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滩)
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一段黄浦滩,因位于上海县城厢之外的浦滩,被习称为“外滩”。它是上海都市的最初轮廓线,曾被称作黄浦路、扬子路、黄浦滩路,1945年改名为中山东一路。
这里原是一片荒芜的浅滩,沿滩有一条狭窄的泥路,供船夫拉纤时行走。滩的西边为农田,阡陌沟渠之间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茅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帝国主义在上海开辟租界前,首先划定外滩一带江面为其船只的“下锚地段”。1845年11月29日,通过《上海土地章程》把外滩以西的830亩土地划为英租界。此后,殖民当局便在李家庄(又名李家场,今圆明园路西南、北京东路近外滩的一段)建造英国领事馆(今外滩33号中国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不久,英国领事馆的南边沿黄浦江一线,陆续出现沙逊洋行、仁记洋行、宝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长洋行等洋行.临黄浦江的纤道,1848年被改造成18米宽的马路,并在马路东侧建造码头,堆栈、本行和船厂。1854-1941年间,出现十余家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成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东方华尔街”之称。外滩的房屋开始时都是两层楼和三层楼。本世纪以来,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出现多层和高层,式样五花八门,诸如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亚细亚大楼(原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汇丰大楼(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恰和大楼(今外贸局大楼)等、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
现在我们见到的外滩大楼大都经过改建,但基本风格不变。1992年国庆节前,又完成了外滩综合改造一期工程。现在的外滩防汛墙呈厢廊式,高6.9米,宽15.4米,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潮水。厢内能停放300多辆汽车,厢面是绿化景点和沿江步行道。路面比先前拓宽一倍,有8快2慢10个车道,外滩历来是上海的旅游热点,除能观赏中外罕见的“万国建筑博览”外,还可领略外白渡桥与吴淞路闸桥的丰姿,黄浦公园的俊巧,防洪墙的设计匠心,以及大楼与江水交相辉映的胜景。浦江夜游更有一番情趣。加之这里交通发达,购物方便,历史掌故丰富,旅游设施完备,使人留连忘返。  (外滩夜景)
外滩放灯时间: 冬季:19:00~21:00 夏季:19:00~22:00
上海外滩交通: 地铁2号线南京东路站、外滩观光隧道、20路(终点站在九江路外滩)、42路、隧道九线(终点站在广东路外滩)、71路(终点站在延安东路外滩)、126、926(终点站在新开河外滩)在外滩行驶的有:22、55、65、123、135、145、251、503、576、868、910、921、928、934、940路,南向北行驶时在新开河、北京东路设站,北向南行使时在南京东路、金陵东路设站。外滩附近的汉口路江西中路口有49、864路终点站,延安东路江西中路口有127、202路终点站,吴淞路闸桥北侧天潼路口有61路终点站, 37、921路、锦江观光巴士在北京东路外滩设站。17、64、801路在江西中路汉口路口设站,21、220、939路在四川中路北京东路口设站。
外滩美食 外滩的头上,就有一个叫“黄浦公园啤酒廊”的地方, 夏天的时候,坐在江边喝啤酒,有一个个大大的凉棚, 很是惬意。 白渡桥下是“上海大厦”,上海大厦的菜系多样-- 但和一般的宾馆差不多,没有很大的特色。我记得的是 一个椒盐蟮段,这里不太容易吃到活的黄鳝,不妨一试。 乍浦路是上海最早崛起的“美食街”,生意好到日日高朋, 天天堵车,那里的小老板都是够利害的。前国脚柳海光的 “海光阁”招牌在四川路口就可以远远望见了。 乍浦路的小菜,价廉物美,但是被认为“档次不高”-- 主要是后来黄河路的崛起。我觉得比较可人的是“醉虾”-- 活活的河虾在白酒里醉了,醮佐料生吃。 酱乳鸽也不错。皮蛋拌豆腐也盛行过一时,最后要吃“泡饭”, 以及“刀切小馒头” 外滩靠黄浦江堤岸旁的,有很多各色的小店,火锅啦,披萨 啦,盖浇饭啦,等等等等。有个叫“红茶馆”的咖啡座生意很好。 外滩对面是一些金融机构。周围零星有些饭店。最最抢眼的是 KFC。在东风饭店--其实东风的东西不错的,记得有四大厅, 吃上海的传统品味,可以一去,找个靠江的位置,不管吃什么, 都是“吃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