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以前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叫《闲看泰山》,由此想起了我当年登泰山的情景,于是也写就了一篇小文章《在济南》。当然,那不过是抒发一点生活的肤浅感受而已。“泰山,是中国人的精神之山。”这样的理念一直深埋在我的心中。
我第一次上泰山只爬到了五大夫松处就折返了,在五大夫松处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当时有人一知半解地在讲五大夫松为五棵松。其实“五大夫”是秦朝军功授爵制的一种,由于历史过于遥远,至于它到底是五棵松还是一棵松知不知道也没什么关系。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泰山,是缘于读毛主席纪念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死有重于泰山,死有轻于鸿毛”之说,后来读了《史记》才知道这话原来是司马迁老先生说的。一直喜欢一句话,“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能做到这样的从容,该是何等的大丈夫啊。
对泰山一直有一种向往,除了那些被教科书描绘得天花乱坠的理由外,喜欢那山还因为我一直没有登上过泰山的顶峰。今年春将尽的时节,我终于再次来到了泰山。一大早从红门处开始爬山,四小时我就轻松地登上了绝顶。站在绝顶处,到没什么“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泰山不过尔尔。到是在半途休息时喝茶的“半山草堂”一直让我意犹未尽。半山草堂卖的一种“女儿茶”让登临于此的我如饮甘霖,特别有味道的是那茶社四周的景致很是空灵。由于大多的游客登泰山都是乘车到半山处才真正开始爬山,所以能达到半山草堂的游客很稀少,这就少了一份喧闹多了一种幽静。真正让我激动和难忘的还是泰山那满山的槐花,山风吹过,落槐犹如飞雪,望空飘零,那聚散于阶的白色落英让你不忍踏行。想起了一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套用于此就该是“蜀门春色早,泰山槐正开”了。
其实,就山势而言,泰山并不高大,也不雄伟,甚至也不秀丽,这样的山景在我们蜀地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但数千年来泰山的名声太大,以至于所有的中国人对泰山都有一种奇怪的憧憬。但我登临了泰山后,却让泰山在我心中大打折扣。满山的乱刻乱画,历史上那些是不是人的文字手迹将泰山刻了个千疮百孔,特别是在岱顶处,怎么能让那些自以为是名流的人来肆意涂鸦呢?
今天与一位朋友在QQ上聊起了泰山,我说了一句,“泰山其实是中国人的意淫之山”。但我赶紧又补充了一句,千万不能让泰山人听见这话,不然我下次去泰山时泰山的民众还不打死我呀。因为,我还想再去爬泰山,还想再去半山草堂喝女儿茶,还想再去泰山看那满山飘零的飞槐。
(晨风飘扬摄影)

(晨风飘扬摄影)

(晨风飘扬摄影)

(晨风飘扬摄影)

(晨风飘扬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