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涧是一个融质朴的竹乡风情和古拙的乡村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境内山与溪流并行,满眼是翠竹、群瀑、奇石,那是一幅以绿色为主体的多姿多彩的立体画卷。从上海出发的旅游车,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奔波,进入了临安城,穿过繁华的街区,进入了一个小镇。从车上看到的店招和门牌上,我们知道已经到了临安市横皈镇。旅游车在镇里小巷缓慢穿行。在一条只能容一辆车通行的狭窄的巷子里,一根临时拉的电线搭拉下来,挡住了车辆。下面的居民忙用竹竿挑开电线,车又前行了。因为看上去已是路的尽头,车上的人都以为已经到了住宿的地方了。但出了巷子,拐了几个弯,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面又开阔起来,路边是延绵的山坡。
不一会儿,旅游车停在一个村庄的路口,远远可以看见写着“白水涧”的门楼。下车的时候,就听到一阵阵溪水的轰鸣声,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泉坑村。给我们安排食宿的主人奚老板已经迎上前来。
跨过溪流上的小桥,清澈的水流在桥下流淌。穿过不大的农贸市场,再拐一个弯,就看到红底白字的“白水农家”的门匾高悬在一个院子的门口。这就是我们吃饭的地方,而且还有十个人被安排在这里住宿。
我们五家十人被安排在白水涧大门内的一个农家。说是农家,除了门前有一小片菜地,其它与城市的住家毫无区别。三层楼的建筑,楼上有五六套标准间客房,楼下是宽敞的客厅,还有麻将桌,以及放置杂物和提供开水的房间。我们住的房间很干净,雪白的床单、枕头、被子,和城市的宾馆没有什么不同。房间也很宽敞,有卫生间,但不知为什么,热水龙头放不出热水。推开窗子,可以听到溪水的声音,抬头就可以看到对面不高的山和山上的竹林。一家卖土产与杂货的小店和门口的几个卖土产的小摊展现在路对面,可以清晰地听到讨价还价的声音。
对于这样的农家,我们自然是很满意的。
安排完毕,我们就去“白水农家”吃饭。菜肴是农家菜,有当地的山野菜、梅干菜、笋、鱼、鸡肉等。大家都吃得很香。
吃完午饭,大家集中上山。走进“白水涧”的门楼,前面停着几辆电瓶车,这是上山的主要交通工具。
电瓶车沿着溪流向上疾驰。房舍、竹林、土坡从眼前掠过。不一会儿,停在一块刻有“白水山庄”的巨石前。原来我们还有一些人被安排在这里住。我发现,这里的房屋都是用巨大的卵石打地基的,风格独特。
电瓶车继续前行,直到“天下泉源”景点。一边是山顶飞泻下来的瀑布,一边是从上游冲下来的溪水汇集的深潭——慕鱼潭。耳边是飞瀑和溪水入潭的轰鸣声,眼前是目不暇接的景致。人们在这里评价景色,在这里争相照相。也有人脱下鞋袜到潭边探水。老老少少,心情都十分愉快,欢笑声不绝于耳。
说不清有多少泉眼、多少瀑布,只知道一条溪流总是流淌着清澈的泉水,载着游客的欢声笑语向下游奔腾。
溪流中巨石横亘,湍急的流水撞击巨石,激起一团浪花,发出的声音在两山之间回荡,就产生了轰鸣声,而飞散跌落的水珠宛如首饰盒里倒出的珍珠;有时候溪水缓缓而行,跌落在石缝间,那就有“泉水叮咚”的感觉了。
沿山径拾级而上,眼前就是看不完的竹林、山泉、飞瀑,溪流、巨石,没有人再去听导游的介绍。至于什么“泓竹飞瀑”、“龟王醉酒”、“鉴真古道”、“悬桥通幽”、“仙谷瑶池”、“白水人家”、“绝处逢生”、“苍鹰问天”、“古池仙桃”等等名称,不过是为旅游者而编的。自己倘若细细欣赏,恐怕还会有更加美妙动听的名称。
白水涧其实是一条峡谷,一条不是很深很宽的峡谷。倘若两三个同好,慢慢欣赏,走入林木蓊翳,翠竹挺秀,修篁拜舞的山林。看着随风荡漾,摇曳多姿的茂林修竹;听着忽高忽低的泉水呜咽,林涛翻滚之声,或许会有更多的遐想。
据传,白水涧是奚氏祖先奚百一首先开发的。《奚氏宗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白水涧始祖奚百一曾梦游“桃源”,称此地为“山明水秀,竹翠林烟;城山重叠,永无盗贼之虞;绿水长流,又无水旱之灾,家敦古处,户尚贞良”之宝地,并在此地繁衍生息。
涧水时而呼啸奔腾,时而幽幽慢行。水清见底、翠竹倒映,平静处还可以看到数条不知名的小鱼悠闲地游弋其中,很有情趣。不知何故,溪流中少见其它溪流常见的光滑细洁的卵石和砂子,却几乎都是半米高的巨石。也许卵石和砂子都被冲刷到下游平缓的地方去了。但也正因为有巨石在溪流中央,许多人就跃上巨石,或击水,或把双脚伸入清冽的溪水中,留下来亲密接触大自然的倩影。
这地方的竹子,很有性格。有的突兀地从房子的墙脚下钻出来,向游人宣示:我在这里!招徕一帮城里人在这里照相。朴实的农民在旁边咧着嘴笑,看城里人的少见多怪,却没有人想到可以借机发财——收取“取景费”;有的静静的躲在石缝里,悄悄地插向天空,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尽管如此,也会被细心的人发现,同样成了明星。
泉水也是如此。有的从山头喷涌而出,形成一股瀑布,很是壮观;有的顺着山石,自己辟出一条小道,把一股瀑布变成几股细小的瀑布,别有一番情趣;有的在石缝中渗出,悄悄地滋润着周围的植皮。那古老的蕨类植物,就是在隐泉的呵护下被保护下来。
山路比较平缓,没有太陡的地方。因而我们这帮老头老太差不多都是靠自己的力量走到山顶的。
山顶有一庙宇谓奚公堂,自然是纪念奚氏先人的。内有纪念堂,专门介绍奚氏先人对社会的贡献。如奚氏发明了独轮车,奚氏开创了姓氏之源(这一点,我至今不明白)。
山顶还有一座“迷宫”,但进去过的人以为,没有意思,就是用竹子把山头围城“迷宫”,设十二生肖造型于内,找到十二生肖也就走出来了。没有自然风光可言。我探头一看,但见竹席、竹竿,东横西拦,看上去很不舒服,也就没有去“探险”。
一路上,因竹、因水、因山、因石,步移景换,美不胜收。
泰山的奇伟和白水涧的幽雅,这是不可比的,因为各自的属性(不要笑话用了网络专用词)不同。
上山时一鼓作气,没有多少人感到累。但毕竟大多数是退休的老人,下山时候的腿脚已经不是来的时候那股劲头了。于是队伍不成形了,三三两两,且行且停,扶着山路的铁栏杆,一步步走下来。到了上山时候的慕鱼潭,曲廊已经坐满了人。没有照过相的人在抓紧时间照相。人们一边倾听溪水入潭的美妙乐声,一边交流着上山看景的感想。
我带着摄像机,随意拍摄,同时也专门用三脚架给自己拍了几组镜头,还有把镜头对着自己边走边拍的尝试,使自己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真的不虚此行。
回到住处,好好地睡了一觉。醒来以后,又去住处附近的山脚边拍了一些小路和荒草。吃完晚饭,去“白水山庄”附近探访百年老屋,看看当地老房子的地基、“阳台”,门窗。这样的房子,现在已经看不到多少了。
第二天,我们离开了白水涧,游览了余杭的一个景点后就回上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