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纸上淡马锡(《印象新加坡》之一) |
[游记]纸上淡马锡(《印象新加坡》之一) |
2009-03-06cncn.com |
决定去新加坡,在08年的夏天,理由嘛,护照闲着也是闲着,新加坡的朋友说可以住在她家里,还有就是那片土地华人多,不会外语但喜欢一人行走的我总会方便的。马上行动,借了一本《搭地铁玩新加坡》(后来在新加坡期间,总共看到三个人手拿这本书,看来有备而来的人还真不少)。 第一步,先学习新加坡历史、地理,玩嘛,也要讲文化,况且咱也不是跟着旅行团小旗的昏噩之辈。当然我也不至于迂腐地去泡图书馆,一来没时间,二来年轻大了,坐图书馆觉得累。网络上溜达久了,也生了厌:抄来抄去的太多!喜欢一个词“淡马锡”(据说元代汪大渊记为“单马锡”,郑和的海图中已是“淡马锡”了)。查了半天书和网,“Temasek”咋说的都有,有解“海岛”的,有解“海城”的。如今地图上新加坡总统府的大院里还有一座楼叫这个名,还有一个新加坡国有的大公司以它为名。 其实,新加坡这块地方的名字众多,但都是他称,比如中文中最早的出现的“蒲罗中”(半岛尾端岛屿)来自马来语(一说爪哇语),最终新加坡的名字定在“Singapore”(狮子城)却出自地处印尼的室利佛逝王朝(Sri Vijayan),奇怪的是这个王朝用梵文Singa Pura(信诃补罗,就是那被称为狮子的头黑胸白身红的怪兽)。 乱吧?也许是因为小,也许是因为并不太适合人长期居住,总是你来我往的,连新加坡旅游局的《非常新加坡》网站都说“不断有中国帆船、印度船、阿拉伯独桅帆船、葡萄牙战舰和武吉士人的纵帆船造访”。像中国这样连天都不断的历史,新加坡只能从英国佬莱佛士算起了,他乘船进入新加坡河的时候是1819年,将近晚清了!他在岸边看到了什么?一个约150人小村落!刚才的那些个热闹,不过是一个成其为国家就必须做的——努力挖掘“断烂朝报”、“自将磨洗认前朝”。 2009年1月5号新加坡《早报》的《今日观点》栏目发表了一篇《新加坡没有历史吗?》“即便从1819年莱佛士登陆、设立贸易站开始,新加坡的历史也不算短了。至少不比我们熟悉的一些澳大利亚城市来的短。”只能跟澳大利亚比比。文章的目的是说新加坡不比人家澳大利亚的遗产保护得好,但我转了一圈下来,感觉着比中国新加坡又好得多,可见越没历史才越要留历史,物以稀为贵嘛。文中用了一个词“被翻新的历史”来描述新加坡“到处看到的是崭新的街道、崭新的组屋、崭新的购物中心、崭新的学校和图书馆……几乎一切都是新的。”而且说“新加坡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这倒真是中国今天的写照,我们不光习以为常,而且为之鼓与呼呢。 莱佛士来了,人家有战略发展眼光,不只是打打猎糊口而已,于是这块土地就很有规划起来,不过是欧洲人式的规划,某块地方划给中国人,某块地方划给印度人,于是就有了牛车水、小印度之类(后来发现除了欧洲人建立的市政核心地带比较纯一外,其它地方各色人等大多杂居),要是唐宋两代也这么对待“一赐乐业”教的犹太人,也许犹太复国者除了头疼埃塞俄比亚的黑兄弟外,还要找找黄皮肤的同胞的圣经依据了。抗日战争期间的上海就已经是西式的管理了,所以犹太人居住很集中,忽悠一下来,忽悠一下去,没有被同化的可能。 如今,新加坡居民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Chinese、Malays、Indians和Others)四大族群组成,新加坡政府推行了多元文化主义,实行尊重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多元性的民族平等政策,在语言和教育、宗教政策、政治和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成功实现族际和睦,各族在保持各自文化特征同时确立了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细读很有趣:在新加坡芽笼的广西和高州会馆会长成立超说:就像是嫁出去了的女儿一样。无论怎样,中国是娘家,是我们可以常常回去看看的娘家。但是,最终我们会效忠于新加坡,新加坡是我们的婆家。从我们会馆来说,我们要努力适应形势。譬如,我们开始成立年轻人的组织,召集年轻人到巴淡旅游,参观来自广西和广东高州的名人公墓。 把新加坡当成婆家,并说最终会效忠新加坡,这种说法就很有华人的传统,想想如今哪位大陆的女性会说自己跟婆家比跟娘家亲?而日本和韩国的电视剧里倒真的是这个样子。怪道说中国已经抛弃了儒学正统,让那些偏远的受教者以正统自居。 学完了历史(嘿嘿,很肤浅),就是规划行程,如今满大街的培训班都教人规划人生,我总觉得不靠谱,但对于每次旅行却是要认真筹划的,因为时间短、任务重,关键是少花钱啊,不算哪儿成。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搭地铁玩新加坡》,虽然书里逛商店的内容很多,但采用了新加坡旅游局的一个概念:新加坡历史散步The Original Singapore Walks,对我非常有用,根据春节假期(选定春节,是因为想来会比“十一”时凉快一点,但到根本无四季概念的新加坡后,多次因为说“夏天”而被人嘲笑),筹划起来。 最后选定“西方殖民建筑+新加坡河畔”、“印度文化+甘榜格南伊斯兰文化”、“中国文化+老码头”三条线路。因为想到届时需要看英文路标,特意将线路在地图上画了一遍,又用文字写了一遍。后来中间插了一次“十一”去扬州,这事就放下了一段时间,等扬州告一段落,已是十一月了,翻回头来看新加坡,这编定三条线路的文件时间竟然是 如此细致,但计划还是赶不上变化: 首先,《非常新加坡》网站上有些距离我的线路较远或语焉不详的内容,先打印出来,作为后备,如果时间允许或向朋友打听到,便走。 第二,在新加坡的另一位朋友要请客,本来订在初二,但新加坡各色人等的节日均放两天假,初二正在假期中,饭馆不收优惠,改在初三。幸亏预先知道地点,查地图,安排线路时考虑进去。但是这条线路就得和另一条线路掉个儿。 第三,如果这还算有提前量,更绝的是,吃了饭接茬儿行走,刚到第一个地点,电池没电了,胸有成竹地拿出头天晚上在朋友家刚充了电的电池,但装上就没电,这下完了,难道半天时间就这么废了?幸亏吃饭时,谈及南洋的红花油啦、千里追风油啦都比国内的好,问了问在牛车水可以买到;幸亏我已经对新加坡的地铁很熟悉了,手里还有地图,直杀头天刚去过的牛车水。 第四,还有就是朋友热心的推荐,朋友的丈夫特意找出一大册地图,每一条小路都有的,照着它,把新添的地方,加到我攻略的小地图上,再带上在机场游客中心拿的《新加坡旅游手册》里的地图,双保险去寻找新的发现。 第五,走着走着,走错了路,意外撞见的。 总之5天下来,计划虽然大致没走样,但随机应变的事情天天发生,在其中发现不少好东西。 所以说,纸上谈兵不靠谱的地方也不少,不过如今顶着硕士、博士头衔的将军们也主要是纸上谈兵,战争不也就是靠他们在规划和进行的吗,何况我辈乎?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09954/16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