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宣城,纸上江南的水墨篇章 |
[游记]宣城,纸上江南的水墨篇章 |
2009-06-18cncn.com |
宣城,纸上江南的水墨篇章 文图 / 桂林 家住江南,文房四宝的江南。 然而,真要说起这文房四宝来,实在惭愧得很。每每春去皖南,山青水秀如诗如画;秋至徽州,老街古巷,鼻子一嗅,墨香遗韵蜂拥而至……感慨之余,直恨自己儿时的不长性。还在很小的时候,被父亲勒令着学习书法,可惜那臭臭的墨汁味儿总是让我皱着眉头离得远远的,软塌塌的毛笔硬是不听话,折腾到最后是“纸上没进步,衣裳来凑数”——父母实在没有时间跟着伺候,罢罢罢。就这么一掷笔,再也没有提起过。 文房四宝中的纸因产在宣城,故名宣纸。地处长江与黄山之间的皖南腹地中的这座城市,半是江河浩荡滩阔水激,半是仙山渺渺峰峦叠嶂,既得秀美江南之丽景,兼有磅礴山地之险要。境内水阳江、青弋江南北穿行,迤逦而过,其之流澄江、宛水、青溪、句溪,环村绕户,清水流畅,散发着皖南山区特有的澄澈清明之气。泛舟其上,无不令人心胸涤荡。无怪南齐山水派大诗人谢朓对此赞不绝口,一句“乘景弄清漪”,直引得三百年后的诗仙李白行游至此,且一住就是三年,可见现实美景与诗中胜境是一样叫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以至明代袁中道也作《澄江亭》歌咏:“分砂漏石爱清流、泛宅人同练上游”。今日寻去,漫步水阳江畔,荡舟澄江亭边,依然可以领略到当年诗人们所描绘的一派春日景象。 李白好游,一生行路无数,其间对宣城情有独钟,单单是敬亭山就来过不下七次,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当真如那诗中所言“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了。其实究根求源,一是因为他对早年的宣城太守谢朓的热爱追随并引为知音,二则与当朝皇妹玉真公主的同气相求且遥相呼应。使得后人只要一提起宣城的这座“江南诗山”,便如在和煦的春风里,与那旷古的诗情、闲雅的意趣与美丽的传说携手同行。 南漪湖,又称南湖,是古老宣城另一处风采独具的天然淡水湖,素以“九嘴十三湾、港汉似珠网”著称。但见湖光潋滟,碧波荡漾,风光极为绮丽。尤其是落日时分,岸边聚集的无数雁鸟正要归巢栖居,抬眼望去,水波涟涟,归雁点点,水天似一色,自然而和谐,仿若世外净土一般。诗家墨客行游至此,竟以为误入了陶渊明的桃花源。清人梅文鼎就曾在《游南湖》里感喟:“武陵何处觅,今信有桃源”。 到宣城,还有一种宣纸制作流程的“体验之旅”十分耐人寻味。 这种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的独特的手工生产工艺,早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曾在满月的夜晚路过宣城和泾县的丘陵间,透过车窗望去,竟有白若棉仓的半面坡倏然闪现眼前,仿佛泻满月光的湖面被倾斜着竖起。朋友告诉我,那是宣纸厂在晾晒半成品——因为加入了石灰和草碱后的青檀树皮经过了日晒雨淋会变白,再历经打浆、入胶、搅匀、捞纸等十八种精要工序,一百多道繁复的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即可制造出“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纸中佳品,具有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耐久、固墨性好、不蛀不腐等特质,故有“纸中之王”之美誉。因此,也才会有那古往今来一篇篇诗文、一幅幅画作,依附这“千载寿纸”而流芳百世。 提及宣纸,也就不得不念及中国绘画史上的黄山派三巨子:石涛、渐江和梅清。他们或是客居宣城十余年,或是土生土长皖南人,寄情山水,互为师表,在真山真水的境界里理解物理,进而贯通画理。从“临摹百家”到“点染万品”,再到“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创作历程,无不在山水大物的徽风皖韵里,得道而成,造就了独特的融合自然理趣的山水绘画艺术。他们以盖世之才情,生花之妙笔,为这灵山秀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挥洒在洁白致密的宣纸之上的,无不是那纸上江南的水墨篇章。
本文已经发表在《游遍天下》2009年第六期。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20015/16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