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美得一塌糊涂!在我这次做旅行计划之前,我还一直以为婺源是如丽江、凤凰一般,只在一个地方呆着的地方。但实际上婺源是一个县,而在这个县里,星罗棋布着数十个古老的村庄。这些村庄风格统一而又各不相同。相同的是由于婺源古时属于徽州,因此这里都是徽派建筑:粉白的外墙,象“商”字般的飞檐,高高的天井,美丽的木雕和砖雕。而不同则因为有些依山有些傍水,有些重学有些重商,显得风情万种。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人不会为之陶醉。仔细研究地图和路线之后,我选择了落脚在清华镇,这里有一条廊桥——彩虹桥,这桥和同是廊桥的凤凰风雨桥相比,少了一点华丽,多了一点朴素。我个人更加喜欢风雨桥,也许因为那是我见过的第一个廊桥吧,毕竟她夺去了我宝贵的第一次嘛,呵呵。 从清华,我开始了在婺源的征途。之所以一直都没有时间上网,也是因为如此。人在乡村,身不由己,呵呵。不过,我倒宁愿自己一直呆在乡村了,清净得让人忘掉了所有没有必要的烦恼,整个人象皈依了佛门一样,舒坦又豁达。关于征途,是这样的:首先向西去了某个叫做“卧龙谷”的地方,此地没有什么值得说的,说大气不及虎跳峡,说秀气不及香格里拉大峡谷,普通的峡谷而已。继续向西,到了一个叫做“灵岩洞”的融洞群。这里不仅很美,而且发生了很有趣的事情,在这一篇里面没法说清楚了,嘿嘿,详细的可参见番外篇二——融洞探险。第二天就开始了婺源的主菜:游历村庄。前前后后我一共走过11个大大小小的,开发的未开发的,繁华的清净的村庄。它们是:长滩、思溪、延村、黄村、理坑、虹关、岭脚、官坑、晓起、汪口、李坑。千姿百态,却又有着神奇的大统一。长滩在江水转弯的地方,村庄流水大桥,结合得自然又美丽。思溪某户人家有一百个各不相同的“寿”字木雕。黄村有一个神奇“百柱宗祠”,不仅木头上几百年来都没有蛛丝鸟巢,干净如新,而且这一百根柱子任你怎么数也只有九十九根,可是如果结绳记数,就会发现一百条绳子一条不剩。理坑是我认为最美的一座村子,去理坑的路先是奇烂无比,然后就一直在深山中蜿蜒十几里,这一路上青山绿水,自然风光美得要命。也正因为理坑交通不便,这里基本没有受到旅游业的破坏。小桥流水,古巷古屋,淳朴热情的村民。夜晚,漫天的繁星。清晨,人们就在小河边一字排开,洗衣服洗菜,安静的小村一下子就喧闹起来。站在河边,金黄的朝阳照射在房屋上,并让小河反出闪闪的光,谈笑声流水声脚步声鸡犬的叫声,柔和地揉在一起。这一切甚至让我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任凭我怎么摆弄手中的相机,都难以拍出一张满意的照片。虽然取景光线曝光都足以让我觉得这些照片已经不错,但是就是无法表达出小村带给我的那种感觉。也许这里,一定要亲身领会吧。从理坑到虹关,又是烂路。虹关村口有一颗巨大的老樟树,村民们都在树下乘凉寒暄打麻将,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再从虹关到岭脚,在某户村民家聊天休息喝冰凉的井水,并向当地人吹嘘西安的种种美好。到了太阳不是很猛烈的时候,就开始了我的地狱体验:从岭脚到官坑,翻越大山,负重徒步10公里。当地人的话把这段路称为做“上八下七,头二尾三”,都是用华里度量的里程。意思就是开头两里平路,接着八里上山七里下山,最后还有三里平路。这段路是徽饶古驿道的一部分,全都是几百年的青石板,山上还不时有石头建造的驿亭供人休息。我就被着我15公斤的大旅行背包,开始徒步这段路。我一向体力都还可以,可是这次,也许是负重,又也许是青石板硌脚,觉得十分吃力,几乎是看到亭子就进去休息二十分钟,所以当我走完这段死亡之路的时候,我用了将近四个小时,而沿路居然没有看到任何其他的行人,期间还险些走了岔路(多亏了指南针),真是悲凉的旅途。 终于伴着夕阳到了官坑,住在一户靠水的人家,夕阳下的小村很静谧,美得让我都不忍心拿出相机用快门的声音破坏了这种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