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藏是我一个很久的愿望了。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上商务英语课,有一个讨论题目是你最想去哪里,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西藏。那时候并不了解西藏,只是知道那里很高,很有挑战性。后来在2006年看到国家地理《景观大道珍藏版》,知道了川藏线是中国最美的一条公路,于是又起了去西藏的念头。但是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似乎去西藏已经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唯一的挑战性恐怕就是如何从票贩子的围追堵截中买到平价的火车票了。于是乎,西藏的美景成为了吸引我的主要理由。这种念头的进一步加深,是在2008年碰到从中国交换回去的乔富贵同学时,他告诉我他去了西藏,对西藏的美赞不绝口。连老外都去了,我去西藏的愿望自然就更加变得迫切起来。终于,在2009年的7月份,我和老婆坐着火车上了青藏高原。
如果说318国道是中国最美的公路,那青藏铁路是不是就是中国最美的铁路了?相信在川藏铁路通车以前,没有人会持反对意见。大家都知道坐火车进藏能够缓解高原反应,并且青藏铁路沿线风光始终让人垂涎,自然而然的要搞到从北京到拉萨的火车票就很有挑战性了。挑战精神丧失殆尽的我们于是乎参加了旅行团。事实再次雄辩地说明,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不要怪我没有再次提醒大家,旅行团报不得啊。 或许是阅历逐渐丰富的缘故,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确实很美,但是却没有美到让我惊叹的程度:薄雾笼罩的草原像极了pebble beach 的高尔夫球场;连绵的雪山又让我想起了大提顿公园。一丝失望之余,又闪现出了一丝希望:或许西藏就是这么一个集大成者。 后面的行程验证了我的这种感觉。西藏确实是一个集大成者,雪山、草原、湖泊、峡谷、森林等等美景集于一身,雄浑、秀丽、豪迈、柔情,都能在这里找到,这里就是陆地旅游者的终极殿堂了——虽然我们只到了拉萨和林芝,但这两个地方已经让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湖泊的美丽需要光影的配合。纳木错应该是最满足这个条件的湖泊了吧。因为青藏高原上永远不缺阳光。当翻过山口,一片蔚蓝的湖水突然出现在黄绿相间的高原丘陵之间时,这种秀美瞬间就把我征服,开始由衷的喜欢上西藏。如果不是盛夏,我想湖边高山上的积雪倒影在蔚蓝的湖水中,配以蔚蓝的天空,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美景阿。 布达拉宫远比故宫来的雄伟,高高的耸立于天地之间,映衬在蓝天之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花上几十块钱,就能在布达拉宫前面的街道上,找到一个环境不错的咖啡馆,慢慢的坐下来,看着布达拉宫静静的发呆,多么惬意的感觉。在布达拉宫里面,达赖喇嘛人已走,神还在,当年的年轻人,如今已是70多岁的老人,世事沧桑,有些感觉不可说、不能说、只能自己去体会:信仰是什么、宗教是什么、政治又是什么? 由于我对宗教素来没有什么了解,对大昭寺的游览也就走马观花了,并没有觉得和别处的寺庙有什么不一样。虽然从别人的游记里,也读到了许多关于八角街的故事,但亲身来到这里时,也并没有觉得与其他旅游景点的购物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真正的不同,来源于第二天的林芝之行中,大昭寺在藏民心目中的神圣,着实让我对大昭寺尊敬起来。 林芝,称之为西藏的江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有中国国家地理所评中国最美的雪山,南迦巴瓦。由于天公不作美,我从不同的地方看了四次南迦巴瓦,也没能等到他从云层里漏出头来,倒是在飞机上,看到了一座雪山高耸云上,不知道是不是他。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由于交通的关系,我没有能够深入到大峡谷的腹地,没能领略到大峡谷真正的壮美,但是大峡谷外围的秀美已经让我折服。高峻的喜玛拉雅和唐古拉山脉之间,一条大江穿流而过。半山腰上点缀着漂亮的藏式民居,在山谷的小块平原上,还有金黄色的麦田,这种金黄色与森林的绿色、雪山的白色、天空的蓝色构成了一幅美妙无比的风景画。如果天空中再出现一道彩虹横跨雅江,做好承受这种无与伦比的美的准备吧。这里还有吸引着无数旅游者、朝拜者的318国道。从拉萨出发,沿着318国道线翻过米拉山口,就进入了林芝的地界。318国道从这里开始一路沿着尼洋河南下,直到八一镇,尼洋河汇入了雅鲁藏布江。这一路,都是美不胜收的尼洋风光。过了八一镇,318国道就进入了鲁朗,这里是一派欧洲风情,被誉为小瑞士。还有鲁朗名食——石锅鸡,虽然价格不菲,但是绝对值得一尝。这一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旅游者,骑着单车,从成都出发,风尘仆仆数十天前往拉萨。他们有的是情侣、有的是游伴,一个个都已经被晒得黝黑,但是都充满了喜悦,可以看得出来,精神的欢愉完全战胜了身体的疲乏。景观大道确实是实至名归。而318国道带来的另一个惊喜,是来自四川、云南的朝圣者们。他们沿着318国道直抵拉萨,虽然比起前辈已经省却了许多的艰辛,但在我们看来,仍然是了不起的壮举。我们在路上遇到了两家前往拉萨的藏民,他们老人带着小孩,一辆小车推着他们的口粮和帐篷,已经离开家半年有余了。据说,他们要一路跪到大昭寺还需要2个月的时间。如果没有亲自看到他们一路跪拜着缓慢前行的场面,我想我永远也难以理解信仰这两个字的含义。导游讲,即使他们中间有人死在了路上(这种事情绝不罕见),剩下的人也要将他们的牙齿带到大昭寺去,镶嵌在墙壁的缝隙里,代表着他们到了。究竟是大昭寺有这样一种魔力吸引着他们,还是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使然呢?我想起了《资治通鉴》开篇的一篇文章,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讲统治者为什么要设立阶层,就是为了让人们有所追求,一个有奔头的人是不会造反的。这应该是一个普适的道理。在古代中国人们读书进仕,官本位的思想稳定着社会。在现代的美国则形成了财富本位,无数的创业英雄而非革命者成为了社会的楷模。为了追求社会的稳定,即使是对于没有什么追求的懒人或者生活困难的少数族裔,美国政府也创造宽松的信贷条件和资助计划让他们拥有房产,把他们拉入到追求财富的轨道中来,于是这才有了次贷危机(所以金融危机不能全怪华尔街阿)的爆发和政府的拯救计划。而在过去农奴制的西藏,一个人的出身已经决定了命运,于是对来生的追求和修行就成为了社会的稳定剂。所以,我想用一句与旅游没那么相关却与我刚刚得到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有关的话来总结:一定要让人保持希望,有所追求。 西藏,不仅仅是一个充满了美丽和梦幻的地方,我们还会再来,去广袤的阿里,去地球之巅日哈则,去神秘的莫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