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福建)杨望松:上海之行 |
[游记](福建)杨望松:上海之行 |
2007-07-16 yculblog.com |
上海,这东方的大都会,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15年前,当我还在总政工作的时候,就曾到过上海警备区检查工作。那时的上海和今天相比,真有天地之别。可在上海我所感受到的还不仅仅是城市的变化,更有情深似海的战友。 城市大变样 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而我觉得,“上海一天一个样,天天在变样。” 在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我偕夫人再次来到上海。访亲探友,逗留10天,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50年前,31军作为解放上海的主力部队之一,担负着攻占浦东的任务。那时的浦东,一片泥泞沼泽地。15年前,我怀着景仰的心情,也去了浦东,瞻仰了浦东古战场,这里依然是农村模样,和福建乡下没有什么两样。黄浦江上破旧的轮渡在摇曳,汽笛声此起彼伏。江边工厂里的大烟囱冒着浓浓的黑烟,上海沉浸在灰色的浓雾之中。 今天,我又来到浦东,眼前一亮。高469米,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巍然屹立在黄浦江畔。它由11个大小不等的球体,从蔚蓝的天空缀联到如茵的草坪,充满了古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所描绘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入夜,华灯齐放,色彩斑斓,登高眺望城市夜景,真是美不胜收。 距东方明珠不远处耸立着另一巨大建筑物——金茂大厦。它高420.5米,是世界第三、中国第一高建筑物。在这大厦里拥有堪称“时间穿梭机”的两台高速电梯,它以每秒9.1米的速度,仅需45秒就可以把人们从地面送到88层楼观光厅。从这里你可以浏览到黄浦江两岸都市的风光和长江口的壮丽景色。 上海科技馆,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2001年APEC会议召开时的真实情景。会场上摆设着各国领导人使用过的物品,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当时正“9.11”事件发生后不久,要在上海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是要承担多大的政治风险啊! 人民广场上的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等建筑像颗颗璀璨的繁星在夜空中闪烁发光。据说,上海大剧院拥有7万平方米的面积,有1800个座位,可满足世界一流水准的歌剧、芭蕾舞、交响音乐演出的需要,是上海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规划展示馆更是气象万千。人们都说,看中国得看上海,看上海得看规划馆。当你走进荣获两项基尼斯世界之最的上海规划展示馆时,你将纵览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幅国际大都市的“主体模型”展现在你的眼前,使你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高安路的上海图书馆新馆,更是知识的宝库,号称世界十大图书馆之一。更令人惊讶的是用电脑控制的自动取书机,只要将借书的目录索引输入其中,片刻取书机就会为你送来所需的图书。据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问上海时曾在这里与上海专家们开过座谈会,会后参观了图书馆的设施,他风趣地说:“你们这里的设备是一流的,硬件条件实在太好了,我如果能在这里当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会感到很荣幸的。” 东安路的青松城,是专门为离休老干部修建的现代化的活动中心。它是一座集教学、健身、娱乐、膳宿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老干部都乐意到这里来活动,感到很亲切,是他们欢度晚年的精神乐园。这里不愧是“老干部之家”。在青松城我邂逅一位上海老同志,他知道我来自福建,就兴奋地说:“我去过福建,你们福建搞得也很好,我家祖祖辈辈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美好,邓小平拯救了中国,江泽民带领我们奔小康。”他的话道出了我们每一位离休老干部的心声:没有邓小平理论、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没有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成就,也没有今天上海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海市对离休老干部关怀有加,他们不仅对本市离休干部如此,对全国来沪的离休干部也一视同仁。他们说:“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只要持有离休证离休干部就可以免费乘地铁、轻轨、各种公共汽车,游览公园、博物馆、展示馆等等。 战友情最深 我这次来上海除了参观城市重大变化和探亲访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受福州老战友联谊会领导的委托,访问在沪的几位老战友,共同商定如何搞好明年下半年在上海举办的31军原青干大队老战友金秋大聚会。 在上海,我们青干队有几位老战友,虽然他们人数不如福州那么多,但是,他们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们还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如,张思中在李岚清原副总理的积极支持下仍在潜心钻研外语教学法。为了推广自己的教学法,离休多年的他,风里来、雨里去。1997年5月,他和助手们在甘肃省武威、金昌两市讲学后,翻越乌鞘岭赶往青海省西宁。车在山间“抛锚”,漫天飞雪,张思中等人被冻得索索发抖。凌晨1时,他们赶到西宁。按计划,当天上午8时讲课。因为高原反应,他们无法入睡。上课才15分钟,一位助手就透不过气来,被送进医院。张思中却坚持上课,呼吸稍平稳的时候就讲课,气急或气喘的时候,就转过身来在黑板上写字。他气喘嘘嘘地坚持把两个半小时课讲完,令听课老师和在场领导感动不已。 长时间在外地讲课,生活没有规律,因而拖垮了张思中的身体。1998年3月,从江西上饶和福建三明两地讲学返沪后,因连日劳累,他被病魔击倒,突发脑中风被送进医院,因抢救及时才未酿成严重后果。半个月后,病情稍稍稳定,张思中记起计划中到贵州毕节地区讲课的事,他坚持出院要到贵州去,说“哪怕不讲课,和老师们见见面也好”。后来,由于医生坚决反对,才未能成行。那次讲课,是第一次张思中本人没到场,而由他的助手主持宣讲“张思中外语教学法”。 听说,有一年9月5日《人民日报》曾以“英语教学的一朵奇葩”为题,介绍了他的外语教学法。《人民日报》记者还为他写了一篇近4000字的文章,宣扬他的先进事迹,拟在十六大期间发表。 另一位战友是赵玉祥,他本来在南京,十几年前,来到上海创业,开了一家上海闽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亲任校长。现在主要培训残疾人,为上海的慈善事业作贡献。 还有一位是施行,他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离休干部,本来是搞外语编辑工作的。近年来,他参加总部设在香港的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并当选为该会副理事长。因此,痴迷于文学创作,写了近百篇散文。我在沪期间,他正在接待来自香港的诗人王一桃先生。最近,他又搞起了“世华文学网”和“施行文化网”,忙得不亦乐乎。 陈裕德,也是在上海的老战友,长期患腰椎间盘突出,本决定最近动手术,为了我的这次到来,特地推迟了手术时间,拄着拐杖前来参加商定聚会之事,十分感人。 一天上午,我们纷纷来到位于上海虹口区华师大一附中里的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研究所。这是一排两层楼的普通教学楼。在张思中的办公室里,我们几个老战友欢声笑语,乐不可支。大家谈天说地,无所不谈。 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决定明年秋天如何办好在上海的金秋大聚会。上海的同志,对明年金秋的活动,早已胸有成竹,这我就很放心了。 近几年,我参与了编写《福州军区军史》,手头有不少军史资料,上海聚会时可以向大家提供一份31军参加上海战役解放浦东地区的史料,重温一下这段历史,会有很深感触。 中午,张思中邀我们几个人在离他办公室不远的乍浦路王朝酒家吃饭,席间大家又是一番畅谈。 临别依依,所幸我们明年秋天还要在上海见面。 Tag |
转自:http://shixing.yculblog.com/post.1043603.html99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