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古寺 * 名园 * 白鹤南翔 |
[游记]古寺 * 名园 * 白鹤南翔 |
2009-11-10cncn.com |
还是从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説讲起: 一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南梁,有个老农在坌地时,翻起了一块长达丈许、洁白如玉的大石头。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一对白鹤由天而降,栖息在石头之上。一个叫德齐的和尚看到后,认为“白鹤栖息,有仙禽佛地之兆”,就每天随着白鹤飞行的方向化缘募资,居然很快就建起一座寺院。白鹤却从此南飞不归,德齐和尚也奇怪地随之不知去向。乡民感动,遂起寺名曰“白鹤南翔”。未几,香火日旺的寺院周围渐有集市民居,最终形成名镇“南翔”。 凡老上海,都应该知道“金罗店、银南翔”。这两个曾经的神话般的繁华大镇,抗战时,几乎同被日军罪恶的侵略炮火“从地图上抹去”。“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处于战场中心的罗店,十里商街、古寺园林悉遭战火荡平,之后根本无从恢复,现在的罗店,已完全不同于从前。南翔,千年古寺毁得仅剩砖塔两座、石经幢两座;而饱经日军破坏蹂躏的古猗园,残败不堪;但南翔毕竟还留下了一部份古街、古寺、古园林的踪迹。 由于上海中心市区开辟了多条通向南翔的公交,去南翔已十分方便。每每想起到南翔礼佛,便会坐上517路公交车前往,空调公交车沿着早已拓宽为六车道的真南路开得飞快,半小时内即可到达,且车厢一点也不拥挤。据说,脚下这段上海绿杨桥至南翔的真南公路,最早是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由南翔人民突击修筑而成,以供英勇的十九路军的抗日炮车通行,当时路宽仅3米。而今,紧邻宽阔的真南路还有另一条车水马龙的沪嘉高速。南翔已是发达的工商重镇,途经的公交线路已达十条以上,轨道交通也将通车。 南翔曾是佛教香火兴旺之地。一千五百年历史的白鹤南翔古寺当然是第一名寺大刹,唐朝最盛时据地竟达180余亩(那时地多人稀,富强的唐人处处讲究气势规模,一个长安城大得令今人难以置信)。但不幸在一二八和八一三抗日战争时,寺院群随南翔镇一起被日寇二度炸毁。寺院中千年的文物几乎全部毁灭,只有两座砖塔和两座唐经幢奇迹般地躲过劫难。我们可以在报济桥北古砖塔西边画廊中看到南翔的古地图(据清嘉庆十一年南翔镇志复制),内中寺庙规模之宏大、数量之多(竟同时有大规模佛寺三座、其他小寺庙三十余所),令人惊叹! 今天的留云寺,坐落在南翔古镇解放街西面、民主街北面一群唐式建筑的景区中。那么,为什麽云翔禅寺又称作留云禅寺了呢?原来本世纪伊始,重建云翔寺工程刚拉开序幕,时值宝岛台湾的海明寺老方丈悟明长老访问中国政协,因其在上海南市区的老祖庭留云寺亦毁于二战日军的炮火,他在访问中表达了恢复祖庭的愿望。这里説明一下,留云寺创建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亦称海潮寺,原址在上海南市区留云寺弄78号,为当时上海四大丛林之一。佛事之盛,堪称上海第一。悟明法师是其六代传人,现为台湾四大名僧之一,世界佛教僧伽会会長,已是耄耄之年,尚奔波两岸促成合作建寺的盛事。上海市佛教协会应四众之愿望决定恢复留云寺建制,并决定移址于嘉定区南翔镇重建。经上海市佛教协会研究决定,将修建中的云翔寺更名为留云禅寺,以应长老之要求,同时也表达了两岸僧侣“云翔于四海而根留于祖基”的美好意愿。2004年11月,总占地面积1公顷、耗资近亿元的寺院正式落成,这就是一寺二名的由来。 这次重建由中国古建筑泰斗、香港著名建筑设计师俞宗翘先生按唐代形制设计,方案深为悟明法师等赏识。 从云翔寺山门东首般若之门进入,迎面聳立的便是引用敦煌壁画中的高台式的钟楼,完全敞开的楼上,悬挂着巨型唐式铜钟;西面对称聳立的鼓楼,则是安放一面中华大鼓。高聳、威严、轮廓鲜明,体现出在江南很少见到的唐建筑的独特美感。我踏着古式楼梯旋转登上鼓楼眺望四周,但见寺院内香烟缭绕,进香信众在佛祖和诸菩萨像前虔诚礼拜祈祷,好一方庄严佛国净土!佛殿里和尚和居士们正在诵经,梵呗之声,广传八方九霄。 山门殿供的是弥勒和韦陀,前庭是香客焚香烛处,西偏殿是大势至菩萨,东偏殿为护法伽蓝关公。山门之后是观音殿,内供四面千手观音、四大天王。穿过观音殿,眼前呈现一派宽敞的庭院,正对面便是巍峨的大雄宝殿。两侧是文殊、普贤殿。令人惊奇的是占地总面积只不过十五亩的一方淨土,竟能辟出如此开阔的空间来。这是设计师巧妙地把山门殿到观音殿之间的前庭和大殿后到办公楼的後庭作了压缩,中庭空间的拓展,使总体布局分了层次,而不是古板的各占三分之一。穿过中庭进入巍峨殿堂,三世佛金身庄严,端坐莲台。神态各异的18罗汉分列两边。大殿高广,横向开阔,这也正是唐代寺院常有的制式。留云寺的佛像有另一绝妙之处:当站在远处看佛像,佛眼微闭;当慢慢走近,佛眼也慢慢张开,它让顶礼膜拜的人们既感到温暖,又自然地生出恭敬来。 但,既见观音殿、文殊殿和普贤殿,而地藏殿在哪里呢?原来,从钟鼓楼内,或由大殿之后,沿石阶下行,可以进入地下广场。功德堂正在大殿之下。地下广场之面积相当于大殿和中庭广场以及观音殿和钟鼓楼,前半辟为万佛殿,后半设作功德堂。这在全中国的佛寺中是一大创举。 留云寺的园林布局,采用三庭院回廊山水设计。为了与唐式建筑疏朗壮阔的风格相协调,回廊和人行走道都被加宽了,因此在观感上,留云寺便显出一种与江南园林风格不同的意趣。两边小巧玲珑的鱼池假山,给人以别有洞天之感。两边鱼池中,分别放养着许多美丽的金鱼和彩龟。“檐瓦水滴昙花雨,清罄声传贝叶风”。在这儿人们可以静心思考一些佛家的哲理。 寺中一些匾额楹联等书法手迹颇值得游览者留意。其来龙去脉,书法行家管继平先生曾做过很精湛的评价。 “云翔寺”三字勒于山门前的巨石之上,此乃赵朴初92岁所书,线条沉稳凝练,人书俱老。走过御驾桥,迎面可见的就是山门上“留云禅寺”的4个金底黑字额,为台湾海明禅寺悟明长老所题,清秀蕴藉,深得二王之法乳。两侧对联:“云留云翔领略几许禅机,此地有云散天开真如界;塔内塔外普示无边圆觉,是故曰塔影双照解脱门。”则为上海佛教协会会长、玉佛寺方丈觉醒大和尚所撰,联句工整巧妙,有无穷禅机。 寺内花园之角池塘水边有大小不一的山石12块,上面均镌刻了历代著名书法家所题写的“禅”字,其中有王羲之、柳公权、米芾、赵子昂、王铎、邓石如等的法书,正草篆隶各体皆备,风格不一,散落于院内四处,如珍珠撒地。 山门内侧的横匾上是画家刘旦宅所书的“庄严慈护”4个楷体大字,刘的书法脱胎于颜真卿的“裴将军”;书法家周慧珺题写的“观音殿”、“慈航普渡”等,遒劲洒脱,张力无穷;大雄宝殿下的“妙相庄严”匾,系篆刻家韩天衡的手笔;两边的“升无上堂,入如来地”联句,是一心法师写的仿弘一书法体。为左右的文殊和普贤两大宝殿题书者分别是剧作家杜宣先生和上海博物馆的老馆长马承源先生。杜宣先生的书法以泰山经石峪和好大王碑为笔意,线条生拙,造型可爱;而马先生的字流畅典雅、书卷气浓。还有一位为留云寺藏经楼“慈氏图书馆”题字的饶宗颐先生是香港历史考古学家,5个字,熔正隶行草于一炉,写得非常协调、圆融,天趣盎然。 大殿后是寺院的办公楼,风格非常流畅漂亮。寺院的藏经楼和斋堂分处东西两侧。在香期,游客和上香者每每在礼佛和游览毕,可进斋堂,花5元钱,吃一碗汤汁鲜美的素面,自有一种荡气回肠、延年益寿的感觉。 今天,凡旅游者能来到这样一座庄严瑰丽、文化艺术气息浓厚的佛教寺院,实在是一种缘分。 到南翔,总会看一看玲珑双塔,它们座落在南翔古镇报济桥(俗称“香花桥”)北堍解放街的两侧,沐浴在朝露暮霭之中,旧时为南翔一景,称“双塔晴霞”。经历漫长的年代、躲过无数战乱浩劫,得以幸存,实是一个奇迹。它既是上海古塔中的老寿星,也是我国砖塔中的珍品。砖塔前还有两口年代可能更久远的“梁朝井”。 古砖塔本属云翔寺古刹的一部分,建塔的确切年代至今也许还是个迷。清嘉庆《南翔镇志》载:“两塔前人记载、题咏俱不来之及,不知建于何代?”不过有一点志书是肯定的,所谓“砖塔岿然双峙,千年物也”。后经有关专家鉴定为五代建筑。砖塔的具体位置、造型,嘉庆镇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山门内有砖塔二,东西相望,大可三抱,三丈许,八角七级,旁各有井一。” 清乾清三十一年(1766年)正月,报济桥旁民房失火,周围建筑均被烧毁,殃及天王殿,双塔幸存。后来又在塔旁建起民房,互相依靠,才使砖塔得以保存下来。但由于年久失修,塔的出檐已经脱落,塔刹、相轮全无踪影,古砖风化十分严重。在文物普查中,专家们认为古塔依旧保持了江南地区典型的楼阁式砖木结构的特色。 双塔的修葺工作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酝酿,由于砖塔固有的结局,不修随时有坍塌的可能,于是请来了上海市的专家。经他们实地考察、测绘,根据留存的构件,又发掘了地下实物、翻阅了有关资料,经过多次修改、反复研究,最终指定出砖塔复原方案。1985年5月正式动工,历时一年半,与1986年12月竣工。为了尽量显出砖塔旧貌,塔基选址座落在宋代的地基上,离现在的地面约有2米,游人参观需拾级而下。1987年,又对砖塔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洁。它前竖有石碑,刻有时年一百零七岁的苏局仙老人手书“南翔双塔“四个字。 留云寺前,除了一个颇为讲究的唐式风格的商业广场,还有一条近年修复的古代寺前街。据説,原先这个商业广场用地亦是抱括于总设计图之中,但最后既没做成大气的参天树林、草地以与庄严宏伟的佛寺相衬托,也没有设计一座宝塔以增添南翔的美丽灵秀,现今稍显冷清而又杂乱的商家仅平添了一份市井俗气。值得走走的倒是寺前老街,街道保留了旧时的碎石路面;街两边,民族特色的店招旗幡随风飘扬,宋明风格的店堂修饰、厚重古雅的老字号匾额,店家纯朴的南翔乡音,让旅游者仿佛又来到了从前的白鹤南翔。香客可以在古风依旧的小店中买到价格公道的香烛;游人可以在街上吃到南翔小笼、羊肉面、豆沙汤团等江南特色点心;也可以踱进某家古意盎然的酒楼,选一个临河靠窗的八仙方桌,坐下来点几盘本帮炒菜、羊肉杂碎,喝几杯别有风味的南翔特产郁金香酒,凭窗眺望小桥流水人家、古船街市,体验一番别有风情的古镇意境。 横沥河、走马塘在镇中心交汇,形成了著名的八字形的三桥(吉利桥、太平桥、隆兴桥)景观。这里自古舟楫往来,商贾云集,游人如梭。我们可以租一条古趣盎然的小船,双桨轻摇,追溯历朝旧事......(但恕我直言,河的水质实在乏善可陈。)拱桥、河埠头、临河的民居、高檐的门口、古拙的桥栏、在浆声波影里谛听水巷里妇人的笑语,小儿的琅琅读书声……无怪乎槎溪的旧名到今天依然透出一股清灵水气。如今,走一走“八字三桥”,还是南翔人祈求吉祥的风俗。 到南翔,不能不到古猗园一游。 古猗园始建与明嘉靖年间,是通判闵士籍所辟的私家园林,由嘉定著名竹刻家朱三松设计布局,因多植绿竹,故取《诗经》“绿竹猗猗(yi)”之句,名为“猗园”。猗猗的词意,是形容竹子娇美的形态。其园中立柱、椽子、长廊上刻着千姿百态的竹景,典雅清俊。到了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洞庭山人叶锦购得,次年兴工装点拓充,两年后的秋季竣工,改名为“古猗园”。但直到今天,整体文化水平颇高的上海人常常不是读错就是写错,对古猗园名称的含义大多数人更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以。车到古猗园,公交售票员唱站常用上海话大大咧咧地唱成“古犄园”;车站的站牌上,竟赫然画蛇添足地写着“古漪园”!据説这样称呼书写古猗园的“别字先生”当下还不在少数,令人汗颜。极有可能是人们把“猗”、“犄”、“漪”三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字混淆了。 400多年来,古猗园曾先后五易其主,屡遭兵焚,屡经修葺,可谓不死之园。尤其是八一三事变中,该园又被日本兵侵占,这些东洋野蛮人竟然将鸳鸯厅的明代刻字屏门当作燃料!大多数花木建筑古物被狗日的鬼子给毁灭了。 古猗园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园林,其中不少景点都是有着历史背景的,如白鹤亭和南翔以寺兴镇的传说,补阙亭与东三省沦陷。可惜的是在荒谬绝伦的“文革”中,古猗园也遭受到半疯的“造反派”的无知加无耻的破坏,石经幢和普同塔上的佛像都被凿损,李流芳手迹石碑和“不系舟”上的塑像都无端被砸,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精华毁于一旦,作孽啊! 1983年,园基从二十七亩扩展到一百三十余亩。为了恢复古园旧观,保持明代风格,在老景区内重建了“逸野堂”、“幽赏亭”、“柳带轩”和“绘月廊”,修复了“飞语跃轩” 、 “浮筠阁”、“白鹤亭”和“缺角亭”。在新扩建的园区,开河凿流,叠山理水,建亭搭桥,开辟了“松鹤园”和“青清园” 。有这麽一个美丽娟秀的古园林相伴,南翔人是幸福的。当地人只要花少量钱就可买到古猗园年票。而老年人当然是免费的。所以每天一早,满园都是晨练、歌舞的男女老人。 园内主要古建筑逸野堂,古色古香,颇具民族特色,建于明代,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原是园中主厅,是园主招待宾客和休息之处,因以楠木为柱,又称之为“楠木厅”。又因四面道路相通,登堂可览全园之胜,俗称“四面厅”。围绕着逸野堂,有好些动人的故事传説。游客可以根据各景点的有关碑刻知悉一二。 令人称奇的是南翔人借物生境的天赋。如在逸野堂北,有五块形态各异的奇石。石头不怎麽大,高不过米,由于年代久远,风化很严重。它们却有一个很大很好听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敢与黄山匡庐叫板的名字:五老峰。 传说这五老锋是五位长寿仙老所化,他们分别是九千岁的龙仙老。五百岁的鹤仙老,三百岁的鸢仙老......(呵呵,还有二位且留待读者游园时打听吧。)他们或沉思、或俯瞰,或侧立,或注目凝视……据说他们酷爱古猗园的清逸奇隽,常在中秋之夜下凡在次操琴度曲,谈棋论剑,古猗园俨然成了他们的书房厅堂。相传逸野堂前四百多年的古盘槐便是仙老们平常使唤的手杖,而雅名“小云兜”的太湖石假山,则是仙老们往返天上人间的祥云…… 哈!南翔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真的比逍遥的庄子还牛啊! 补阙亭又名缺角亭,亭子处于一座假山“竹枝山”之巅,四周围各种树木参天,绿荫蔽日。当年南翔人民愤慨予九一八失土之耻,修亭时独缺东北一角,以示东北沦陷;另三个角各举一拳,表示中国人民收复家园之决心。爱国的游客每当到古猗园,自然而然地会寻找这个有着不同寻常意义的亭子,慨叹一番当年中国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是啊,国耻,虽匹夫不可忘也!据説,侵华日军有一次入园砍树拆亭,至缺角亭时,猛见一位白发老者怒目而视。日军官凶残地拔刀劈去,不料老人一个鹞子翻身躲过,刀锋落在石头上,折断的刀尖反而飞入一个鬼子兵的胸口。此时,风声大作,满园树枝乱摇,似伏有千军万马,倭寇大惊,仓惶逃离......此山上别有高不过膝的矮竹,叶鑲白边,人称“哀竹”,据説是最先的园主人被恶人谗言参奏皇帝:“建四面厅、种盘槐树,妄图面南称孤。”结果被残酷地满门抄斩,葬于此山之下后所生。 最近,古猗园又一次重修旧有景点,并投巨资向东拓展,建筑了新的楼阁亭榭、湖景假山。古猗园以更多更美的景观来迎接各地游客。 这儿也是现今南翔小笼馆最集中、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至于哪一家的小笼做得最好,有赖光阴的考验,食客的评选。游南翔,不识南翔小笼滋味,那会是相当遗憾的。 南翔小笼馒头,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南翔镇上有家日华轩糕团店,店主黄明贤。当时,店里有个糕点师傅陈和,做出来的糕点既柔韧软糯,又甜而不腻,远近闻名,生意特好。一次,有个老主顾对陈和说:“为啥不做点咸的买卖呢?”一句话让黄明贤及陈和开了窍,一个想扩大营业,一个要大显身手。于是,经过反复实验,他俩合作终于研制出皮薄、馅足、汁多、形美、味鲜的南翔小笼馒头,在馒头食品中独树一帜。 正宗的南翔小笼馒头有特定的工艺流程和规定的原料(面粉,猪肉)、规格:每两面粉必须制作十只馒头,面粉不发酵,要揉得起劲发轫;外观要求有十几道裥纹,清晰可见,色泽要求晶莹透剔;肉馅精、肥适度,入口后不但韧度始终,且还有一包鲜汁;出笼的小笼馒头,油光闪亮,似明珠玉弹一般,口感极好。正确的吃法是:吃起来先别急着用筷子夹,那样容易夹破馒头皮。得先凑上笼去咬个孔,把鲜汁吸去,(此时小心烫伤口舌,免得影响品赏哦。)然后再夹起蘸醋品赏享用。 大约在十九世纪末,南翔小笼馒头进入上海滩,成为百姓欢迎的大众化美点。曾有一段时期,有人把它改名为“上海小笼”,但明明是克隆南翔小笼嘛,最后还是恢复原名。小笼传外埠,有“无锡甜小笼”、“宁波汤包”等分支。二十世纪末,南翔小笼更走出国门,受到了老外的欢迎。2002年,古猗园餐厅制作的南翔小笼馒头荣获“世界烹饪赛中国菜金奖”。饱啖之余,让外国食客和烹饪大厨、点心师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竟是:中国点心师用了什麽手法?是如何把这麽多鲜美的汤汁包进这个小馒头的?可惜的是,许多老实巴交的中国人就愣没明白,这就是洋人卖弄的所谓“专利”的奥妙所在——别人不懂的道道,你可千万别轻易泄露呀!就像以鲜辣著称的中国榨菜被日本人廉价买了去,按“秘方”加工后,就摇身变作高价的清口开胃菜了。中药也是如此,被日韩照抄中国古方再所谓“现代化开发”(即现代化包装)后,中医药创始者中国人反而成了廉价原材料供应者。 南翔是多桥之镇,但随着许多小河的消失多已不复存在。某文人在其作品中提及南翔镇北“至今仍享有名声的还有一座天恩桥”。但我从八字三桥开始沿着横沥河北行,都快走出南翔镇了,却始终不见天恩桥的倩影。幸亏遇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南翔,借问之下,才知天恩桥远在与马陆交界处,得疾步走上半小时才行。他建议我如一定要去,可乘北嘉线到“大桥头”下,比较省力。我为这个文人玩弄纸上乾坤感到寒心,因为此人要麽根本没去过,只是根据嘉定的书籍资料随手加了个“南翔镇北”;要麽玩移花接木,明明南翔镇上没有天恩桥,却把与马陆交界的古桥写进文章,又故意不写明真实地址,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出身臭汗跑断腿。
南翔东北一公里许,即今沪宜公路1268号附近,有一座土阜,高约10米,周围百余米,南北略长,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这看似其貌不扬的小丘,却是一处已有九百年之久的历史遗迹——鹤槎山。但我多次从沪宜公路乘车经过,实在难以从连片的建筑物中把它辨认出来。 鹤槎山相传是南宋名将韩世忠、梁红玉抗击金军进犯所筑的烽火墩,但在南翔人的眼里,它却是一座大“山”,并屡屡铭志,载入史册。可以想象,素来以刚烈著称的南翔民众对英雄的崇拜。鹤槎山上还留有清代香雪庵的残屋,边上有株高耸的古银杏。据説,明末女诗人柳如是当年游历南翔,即寓居在鹤槎山一边的过园。但过园早已荡然无存。由于此“古迹”已久不开放,故游客但知之而不必亲历之。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130941/35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