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九嶷山上白云飞”——09初夏永州行记(之四) |
[游记]“九嶷山上白云飞”——09初夏永州行记(之四) |
2009-06-09cncn.com |
寻根谒祖舜帝陵 上午9点多我们来到舜帝陵,这里是九嶷山风景区的目标人文景观,也是我国最古老的陵墓之一。舜帝(公元前2173年~前2073年)作为华夏“三皇五帝”之一,也是原始“大同”社会与奴隶制夏朝之交的最后一位古帝,虽历5000年时光之剥蚀,却依然不曾褪色。正所谓“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作为华夏道德文化的始祖和奠基者,他敷布的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已成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精髓,他身体力行创造的道德文化,“只为苍生不为身”,“以情感人,以德化人”的精神,影响了整个东方文化。因此,舜帝陵庙也就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拜谒旅游的胜地,成为连接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和桥梁。 据清《古陵墓志》一书的稽考,古籍文献中的“五帝”陵,唯舜帝陵一处指为实陵,故谓“此陵最古”。 1972年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图中,在九根地状物间绘有五个a形屋顶,旁注“帝舜”。经考古确认,此为舜帝陵庙立柱的文字记载。 因此,自《史记》载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之后,这里从夏朝开始就建有舜庙,作为祭祖朝圣之所,历代香火不绝。大禹、秦始皇、汉武帝,均望九疑而祭舜,后常有朝廷命官和地方官员来此祭祖谒陵,代代相袭。较有名气的有南朝宋武帝刘裕遗官颜延之、唐玄宗李隆基遣官张九龄赴九疑祭舜并留有祭文;明洪武四年(1371),太祖朱元璋亲制御祭文,遣翰林院编修雷燧到九疑祭舜。此后,遇国家大典、大事,朝廷遣官祭舜渐成定制。明代御祭12次,清承明制,据不完全统计,有43次。 舜帝陵依山(九嶷山首峰舜源峰)为陵,陵山高 趁导游去办理门票,我们在山门前阔大的祭祀广场(可同时容纳上万人)和神道拍照。这里有仪门石牌坊(俗称“下马坊”)、金水桥(每到雨季桥下的金水河成为排洪渠道,起到护陵作用)、神道等。200多米长的神道两旁,分列着麒麟、马、狮、犀牛、龟、羊、象等吉祥物和文武翁仲。舜帝陵的山门相当气派,为“五间四进” 单檐歇山式建筑,红墙黄瓦,廊柱林立,两端与环绕陵庙的宫墙及两侧的角楼连接。山门外是矩形外加半圆的阔大台阶,在举行大型公祭的时候,它就是祭祀台,并可用来表演上千人的大型祭祀舞蹈。在山门正中的“舜帝陵”匾额前拍照留念后,我们进入陵园。 导游带着我们一路行来,先看了娥皇、女英的湘妃泪池,然后来到午门。它面宽20米,进深12米,高14米,为宫门式三拱城门,上有单檐歇山顶全木结构门楼,朱梁金瓦,翘角飞檐。两侧设登楼石阶,门楼上四围回廊,可供游人远眺。在后来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们登上了城楼,近观陵园内的殿宇楼阁、飞檐琉璃瓦;远眺群峰起伏,但见娥皇、女英二峰相对伫立,与象征舜帝的陵山舜源峰相守相依,令人浮想联翩。 过了午门是拜殿,这是祭祀大典时备设祭品,以及祭祀人整衣冠、静心待祭之地。导游介绍说,殿门上 “至孝千秋一德,笃亲万里同风”的对联,是国民党元老 导游告诉我们,例行的官祭为三年一大祭,每年两例祭,时间为农历的二月、八月上甲日(初一),“遇国有大事”,则遣官专程告祭。另近年来,地方政府会在农历八月十二(相传为舜帝诞辰日)举办公祭大典。宋代朱熹所作的“虞庙乐歌”,正式成为祭祀礼仪中的歌祭祭文。而民间祭祀(家庭家族、民间社团的祭祀活动)则由祭祀人自择日期,四时不拘。这祭典的礼仪,自“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遥祭舜帝”始,到汉代渐成定制,其后随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祭祀礼仪越来越热烈隆重,最后形成了集望祭、物祭、乐祭、舞祭、文祭、燎祭于一体的大型祭典。据史料记载,明清时,规定祭舜要用太牢(整牛、羊、豕,其它祭品俱全);朝廷命官致祭时,由府、州、县等地方官陪祭。祭前要沐浴斋戒;祭时由10人赞礼;祭毕要由乐队32人、舞队64人,载歌载舞欢庆一番。清乾隆二年(1737)定祭礼银为150两。 这时,刚好有湖南省交警总队一行人,由省政法委一名副书记带队前来举行祭舜仪式。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正好现场实观了整个祭祀过程,也让导游省了不少口舌。只听得一阵锣鼓喧天,就见身着唐装的陵园祭典仪仗鼓乐队肩着鼓、抬着花篮、捧着祭品,吹吹打打地由午门进来了!仪仗队后面是举着“主祭”旗帜的祭拜队伍,他们经过拜殿,在这里稍事整理后走向正殿,我们当然也紧跟了过去。 正殿为舜庙的主体建筑,建在1.85米高的花岗岩须弥座上,是供奉舜帝神位和塑像的享殿。高 至此礼成,仪式结束。导游又带着我们继续参观。正殿内的墙壁上都是壁画,三面墙上绘有记载舜帝史迹的“仁孝图”、“南巡图”、“禅让图”、“韶乐图”和“躬耕图”,舜帝坐像后的屏风上,正面绘着“万山朝九疑图”,背面绘有“二妃泪竹图”。我对“韶乐图”的故事很感兴趣,说舜帝“身长六尺一寸,龙颜、大口、重瞳”,他南巡时被手执弓矛的苗民围困,于是率乐队奏起“韶乐”,一时引得凤凰来仪、百鸟和鸣,苗人被音乐感化,纷纷丢下武器翩翩起舞,令一场干戈化为玉帛。看来,舜帝还是赋予音乐教化功能的第一人呢。 在拜殿与正殿之间的庭院里,导游还让我们看了神奇的“槠怀樟”和“如意夫妻柏”。前者是一棵遭雷劈后枯死的苦槠树,残树高8米,胸径3米,中空可容10人左右,为我国目前发现胸径最大、树龄最老的苦槠树。奇的是90年代初抢修舜庙时,一株樟树从老槠树的树心中悄悄长起来,撑住了将要倒下的枯树,并从槠树头上伸展出繁枝茂叶,形成了“槠怀樟”。后者是两株合并生长的古柏,高40多米,苍劲挺拔,四季青翠。粗大的树干,一半颜色深,一半颜色浅,当地人都叫它“如意夫妻柏”。既是千年古树,又生得如此神奇,在它们身上附会了诸多版本的传奇故事就不足为奇了。 过正殿沿石级而上,就是寝殿,又称陵碑亭。内奉舜陵石碑一块,高3米,宽2米,上刻“帝舜有虞氏之陵”(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 碑文为汉隶阳刻,字大尺余,碑文两侧与碑额装饰为线条阴刻云龙纹,相传此碑为汉代零陵太守徐佥所立,舜庙迁建舜源峰时由玉琯岩移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陵碑的后面就是作为帝陵的舜源峰了,从仪门经神道,进山门,过午门,再从拜殿、正殿一路走来,终于来到托体山阿的舜帝陵寝前,这“华夏第一陵”,委实名不虚传啊! 寝殿阶前两侧,立着几块祭文碑,向两边延伸过去,就是左右碑廊了。这里保存了历代祭碑36方,它们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历史的见证,其中有20多块为历代帝王和到永州任职地方官员的祭碑。据导游介绍,最有造诣的一块碑,是清同治年间书法家何绍基所写的楷书《谕祭文》,因何善写草书,据说这是他唯一的一块正楷字碑,因此堪称书苑一绝。还有一块与祭碑群单独立开的记事碑,上有“奉宪禁採”字样,这是同治三年即1864年所立,因当时九嶷山滥采矿产现象严重,破坏了环境风貌也影响了当地百姓生活,于是百姓们联名告状,朝廷下令禁止开采九嶷山矿产并立下此碑。可以说,这是古代的一方环境保护碑,它与正殿月台下那一块明万历四年(公元1577年)的“抚瑶颂碑”一样,具有除书法艺术之外的多重价值。 离开祭碑廊,我们来到了设于东厢房的“姓铭堂”。这里有所有中华姓氏的详尽资料,正如“姓铭堂”门柱上的对子所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问您祖先谁人何处,寻根谒祖到此即知”。走进厅堂,可以看到向门的整面墙都是编了号码的姓氏牌位,里边敬奉着每一姓氏始祖的画像,以及供人进香祭拜的香炉。据了解,这是九嶷山舜帝陵管委会两年前特邀专家学者,根据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百家姓——寻根认祖》一书提供的可靠资料,发掘、恢复中国各姓氏的始祖像、姓氏源流,共收集了315姓,并为各姓氏铭刻碑文、设堂展示。这里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你报上姓氏之后马上告知你自己姓氏的排位号码(想是根据姓氏人口的多寡排序的),引导你很快找到自己姓氏始祖的牌位。当然,你可以进香,也可以购买有关自己姓氏源流的资料、工艺品、礼品等等,虽说同样是“回笼货币”的把戏,却是个能让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为“拉动经济”作贡献的好项目。尤其在中华始祖之一的陵园里,人们的寻根谒祖情结格外强烈,呵呵……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19264/21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