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2009年8月--难忘的云南雨崩之行 |
[游记]2009年8月--难忘的云南雨崩之行 |
2009-09-16cncn.com |
云游大理 从火车站乘坐8路公交车,坐至终点站,即为大理古城。坐在公交车上,恰遇一个兵GG,他如主人一样,热情的给我们讲解关于大理的风土人情。我们行驶在苍山与洱海构成的两条平行线之间。兴奋与好奇,取代了我们一夜火车上的疲惫,看着远处苍山上的皑皑白云,呼吸着大理古城的新鲜空气,几许期待,几许放松。 公交车很快驶入了大理古城站。来到大理,不吃大理的过桥米线,绝对说不过去。 饭毕,分别从大理的南、北、西门饶古城一周。摸着大理古城的墙,想起“还珠格格”中,小燕子一行人等,为逃离官兵的追捕,前往大理国的一段。在我的脑海里,大理是和平、纯朴的代名词。 走在大理古城的街道上,原本急匆的脚步自然放松了。白族姑娘们质朴的微笑,让我再一次感受了她们的热情与善良。街边琳琅满目的饰品,使人目不暇接。 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2公里处,原有崇圣寺,现寺宇已毁,仅存三塔。三塔鼎寺,撑天拄地,雄浑壮丽,主塔又名千寻塔,16级,高69.13米。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入三塔内部观光,只在门外欣赏其美色,感受圣地之灵气。 从三塔寺打的至洱海不到10分钟的路程。洱海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湖泊,素以“高原明珠”著称。呈狭长形,从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的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泛舟洱海,那干净透明的海面宛如碧澄澄的蓝天,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感受,让人领略那“船在碧波漂,人在画中游”的诗画一般的意境。瞭望洱海,似乎看到了一种久违的平静。 漫步丽江 下午1:20分,转乘长途汽车直奔丽江。沿途风景之秀丽,路况虽起伏颠簸,但仍忍不住随手拍下路边的美景。 晚5点整,准时到达丽江,一路寻问,在丽江古城找到我们的第一处休憩站:自由生活驿站。客栈对面卖烤红薯的阿婆年事已高,进院的第一眼,便见到端坐在门口的阿婆,放下行李,简单收拾后,就下去看望阿婆,看到阿婆的神态,就想起了二年前去逝的奶奶,如果奶奶在逝,现已80岁。阿婆今年70多岁,但眼不聋,耳不花,神态与奶奶很像,唯一的区别是阿婆因为是纳西族人,年少时不用缠足,所以年长后,走路仍灵活,而奶奶因是汉族,不得不缠足,三寸筋连。看着阿婆,心里想着,家里有一个老人真好,不得不慨叹“子欲养而亲不在”,鼻子酸酸的,愿奶奶在天堂同样的幸福安享。 晚上与北京前来云南游玩的另一伙伙伴齐聚“嘴巴香”,大餐一顿。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但因为挚爱旅游,我们结识在一起。 饭后已近11点,但我们身在丽江古城,舍不得睡去,慢步于酒吧一条街,感受着这里的欢快。热闹程度绝非北京三里屯酒吧街能与之媲美的。招牌似的大红灯笼为丽江的古城增色不少。 只可惜,我们明早还要赶路,不能在这里泡吧。也许是在丽江停留时间很短的原因,大街上虽热闹非凡,但总感觉这里的气氛并不适合我们,我们只徘徊在艳色之外……
虎跳峡的震撼 前往虎跳峡。 途经香格里拉景区,俯视一下金沙江,远眺玉龙雪山,景色虽不错,但还没有让我为之兴奋。 真正让我兴奋的就是上虎跳。 虎跳峡在由丽江去香格里拉的路上,从丽江到虎跳峡镇坐车将近三个小时。湍急的金沙江流经石鼓镇长江第一湾之后,忽然掉头北上,从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的夹缝中硬挤了过去,形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大峡谷,峡谷中最窄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虎跳峡景观,相传老虎可以蹬踩江中的一块巨石,跳过金沙江。 以下引自对虎跳峡的介绍:“虎跳峡,一向以“险”而闻名天下。这里首先是山险。峡谷两岸,高山耸峙。东有玉龙山,终年披云戴雪,银峰插天,主峰海拔高达5596米,山腰怪石嶙峋,古藤盘结,山脚壁立,直插江底,虎啸猿啼,狼豹出没;西有哈巴雪山,峥嵘突冗,山腰间有台地,山脚为陡峻悬崖。西岸山峰,高出江面3000米以上。国内三峡,世称壮观,它的江面与峰顶高差,仅1500米;美国的地狱峡谷,世界著名,最大高差,也仅2400米,它的深邃,可以想见!虎跳峡不仅深,而且窄,许多地方,双峰欲合,如门半开;身入谷中,看天一条缝,看江一条龙;头顶绝壁,脚临激流,令人心惊胆战。其次是水险,由于山岩的断层塌陷,造成无数石梁跌坎,加之两岸山坡陡峻,岩石壁立,山石风化,巨石常·崩塌谷底,形成江中礁石林立,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荟萃。从上虎跳峡至下峡口,落差达210米,平均每公里14米,江流特急,不少段落,每秒达六至八米。因而江水态势,瞬息万变,或狂驰怒号,石乱水激,雪浪翻飞,或旋涡漫卷,飞瀑轰鸣,雾气空蒙。构成世上罕见的山水奇观。” 虎跳峡两岸危崖壁立,在30来米宽的江面中,还屹立着四五米高的虎跳石。江水从两边倾泻而下,犹如猛虎下山,风驰电掣,水花进射,山谷轰鸣,蔚为壮观。 面对这壮丽的图景,这磅礴的气势,令人浩气溢怀。清代诗人孙鬃翁,在<金沙江>一诗中写道: 劈开善城斧无痕,流出犁牛向丽奔。 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 虎跳峡的壮观与磅礴,让我想起电影《黄河绝恋》中的一个镜头:宁静站在黄河岸边,以滚滚黄河水为背景,伸开双臂,仰望天穹,然后微闭眼睛,用心去感受黄河的咆哮,快门的咔嚓声记录了一瞬间时刻。面对眼前的涛涛江水,不得不称颂大自然的神奇,人在自然面前是那么的渺小与无助。 从中虎跳出来,开始了天徒步之行,行经天梯,高度为20米,但角度是直上直下,胆小的人请不要回头,但我们四人无一人恐惧,顺利通过天梯。
香格里拉 在开始介绍香格里拉之前,先转一段关于香格里拉地由来:“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记叙了康韦等四位西方人士,在战时从南亚次大陆一个叫巴司库(作者虚构的某国城市名字)的地方,在乘机转移去白沙瓦时,被一个神秘的东方劫机者劫往香格里拉蓝月山谷的神奇经历。在小说中所描写的整个香格里拉,各种信仰和平共存,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和儒教祠堂。人们奉行适度的原则,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即使对待欢迎也不例外。香格里拉就是一个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财富——那里富含金矿和纯净空气的荟萃地,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 当1934年,该小说的出版,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并很快畅销到美、日等国。小说出版后,立刻被好莱坞制片公司摄制成电影,影片风靡全球,主题歌“香格里拉”唱遍全球。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如《不列颠文学家辞典》在评述《消失的地平线》时所指出的:它的功绩在于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香格里拉。从此,这片想象中的人间乐土就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 在去香格里拉的路上,就听当地的人说,到了香格里拉,人人都是摄影师,随意扳动快门都能捕捉到美的瞬间。坐在车上,欣赏着这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景,我们不得不为之慨叹:远处湛蓝的天,映衬着片片清澈的云朵,绿油油的草地上,清晰可见几匹可爱的或马或牛,它们偶尔低头吃草,偶尔追逐奔跑,没有任何缰绳或枷锁的束缚,更没有主人在远处的瞭望。这里有的只是奔跑的自由。近处鲜黄亮丽的油菜花一片一片,与绿色的青稞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一块块色彩斑斓的五彩田,此情此景,堪称绝美。假设时间能够停滞,我就会将生命定格在这五彩纷飞大自然当中,也许这就是人人心目中向往的“香格里拉”。云南之行,来过香格里拉,人生足已! 松赞林寺 当然,来到松赞林寺,看到了藏族人民的朴实与艰辛。几个小孩在熟悉的背诵家长们灌输的维生的方法-讨钱。看着他们黑黑的皮肤下期待的眼神,再仔细听着他们那种让人无法理解的说词,可怜他们的同时还夹杂着点其它的什么。关于藏民,关于孩子,关于金钱,关于游客,他们之间有着一种怎样的关联呢?不必多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自己的答案。 金沙江第一湾(月亮湾) 在去飞来寺的路上,我看到了真正的世外桃源,至少是我喜欢的大自然,没什么可说的, 经过金沙江。第一次亲眼目睹金沙江,除了用“神奇”来形容它之外,还没有找到其它的更适合的词汇。 以下是引自他人对这一美景的介绍:金沙江第一湾(月亮湾)位于云南德钦县和四川省得荣县交界处。由北向南纵贯全境的定曲河,在先后接纳了玛伊河和硕曲河之后,携三河之水投入了金沙江的怀抱,在江水汇合处,形成“三壁夹两水"的奇景。 穿山越谷而来的金沙江,由此水势更加浩荡,峡谷逐渐开阔,在即将冲出这川、滇要塞之时,它似乎想舒缓一下长途奔波的疲劳,于是放慢脚步,在得荣县子庚乡与德钦县奔子栏交界处围绕着金字塔般的日锥峰潇洒地画了一个“Ω"字形的大拐弯。孰料这不经意的即兴之作,竟成就了一处奇观,这就是中国四十大景观之一的“金沙江第一湾"(月亮湾)。 从山顶俯瞰全景,使人在心旷神怡、荡气回肠之际,不能不惊叹自然造化的神奇!
梅里雪山 我不是探险者,更不是冒险家。从小长到大也没有过要攀登珠峰或其它险峰的理想。但是这次的云南之行,让我对探险有了重新的认识。 卡瓦格博是藏传佛教八大神山之首,海拔高度为6740米,藏语意思是白色的雪山,俗称雪山之神。在西藏地区传说,若有幸登上布达拉宫便可在东南方向的五彩云层中看到卡格博的身影。每年秋末冬初,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的一批批游客,千里迢迢赶来朝拜这座心灵中的雪山之神。他们围绕着神山礼拜,少则7天,多则半月,当地称为转经。藏民们对卡瓦格博如此崇拜,都以能在一生中到卡瓦格博朝拜转经为最大荣幸。 1991年中日登山队17名队员全军骨埋雪下,1995年再次攀登也无功而返,直至今日成为被保护的不准攀登的雪山。卡瓦格博因为没有受到人类活动的染指,迄今仍然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这一点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卡瓦格博,已成为藏民不可获缺的神圣代表。 初到飞来寺,看到了日照金山,亲眼见证了神女峰、五冠峰、将居峰、卡瓦格博、无指峰。距当地人讲,不是每次来到飞来寺都能见到雪山的面孔的,而我们则是少数的幸运者。 从北京37摄氏度的高温,骤然间来到这雪山之下,温度直降到7摄氏度左右,巨大的温差让我浑身瑟瑟发抖,但关于卡瓦格博以及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全军覆没的故事,让我再次心血沸腾,雪山的神圣与17名探险者英勇的画面时时交汇于我的脑际之间。关于卡瓦格博,关于17个生命,将成为历史上一个永久的经典。 神奇冰湖 由于担心自己身体不能适应这么大的强度,开始的12公里海拔直线上升的路段,我选择了骑骡子。这段上升路线,几乎没什么风景,枯燥的山路两旁,笔直的柏树高高耸立,还有很多杜鹃,但花已调谢。长长的松萝高高垂下,错落有致,如长髯飘飘。禁不住想起古人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典故。 骑在骡子上也不方便拍照,就随意的和马夫闲聊起来,从马夫的身上,知晓了大山里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除了种田外,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家里养的几匹骡子,生意好时,一天能跑两个来回,反之,10多天上山一趟。我所骑行的这12公里,花费是140元,其中50元上缴村委会,其它为马夫的个人收入,呵呵,收入还是不错的。当然这每一分钱都和着他无数的汗水,需要他迈过无数泥泞的沟沟坎坎。 骑行12公里后到终于看到一片片的经幡,我猜想我的骑行应该结束了。这里便是那宗拉垭口,其海拔 从垭口到雨崩村,还有8公里的下坡路,路上遇到很多返回的游人或当地的村民,每一次碰面大家总是像熟人一样打招呼,“扎西德勒”是最通用的语言。当晚入住“徒步者之家”。沿途风景秀丽,用相机记录下来的风景与亲眼见到的现实风景相距甚远。路上,我还和同伴开玩笑说:“使劲儿用眼睛瞪一下眼前的美景,好将其永远的留在我们的视野里,因为这独有的美丽回到北京很少有机会看到了:)” 继续爬坡3公里,说来简单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3,但爬起来,绝对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耐力,由于受高原反应影响,同行的两个男生头疼的厉害,而女生受之影响稍小。在我爬山呼吸急促时,我在问我自己:“我为什么要折磨自己的体力?我到底图什么?”,我想爬过此段山路的人,问自己这个问题的肯定不只我一个。我想答案可能都是大同小异,这是一种自我意志力的挑战,登上山顶,靠的不是单纯的个人体力,而是自我的坚持与良好的心态。在这里任何人都不能半途而废,因为不到终点,永远无法领略冰湖的神圣与豪迈,面对眼前的诱惑,无人愿意轻言放弃。每个人都在坚持,重要是看谁能坚持到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经过矛盾的心理变化,有的只能是积极的自我开导,说服了自己的头脑,你才能说服自己的脚步。在默默的自我鼓励之下,我们还是按计划到达了山顶。 俯首可见一个不大不小的湖泊,远远望去冰湖呈淡绿色,有如一块碧玉。周围被雪山环抱,受自然天气影响从雪山上下落的积雪会直接汇入湖中,形成冰湖。 好激动,好兴奋,但我们却压抑内心的兴奋,据说在雪域圣地,不允许喧哗,否则会惊扰山神。 走近冰湖,在岸边高矮不一的嘛尼堆间的穿行,嘛尼石堆是藏族人民特有的朝拜方式,一种信仰,一种虔诚。迎着风,很冷,但仍会好奇的捧着冰湖中的冰块拍照留念。找一块没被游人踩过的雪地,攥几个冰冷的雪球,亲手抚摸这神的祝福,呵呵,不虚此行! 当晚回到雨崩客栈已是近7点,呵呵,我们今天徒步了11个时,并且是步履艰难啊。回首这一天的行程,我向我自己竖起了大拇指:) 神瀑圣域 沿途的风景相比于去冰湖的路上,真是美不胜收。我和“小雨”不停的在欢呼,在慨叹:这简单就象是一幅幅山水画,太美了,真的太美了! 远处皑皑的雪山依附于苍松翠柏之上,伏动的云儿轻轻拂过天际;眼前一位匠人在编织着竹篓;一匹温顺的马儿斜躺在地上歇息;绿树丛中静静地卧着的原始低矮的小木屋,从里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原来是主人烧好的热气腾腾的酥油茶。走近木屋,屋里没有什么家具,陈列着几套简单的碗筷,房子中间是烧的正旺的大锅,锅里是沸腾着的酥油茶。屋里一块稍微空点的地方,铺上一块满是尘土的地毯,这就是主人的床。主人身着典型的藏族服饰,头上缠着宽宽的红头绳,黝黑的皮肤但却始终带着热情的微笑,招呼着远道而来的我们。 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的陈旧,但这就是家,一个温馨恬静的家,一个普通藏族人民的家,它依山傍水,为无数朝拜神瀑的游人送上一杯香喷喷的酥油茶的落脚点。 因有一同伴骑马先行,于是他便成为我们追逐的目标,猛然间,抬头看到高处经幡招展。我想神瀑应该快到了。长长的经幡蔓延几百米,其气势之壮观。经幡的尽头,一道绝壁傲然而立,从绝壁上倾泻而下的就是我们期待的神瀑。 神瀑的圣水飞流直下,其气势锐不可挡。山顶的风很大,但我们仍就毫不退缩,我们一一接受神瀑的洗礼与赐福。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27406/15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