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格桑拉姆西行记(三) |
[游记]格桑拉姆西行记(三) |
2009-03-13cncn.com |
日喀则的清晨
算了算,昨天早上不到六点从加都坐车,再从樟木换车,到日喀则时已经凌晨一点多了,坐了整整二十多个小时的车,又一次刷新了我坐汽车的历史。当车过拉孜,翻越又一个山口时,满天繁星中一颗流星划过,此时许愿或许太过矫情,但,在茫茫高原见到如此情景,足以冲淡一路的辛苦劳顿。这样的体会一生能有几回?充分的享受人生才是最美。 本打算象在尼泊尔时睡到自然醒的,可宾馆的服务员说,今天是日喀则年,扎什伦布寺去晚了要关门的,人家僧人也是要过年的。日喀则地区有别于西藏的其他地区,他们不光要过藏历新年,还要提前一个月过个日喀则年,而这天,商家店铺,寺院饭店是都要关张的,人们也大都足不出户,闭门过年。这也算日喀则的一个特色吧,被我恰巧赶上。走在清晨的大街上,还真是够寒冷,够冷清。本来还想去逛逛老街的,据说那里更有日喀则的味道,可惜估计今天去也白去,不会有人的,于是放弃了这一打算。我个人感觉转街比转寺有意思,更市井,更活色生香,而寺庙是绝不可轻易造次的地,于是多了拘谨与疏离。只可惜这次我是不能前往了,还好,还会有下次的到来。旅途就是由无数遗憾构成的,无论见到多美的风景也总会认为错过了一些东西,心生遗憾。我以前就曾说过,旅途中的点点遗憾将成为下次前往的最大理由,我这样说,也这样做过。下次的阿里之行还会途经此地,那时再转也不迟。 扎什伦布寺比起大昭寺明显的朝拜的人少了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和过年有关。只有措钦大殿门外排了20多人等待开门,人们搀扶着,说笑着,念叨着,个个喜气洋洋。等了半个小时,大门依然紧闭着,从窗口传出了僧人的咳嗽声,于是有人就这样隔着墙和门与里面搭讪着。说得什么我听不懂,我猜是催他们开门的意思,但无论是外面的还是里面的却时不时的传来爽朗的笑声,看来是没人着急。我也不着急,混迹在他们中间显得极其另类的我喜欢这样,离他们这么近,和他们一样晒着太阳,一样的坐在台阶上,一样的等待。而且在等待的过程中我还有所发现,这里人们朝拜基本上不提酥油壶而是提一个装满酥油块的塑料兜,这和拉萨还是不同的,看来是一地一个习惯。扎什伦布寺主要的建筑有措钦大殿、阿巴扎仓、十世班禅灵塔殿、强巴佛殿和晒佛台等。没做功课的我随着人群一个殿一个殿的转,和藏民一同布施,一同朝拜。在藏区的寺庙就这样好,没有人强迫你忽悠你去烧香请佛,一切只随你心意。我看到过很多藏民放上一块钱自己从中又找回九毛钱,这样的状态会让人很舒服。而藏民的布施也是全方位的,每一尊佛都要拜上一拜,倒上一些酥油,然后都要放上一角钱,不遗漏任何一尊佛像的朝拜。在一些主要的大殿除了佛像珠光宝气,金光闪闪,还可见钱财遍地,我就曾在大昭寺看过僧人用扫马路的扫帚扫地上的钱,这等气势在内地的寺庙是无法见到的。在扎什伦布寺还有一个殿是一定要看的,那就是强巴佛殿。这里供奉着一尊高大的镀金铜佛,我问了一位僧人,他告诉我这尊佛高 在扎什伦布寺里总有一种怀旧的感觉栖上心头,那破旧蒙尘的僧舍,那寂静斑驳的扎仓,那耀眼的佛像,那甬路边的青石,无不散发着悠远的味道。走在这里似乎是在穿梭历史的隧道,那曲折的小路也许就曾是哪世班禅喇嘛走过的呢。 资料信息:
扎什伦布藏语为“吉祥的须弥山”,是后藏最著名的格鲁教寺院,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始建于1447年,由宗喀巴大师的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兴建,后来成为历世班禅的住地,并存有历世班禅的灵塔。寺内绘有精美的壁画和唐卡,是后藏藏民朝拜的主要寺庙。
攻略提示
1拉萨长途汽车站每天都有N班发往日喀则的班车,大概间隔40分钟左右,票价38元。坐长途车或许比包车速度还要快,限速的规定不限制班车,所以一路开得最快的当属班车。 2在扎什伦布寺不用找参观路线,随着朝拜的藏民一路转就可以了。 3时间允许的话转转日喀则的老街看看当地民居,体验民情,别有味道。 4扎什伦布寺的转经路很有特色,很长,它以寺庙为中心,围尼玛山上一圈,走下来至少需要1个多小时,时间充裕的话不妨走上一圈。
梦中的布达拉
终于回到拉萨了,说不出的亲切,游历了一圈之后重又见到布达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红宫依旧白宫依然,它不止在我的梦中,现在就矗立眼前,再也抑制不住想要走进它的冲动。 布达拉宫不同于大昭寺,现在的这里更像是一个景点,虽不是游人如织,但也基本上以旅游者居多,白皮肤黄皮肤随处可见。处处讲解声,说笑声,让这里庄重宁静的气氛骤减许多。一圈转悠下来,虽然它的稀世珍宝让我惊叹奢侈,文物古董让我感叹华美,房屋宫殿如此金碧辉煌,壁画唐卡又是美轮美奂,佛像灵塔数不胜数,但我就是找不到在大昭寺的感觉。这些用几万两黄金打造的佛像,用上百颗珠宝点缀的灵塔,用宝石金粉书写的经书绘成的唐卡,用大象脑髓凝聚成的宝石,那些绫罗绸缎、珠光宝座、法器物品…让我感慨,令我瞠舌。我很想用心的去感受它,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它的魂。布达拉宫就如同它的海拔,高高在上,我无论如何也拉不近同它的距离。这里甚至还不如市井中的玛吉阿米有味道,有气息。把布达拉宫和玛吉阿米联系在一起时,不期然的想到了仓央嘉措,我心中偶像级的人物。虽然我们相隔近三百年的历史,虽然这里唯独没有他的灵塔,但站在这里我已经能体会出仓央嘉措当年的感觉。孤独、失落、真诚、勇敢、渴望自由、向往爱情,却最终难逃被驱逐、被流放、被杀害的命运。无论如何仓央嘉措都是伟大的,他写下的情诗集流传百年,就如同这座宫殿,镌入人心,历经岁月也不曾相忘。当我离开布达拉宫时,不禁又想起了他写的两句诗,而它也是我的最爱,“夜里去会情人,早晨落了雪,保不保密都一样,脚印落在了雪地上”诗如其人般的性情,如若时空可以交错,我想我一定会爱上他。 从华丽的布达拉宫出来感到一阵阵的压抑,我要去玛吉阿米了,去找活生生的生活气息,去呼一口自由的空气。玛吉阿米坐落在八角街的拐弯处,唯一的一处被粉刷成黄色的二层小楼,很明显。作为藏餐吧却很有青旅酒吧的氛围,绝对是一处可以安放漂泊心灵的家。随处铺放的藏毯,墙上悬挂的各色照片图片,大大的窗户可以望到八角街的热闹繁华,中间沙发围成了小小的书吧,放着关于旅行的各类书刊杂志,最有特色的当属留言薄,记录着旅者的感慨感叹与感悟,有爱情有流浪,有独有的见解,有曾经苦痛的经历,五花八门,甚至还有征婚广告。一本本的按年份排列着,堆放在一角,供后来者翻阅,有的留言已经被编排出书,据说曾一度脱销。我静静的坐在这里发呆,听着音乐伴着窗外匆匆脚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甚至不奢望在这个艳遇率极高的地能偶遇一段美丽爱情,只希望在此刻能留守住心中的大爱。找了一本橘黄色的本本随手记录下此时的心情,幻想着下次前来把它找到时的惊喜。三楼的露台则是享受阳光浴的绝佳地,坐在这里无论你是什么心态,都会让人感觉温暖。伤心难过,忧愁烦恼的你来这里吧,这里可以治愈你的任何心里创痛,就像我手中握着的这杯酸奶,淡淡的酸中透出隐隐的甜。
资料信息: 1布达拉,是普陀罗的译音,意为菩萨居住的宫殿。其中红宫为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佛堂,位于这个建筑的中心和最高点。其中当属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庞大,通高 2布达拉宫历史,631年布达拉宫由松赞干布兴建,据说是为了迎娶文成公主特意修建的,当时宫殿有999间,加上山上的修行室共1000间,后因雷击和战乱遭到严重破坏。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为巩固政教合一的政权,由第司索郎绕登主持重建布达拉宫的白宫和宫墙城门角楼等,并把政权机构由哲蚌寺迁来。1690年第司桑杰嘉措为五世达赖喇嘛修建灵塔,扩建了红宫。以后历代达赖又增建了一些附属建筑,到1936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建成后,形成了现在的布宫规模。这里曾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教活动的场所,也曾是西藏原政教合一的权力中心所在。 3布达拉宫“三界说”,布达拉宫由下到上分别是“雪”、白宫和红宫,体现出藏传佛教中的“欲界”、“色界”、“无色界”,通过建筑的布局充分体现和渲染出佛法的境界与神威,这也是布宫的独特之处。 4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也是在布宫里唯一一位没有灵塔的达赖。1683年出生于西藏南部,五世达赖圆寂后,第司为了掌管政权封锁了达赖圆寂的消息15年之久,直到1697年事发,才把16岁的仓央嘉措迎进布宫,进行了坐床大典。仓央嘉措除了在宫中研究佛法经典、天文历法、医学文学外,还向往普通的凡人生活,经常化妆出宫,混迹拉萨城的酒馆中与当年的朋友把酒聊天,或在玛吉阿米会见心仪的情人,尽情的享受着世俗生活带来的快乐感受。他既是一位伟大的精神领袖也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在藏地可以见到很多他的诗作,极富感染力。这样的一位特立独行的人也是为世俗所不容的,在他坐床后的第九年,就因不守法规而被废,流放途中又离奇死亡,时年仅25岁。他的死至今也是一个谜,有人说他被害于青海湖边,也有人说他被软禁在山西五台山,还有人说他被悄悄放走,在青海、甘肃、四川甚至是尼泊尔、印度等处过着流浪的生活。不管是什么说法,都令人心生遗憾,他就像高原上绽放又忽然凋谢的雪莲花,让人钟情又神伤。
攻略提示
1布宫的门票一定保管好,立体感很强,印刷效果也不错,收藏起来,随时拿出瞧瞧,回味一下当年的心情,肯定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在布宫参观游览切忌不要跟团,导游为了一天多接团会讲得快走得快,目不暇接的你是来不及品味的。可以单独一个人慢慢走,蹭听,反正随处都有讲解,不怕错过。 3布宫的厕所强烈推荐,即使你没有入厕打算也不妨进去看上一看,看过就能体会啥叫万丈深渊了。具体是什么样,还是你自己去看过就知道了。 4从布宫下来不要着急离开,转转山脚下的转经路,体会一下现代与历史,宗教和生活的密不可分。 5玛吉阿米是个小资场所,如果银子有限就不要考虑在这里用餐了,单从吃的性价比考虑不值,但环境超级好,至少在拉萨的八角街是独具魅力的。备不准还会遇见一位满脸忧郁表情的帅哥或美女,说不准会来一场肆无忌惮的艳遇呢。
时光交错下的不朽
懒在拉萨的感觉真好,这样的懒不知不觉中已临近尾声,突然觉得还有太多想去的地而未去,看着前天买好的回程票傻傻发呆。远方自然有我归去的诸多理由,可这里也有太多让我留恋的所在。在矛盾交错间开始了我最后一天的旅程。 第一站我选色拉寺,它在拉萨的北郊,也是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整个建筑依山而建,规模宏大,但从建筑的角度做比较,布达拉宫是紧凑型的宫殿,而色拉寺是散落型的寺院。它由措钦大殿、吉麦、阿巴三大扎仓的几十个康村组成,同样的白墙黑窗,随处可见绛红色的僧袍。个人感觉这里的唐卡是我所到寺院中最多最精美漂亮的,一幅幅看过去,眼花缭乱。我到的时候从寺门处就听到一阵阵法号声,估计是僧人们做早课的时间到了,我跟着几个僧人来到措钦大殿,才发现原来他们要做法会。能赶上这样的场面也实属难得,可能跟快到藏历新年了有关。在法会开始之前,僧人们逐个找到自己的座位,披上袈裟,摆上碗。由一个僧人手提酥油茶壶挨个碗倒着,然后又分发类似发面的饼。这时念经声起,在大殿的中央并排站着六个身披黄色袈裟的僧人站在台上领读,他们面前摆着麦克风,一阵阵经声绕梁袭来。我随处找了根柱子倚靠着,在散发着古旧味道的大殿中聆听佛音,心无杂念。台下坐着的僧人相对的很随便,有的在边吃边喝茶,有的在悄声说着,有的在低声跟读,有的在翻看经书,看来僧人也有用不用功之分,只是无人督促监督,全凭自觉了。他们在轮流传着一只大海螺,传到的人摸摸笑笑。海螺在藏地也应是法器的一种,只是我不懂他们相互传送的含义。一段经念完,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挨个僧人的布施,我仔细看了一下,每个僧人给3块钱,这样算下来,一圈至少要几千元左右。我轻声问了问旁边的藏民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得到的答案是,他家在过去的一年中肯定有大事发生,这是在请僧人们诵经祁福了。慕煞我也,能有这样的一种形式寄托希望当属幸及,这就是信仰的魔力。法会结束后绕殿一周,大门外一个僧人拿着海螺发着圣水,我也用手捧着喝了一大口,心里说不出的愉快,似乎在新的一年也能得到祝福带来好运,所以充满感谢。随着僧人我又转到吉扎仓,这也是一个四层高的建筑,特意来到这里是因为护法神殿供奉的马头明王金刚,在藏地相当有名。我转着看着拜着,在殿门外一个老年僧人手拿着钵给前来的孩子鼻尖处抹上一道灰,这时我才发现来这里朝拜的藏民大多带着小孩,好像是专门为了给孩子祁福来的。那个僧人看我是远来的游人客气的和我比划,像是在问我要不要抹一下,我犹豫了一下,考虑到一会还要转到别处,还是没勇气接受。双手合十,笑笑点头而过。也许我心中还无此信仰,但这里的一切让我身心舒畅,没有团队,没有游人,没有讲解,没有吵闹,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流,一切只需用心感受,定能为其找到归所。 中饭省略,下个目标要去哲蚌寺,它比色拉寺要远些,在西郊,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鼎盛时据说有上万人在此居住修行,3.14后现在只剩不到四百人。我的旅行一般是单纯的行走而不问政治时事,但这里的气氛还是很让人不太舒服,每个大殿外都有武警持枪把守,说不出的别扭。我能理解武警一来是控制着僧人不许闹事,毕竟这里曾是那场暴动的指挥中心,二来也是保护我们这些汉人的安全。行走藏地期间藏民和寺院的僧人大都是友善的,但也有憎恨汉人的,从他们的眼神中能读出厌恶的态度,原因不详。 哲蚌寺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甘丹颇章、郭芒、洛色林、阿巴四大扎仓等组成庞大的建筑群。每个大殿转下来,基本会处于审美疲劳的状态。一定别忘去它的厨房看看那几口巨大的锅,可见当年寺院之繁荣。我问了一下僧人,说是下午3点会有辨经,这也是我极其想要见到的场面,于是在甘丹颇章外的商店旁喝着饮料晒着太阳,和他闲聊着。他对我的手机挂链很感兴趣,我告诉他那是去年去康定时买的,他很羡慕我曾经走过很多地方,我也很羡慕他能在这里修行佛法,我们在相互羡慕中混着时间。随着一阵法号,我随他前往辨经场,那是由碎石子铺就的一个宽场子。有两个门可以通过,每个僧人进来之前都要先磕头朝拜。然后各拿一个坐垫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或坐或站,看着、辩着、吵着、笑着,有的低头凝眸,若有所思,有的在激烈争辩,拍手顿足。我也随处找了个地挨他们席地而坐,他们见我看得津津有味辩得更加卖力,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其实我可一句也听不懂,就是想感受一下这里的气氛。从辩经场出来的时候,太阳快要落山了,整座寺庙被映得金碧辉煌,古寺未让逝去的岁月复活,倒是现在的僧人让这座古寺散发出年轻的光彩,生气勃勃,充满灵气,构筑着时光交错下的不朽篇章。
资料信息:
1色拉寺全称为“色拉大乘寺”寺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该寺奠基时下了一场冰雹,冰雹藏语发音就是“色拉”,所以建成就称其为“色拉寺”也为“冰雹寺”;另一种说法是,该寺建在一片野蔷薇花盛开的地方,野蔷薇藏语发音也为“色拉”,所以该寺藏语也为“野蔷薇园寺”。它是宗喀巴大师的徒弟绛青吉释迦益西在明永乐十七年所建。 2色拉寺除了上面提到的措钦大殿要去,它西侧的罗汉殿和东侧的大威德金刚神殿都要去看看的,这里有释迦益西从内地带来的木雕罗汉,还有明成祖亲自赠送的传世之宝—永乐版《大藏经》 3色拉寺后山上就是天葬台,但从1995年就谢绝参观了,曾有驴友悄悄爬上去过,被轰了下来。 4哲蚌藏语为“米聚”象征繁荣。整个建筑覆盖了半个山坡,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公元1416年由宗喀巴大师的弟子降央曲杰.扎西贝丹始建,宗喀巴大师曾亲自主持了开光仪式。 5哲蚌寺可看的殿堂相当多,其中的甘丹颇章曾是二世到五世达赖的驻地,经堂周围都是精美的壁画唐卡,供奉着无数镇寺之宝,也许你不经意的一瞥就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 6如果能赶上雪顿节前来,在色拉寺或哲蚌寺的山上都能看见晒大佛的壮观场面。
1北京中路分别有小巴能到色拉寺和哲蚌寺,2块钱,只是到哲蚌寺下了车还要换坐进山的中巴车。从哲蚌寺出来晚了就没有下山的车了,只能同我一样,和藏民挤在一辆拖拉机的斗里一路颠哒了,其实也是不错的体验。 2如果时间充裕不建议一天转两个寺庙,因为都相当大,要走很多路,其中不乏上上下下的,对体力的绝对考验。 3找个爱聊的僧人聊聊天,可能会有不小的收获。
尾声
回来后推迟了很久才开始动笔写游记,这样一段深刻的旅行,于行走中把陌生的环境和感觉演变成了一种人生阅历,生动、精彩、真实。有害怕、有犹豫、有孤独、有辛酸、有苦痛,当然也有感动、震撼与快乐,我收集着诸多情绪,在心中沉淀着,等待它在笔尖爆发的那一刻。 很多朋友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去自然环境和经济落后的藏地与尼伯尔旅行,当我行走了中国的很多地方,最大的感受是城市的规划越来越雷同,而开发的景区也越来越商业化,它们已经一点点失去了原本自己独有的味道,这是我这样的行者不愿看到的,但谁又能阻止得了时代进步的要求,阻止得了人们对经济的渴望。我能做的只是去寻找,寻找一片尚未污染的净土所在。藏地和尼泊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历经千年未曾改变。大昭寺门前磕长头的场景和帕斯帕蒂河边的浓烟久久于心挥之不去。他们是世界文化中一枝独特的花,悄然绽放着。这样的花是光靠眼睛感受不到的,正如,行走用眼,品味用心。 现在旅行越来越被人喜爱,人们也开始寻找摆脱走马观花状态的途径,不愿其再是上车睡觉,下车照相,回来一问什么都记不得的快餐速食状态。我相信旅行是可以通过体验、感受、融入、学习、思考成为人生中值得回味的华美篇章,这也是我坚持并追求的。这样的旅行会让没有思想的人获得充实感受,也会让心中想法很多的人变得轻松。 我的独自旅行是特立独行的,行走途中的个中感受是封闭于心的,而归来之后经回味与咀嚼,行字成文尽现旅途的点滴,毫无遗漏的拿来与朋友分享时,才算最终告一段落。享受旅行,分享经历,是我最快乐与幸福的事,这样的分享过程就像引领一场划时空的旅行。将近3万字的写作,感谢你能坚持看完。掩卷沉思,如果我的这份快乐与幸福能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你也能融入到我的旅行,畅游我的精神世界,并为此略有感触的话,那我就是真正的格桑拉姆了。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10470/22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