,那可能会走上极端,如果选择坦然面对,那自然会得到“淡”定——这个水生火热煎熬后的产物 不过我依然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此时此刻,在地球的另一端,那个曾经被称为世界的中心的圣地,生活在无情战火之下的人们的生命,甚至低过宇宙里的一颗尘埃,如树下落叶、江上浮萍,随时会消散 不免令人叹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却似这般付于断井倾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几家欢喜几家愁,人,都是不懂得知足的 如我这般,文不会之乎者也,武不能安邦定国,除了消耗地球资源来延续自己的生命,不知道还能够做些什么的人,却还能在和平、安静的环境里出游、写字,除了自觉惭愧,实不该再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曾有一位网名叫“晓汐”的朋友在一篇游记的留言中说,叫我少想些事 我想回答那并不可能、也不理智,如同很多人以麻木、或者冷漠的态度生活,从他们的角度来说,也是种理性选择,因为不那样就生存不下去 想通了这点,就会去善待别人;人善我,我亦善人,人不善我,我亦善人;如果动不动就把看不惯的人和事当成自己的对立面,想着征服、超越、战胜,本已苦短的人生岂不是太累了? 我们经历的每个人、每件事,即使是自己的敌人,即使是无奈的世事,都需要自己付出时间和感情,去感受、体恤、理解,以德服人、厚德载物,才是为人的根本 感觉已经离旅行的主题很远,所以这篇文字也该告一段落;本想以每年元旦的旅行为基础,串联一篇游记大杂烩,不料却写成这样,实在教人难为情 末了,许诺、喊口号、唱高调什么的就免了,所谓开支票容易兑现难啊;还是对那些在文中提到过的、或没提到过的、所有与自己的旅行经历有关的朋友表示感谢吧 新年、新事、新路,路一直都在,路也在脚下,既然大路朝天,那还是不用多说了,上路吧 即使不能选择、没有选择,不能后退、不再彷徨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5679/17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