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周庄旧事 |
[游记]周庄旧事 |
2010-04-14ctrip.com |
1. 《晋书》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这便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了。在洛阳做官的张翰,每年拿着大米四百石的俸禄,过着好好的小康生活,突然在秋风乍起的时候,想起了家乡特有的美食——莼菜和鲈鱼,于是思乡心切,辞去了一切官职,马不停蹄回到千里之外的江东,在南湖之上过起了垂钓归隐的日子。 这故事,即便就算不点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初次听的话,我们多半大抵也能猜出是魏晋时期的事罢。不知道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朝代,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物都这么的旷达率真,随心所欲?诸如谢公围棋、子遒访戴、兰亭曲水流觞,将风流率性发扬到了极致,以至于后世不少的文人雅士再做出类似的举动时,都不免染上了几分东施效颦的嫌疑。 张翰的南湖,便在今天的周庄。曾经有一首《渔歌子》里唱过:“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多么醉人的一副场景!当年的他为了这莼菜和鲈鱼,义无返顾地千里迢迢而回,也未必真的就是为了那一时的口舌之鲜,这种亲切的味道恐怕更多是灵动在心灵深处的罢。 于是,张翰便在家乡周庄过上了闲散隐居的日子,天子呼之不上船。 2. 周庄的确是个适于归隐的地方。江南小镇,宁逸中泛着水泽,秀色里又深藏古朴。岸边是袅袅炊烟的人家,一支橹船咿呀,轻轻摇进这小桥流水,任由是谁,一旦踏入这一副水墨画卷之中,便恐怕都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在当年的那一段乱世纷争的年代里,洞若观火的张翰能够放弃大司马东曹椽的官职,毅然决然的回归故里过起明哲保身的清净日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城头变换大王旗,名士纷纷凋零的晋朝,张翰却在宁静的周庄就这样悠哉游哉地钓着鲈鱼,喝着莼菜汤,一直到他五十七岁那年平静的死去。在张翰死后的一千年里,周庄岁月静好的日子就这样一直周而复始的延续着,直到明朝初年的那一场差点改变全镇命运的轩然大波的到来。 洪武六年,也就是公元一三七三年,是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统治的第六个年头。那一年夏日的一天,周庄宁静的空气里似乎不知不觉中掺杂着一丝焦躁。镇上首富沈家的厅堂上来来回回踱满了人,他们交头接耳,坐立不安,仿佛六神无主一般。沈家的当家人沈万三一个月前乘船离了周庄,北上金陵,据说是他的“老朋友”当今的皇上朱元璋邀他共商整修南京城墙的事。沈万三是人所共知的财神爷,又和朱元璋是多年的故交,所以被宣进京借点钱也不是多么奇怪的事,沈万三临走的时候也只嘱咐家人自己去个十天半月就回来了,可谁知这一走一月有余也未见了踪影。 伴君如伴虎,一想到那喜怒无常的朱皇帝,沈家上下都不禁在心中打起了鼓。果然,入夜以后,坏消息随着黑暗降临,朝廷传来了一道圣旨:沈万三乱民怀造反之心,诛!而更令周庄全镇人目瞪口呆的是,疯狂的朱元璋在这道圣旨中不仅要诛灭沈氏全家,还要杀光居住在周庄镇上所有的人! 3. 这消息无疑就似给周庄小小的村镇带来一场狂风暴雨,就在家园将倾之际,在乱作一团的人群之中,挺身而出一位中年男子,他叫徐民望。为了挽救乡亲父老,这个看上去有些清秀而孱弱的男人,一个人出了小镇,只身上京去告御状。个中辛劳不知其苦,但总算一番努力之后,终于让朝廷收回了成命,也搞清楚了这段公案的来龙去脉。 原来朱元璋建国之初国库空虚,特意请来江南首富沈万三,打算向他借点钱修城墙。沈万三家资千万,自然也不想放过展现自己财力的机会,一口气承揽下从洪武门到水西门这一段城墙的所有费用。这一段城墙足足占了当年金陵城所有城墙的三分之一还要多,沈万三的大手笔在满朝上下引起了轰动,文武百官不由对这位沈财神青眼相看,这也让心性乖僻的朱元璋微微有了不快。 承揽修建城墙还不算,沈万三不放过任何一次炫富的机会,他在南京城里广修廊庑,大建酒楼,南京的市政设施也到处烙下了沈家的痕迹。在一次和朱元璋阅兵的时候,有点得意忘形的他竟然提出要代替皇上犒赏三军,百万的军士每人赏赐一两金子!此言一出,引得朱元璋埋在心底的怒气彻底爆发了:你一个平民百姓,竟敢要犒赏国家的军队,这不是收买人心是什么?不是要图谋造反是什么?于是就有了最初的“灭沈家,诛周庄”的那一道圣旨。 后来,在众人的挽救下,甚至连马皇后都出来为沈家求情,朱元璋最终没有杀掉沈万三,而是把他流放到了云南。恐怕连朱元璋自己都不会相信一个身逾古稀的沈万三会真的有造反的心思,自己只不过是以这样一个借口灭一灭沈家的威风,出一口自己的恶气罢了。 而在去往云南的漫漫长路之上,沈万三恐怕也会不止一次地反思自己怎么会落得这样一个下场。自己不过只是一个商人,不懂政治,懂的只是生意。一次次的炫富,其实不过是一次次的巴结,也只是一次次的投资而已。就像当年资助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还曾为他刻碑立传,而现如今,自己不过只是想重复当初的手法,依靠住朱明王朝这座靠山,把自己沈家的生意越做越大罢了。只可惜,沈万三这人生中最大的一笔投资打了水漂,一个认为用钱可以解决一切的沈万三碰到了内心绝不允许挑战自己一丁点儿威信的朱元璋,一个经济上的暴发户碰到了政治上的暴发户,我甚至怀疑那一场城楼上的大阅兵其实就是朱元璋刻意安排的,就是一个让沈万三“请君入瓮”的圈套而已。 在沈万三流放云南并客死异乡之后的三十年里,沈家一次又一次受到来自朝廷的劫难,他的儿子、女婿、孙子、曾孙,死的死,逃的逃,流放的流放,曾经富可敌国的周庄沈家就这样从兴盛走向了衰败,好似周庄雨天里落在河道上激起的那些泡沫,迅速地破灭了。 4. 沈家的传奇让人唏嘘,来去匆匆却又留下了长久不衰的话题。当年雕梁画栋的豪宅由繁华而破落,后来又被沈家的后人修葺翻新,今天的沈家庭院里依然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但早已不是当年的风情。但由于有了沈万三的这一段境遇,小桥流水的周庄在宁静淡泊中又多了一份岁月变迁人世无常的沧桑。 沈万三的故事是六百多年前的故事,当年的见证人们自然都早已在岁月中作古,真正经历了那些往事而留存至今的,只有脚下坑洼的石板路与河道上斑驳的石桥了。推开任何一间临水阁楼的窗棂,一定会看到一座别具风情的古桥,在窗前坐下,点一壶太湖东山的碧螺春,轻轻翻开青花瓷的盖碗,品一口茶,望一眼桥,看桥身上摇曳的蔓草,看桥头走来的曼妙姑娘。真似诗人写的那样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二十多年前,就来了这样一位看风景的中年人,他走遍了周庄大大小小的石桥,站在桥上久久地凝望。后来,他把周庄的桥带走了,带进了他的画中,带到了美国纽约的画展上,引起了空前的轰动,他就是陈逸飞。 美国的石油大亨哈默用天价拍下了那幅《故乡的回忆》,更出人意料的是,他把这幅来自中国的风景当作访问中国的礼物送给了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自这之后,大批的国人才仿佛如梦方醒,才晓得原来中国还有个周庄,故乡还有座双桥。 5. 像陈逸飞一样,自张翰以后,许多文人墨客都追随着他的脚步把目光投向了周庄。刘禹锡、陆龟蒙、柳亚子、陈去病、吴冠中……古代的,现代的,不胜枚举。据说当年在海外漂泊了多年的三毛一踏上周庄土地的时候,就不由得泪下潸然,哭的不成了样子。只因为他们在这里都找到了梦中故乡似曾相识的影子。 我曾经一直猜测,因为画了周庄而名声大噪的陈逸飞在年老之后一定会归隐这里,过几年清净逍遥的日子,就像当年的张翰那样。但是却在二零零五年听到了他由于工作劳累而突发疾病逝于上海的消息,真是让人扼腕叹息,那一年他五十九岁,正该是颐养天年的寿数。 今天的周庄,喧闹代替了宁静,一茬又一茬的过客的脚步把青石板路踏得啪啪作响。“隐逸”这个词离这里已然愈来愈远。张翰的莼鲈之思、沈万三的身世之谜以及陈逸飞那古朴的双桥都成为了招揽生意的噱头。据说当地还能吃着一道叫做“莼菜鲈鱼羹”的菜,把当年张翰最思念的莼菜和鲈鱼放在了一起,只是不知道这些匆匆过客们是否还能够品尝出一千八百多年前那一阵瑟瑟秋风中的淡淡味道…… 更多游记欢迎去踩我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youlaiyimeng |
转自:http://destguides.ctrip.com/journals-review-d81-r1282801-journals.html1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