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山  (雪霁乌龙山雄姿 翔的天空摄) 严州古城(梅城)位于钱塘江上游,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之汇,她北枕乌龙山,南襟丁水。是江南山水秀丽之处。 梅城城北的乌龙山,东西绵亘五、六十里,方圆百里,最高处海拔有916.6米,因山石乌黑,且又似一条蜿蜒数十里盘踞在城北的卧龙而得名。曾名仁安山,又称乌山。山周围尽是低矮的丘陵,惟其耸立众山之后,显得格外雄伟,又因颇似泰山,就有小泰山的美称。  (从东湖看乌龙山 翔的天空摄) 山顶现建有电视转播塔,登此南望,古城风光尽收眼底,令人有“江水细如绳,故城小于掌”之感。转播塔往西不远的另一山头有一大平地,叫雷公岩,曾有人居,上面古树参天,恰似仙境一般,风景特别秀美。  (从三江口远眺看乌龙山 翔的天空摄) 山正中的祖师殿后有一瀑布称“跌水岩”的,梅城人惯称“白水”,高有五、六十米,除大旱外常年泉水不断,一到雨后更是壮观,飞流直下,水花飞溅,站在城中就能观到此万绿丛中一帘白水飞泻的奇观。 相传山中原有寺庙百座,现仅存唐净宗五祖少康大师所创的道场——玉泉寺(俗称石佛坳),仍游人众多,香火盛旺。山正中的澄清道院(祖师殿)和山脚的乌龙庙还有遗址尚在,其余已难寻踪迹了。  (山中玉泉古寺 翔的天空摄) 玉泉寺位于梅城乌龙山南麓,因寺旁有泉,冬夏不竭,喷流如玉,故而得名。古寺掩映在松林之中,环境清幽。晴日烟岚,雨夕云迷,风景如画。站在寺门南望,但见山峦起伏,像是莲花开瓣,南北双塔高耸其间,犹如亭亭玉立之莲蓬。 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49年前后),莲宗五祖少康来此开辟净土宗道场,名“善导和尚净土道场”,少康聚四众之力,筑坛三级,并将坛侧的一块“息石”雕凿成“阿弥陀佛”石像,聚集信徒,唱赞二十四契,口吐十佛,称扬净邦。遇到斋戒之日,善男信女,都汇集到这里,虔心念佛。弟子多达三千余人,一时盛况空前。从此,净土宗由洛阳南传入浙,然后传往日本,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玉泉寺也成为古时一处朝山游览之胜地,历代州官县令、文人墨客常到此放生礼佛,吟诗作画。 自民国六年(1917年)县知事张良楷创立省立甲种森林学校,在乌龙山兴办林场,植树造林后。乌龙山上的建德林场在解放后又几经更新扩大,形成现在的郁郁葱葱的一大山绿,也成为浙西境内有名的森林公园。 [附]乌龙山游记 (作者:董永根) 乌龙山座落在新安江畔的古严州城(今梅城)北郊约五华里处。站在城里便可清晰地眺望她那巍蛾峥嵘的雄姿,犹若伏卧的一条巨龙,在日夜守护着这座古城。谷雨过后,春意渐浓。一场接一场的绵绵细雨,把层峦叠翠的乌龙山滋润得更加郁郁葱葱。清晨,我迎着曙光,向祖师殿攀登,去饱览乌龙山的雄姿秀色。 拐过山嵎,从淡淡的雾霭中,便依稀可见浓荫蔽日的祖师殿。我在一石塔(念tuo)上小憩,耳闻黄莺、杜鹃在宛转啼鸣,声声醉人心。小憩片刻,又拾级而上,此时山间云雾渐退,绚丽的朝霞给连绵起伏的群峰染上一道闪亮的金边。祖师殿清晰地映入眼帘:山门前奇石突兀,古枫参天,翠竹蓊郁。一行丈余高的棕榈树,随着徐徐山风,摇摆着蒲扇似的阔叶,酷似在列队拍手欢迎游客。 再行数步,一石板横跨小涧。上前留神细看,石板原来却是一块路碑石,刻有铭文。走过小桥,路旁皆是破土拔节的竹笋,大有你追我赶之势。竹林深处有一巨石壁立,石下有一天然石洞,上面镌刻“元阳洞”三字。洞不高也不深,躬身方可入内,只能容三五人。正看得入神之时,蓦然听见有人招呼,回头一看,只见庙里出来一位年约六旬、矮个瘦脸,但又显得非常精神的老人,是他在笑盈盈地向我打招呼。我急忙走出竹林,上前和他亲热地攀谈起来。从交谈中得知老人是林场派驻此庙看山地护林员。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到此一则赏景,以开眼界;二则访古,以增长一点历史知识。当老人得知我的来意,便热情地邀请我进庙观赏。 入庙后,老人特意为我泡了杯新上市的龙山香茗,然后风趣地说:“常言道,‘高山云雾茶,清清高山水’,用高山水泡云雾茶,味道木佬佬好哇!”言毕,老人笑呵呵地又告诉我,近日游客不绝,有时茶水供不应求。这茶水全是老人抽空尽义务为游客准备的。我品味着这清香四溢的茶水,对这位老人的敬意油然而生。稍坐片刻,急于观赏。祖师殿座北朝南,外有围墙,壁上浮雕“奉真道院”四个字,(十年浩劫中已被烂泥糊了)大殿居中,东西两厢紧连。东厢是禅房,西厢有楼,原是避暑别墅。我相随老人通过一道门入殿,只见殿内柱子林立,横梁高悬,瓦片不全,墙壁上印着一道道显眼的雨漏痕迹。十年浩劫给画栋雕梁留下了灾难的印记。这时,有心的老人端来一个残缺的石香炉给我欣赏,我如获至宝般地凝视良久。香炉正面镌刻“祖师殿”三字,左则是“彪锦张子第”。右则是“光绪贰拾年”。睹物思古,我的神思仿佛乘着历史的列车,驶往那遥远的岁月......祖师殿最初称”澄溪道院”,唐朝韶国师开山,宋朝绍兴五年僧人道照兴建。明朝洪武八年僧人怀信改建乌龙庙(现新安江电子管厂所在),明朝万历三十八年,僧人祖信移筑原地址。到了清朝嘉庆年间,道士蔡合龄修,名“奉真道院”,俗称祖师殿。 告辞老人已日上三竿。绕殿后,顺一条崎岖小径上百余公尺,见有一峭陡绝壁,两旁山峰崛起,峭岩石缝里倚斜着一株株鳞斑苍苍的劲松。一阵阵轰轰声传进耳朵,翘首凝望,原是一道瀑布贴壁飞泻而下,好似一条银链凌空悬挂,实在使人神往。这就是当地惯称“白水”的地方。壁上有一深潭,清冽见底。“高山有好水”,果然名不虚传。 沿壁旁攀登,山壑两则子竹丛生。羊肠曲径十分难行,只好转身折回。改道殿左,有一弯曲坎坷小径可通。上至高石塔(念tuo),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一路停停歇歇,目不暇接。立于高石环顾四周,危峰堎嶒,苍松茂密;怪石嶙峋,千姿百态。路旁有一方形岩洞,外有石垒矮垣,洞前野草覆盖,洞内可避雨、宿人。此处古人称为“石屋”。我怀着好奇心入内探看,发觉洞内有薪灰陈迹。据传古时“石屋”旁还有一庙,可惜遗址早已湮没,现无从考察。“石屋”下侧杉树亭亭如盖,有一奇石拔地而起,与“石屋”遥遥相望。我穿过杉林,兴趣盎然地走到石下,仰望足有三层楼之高。顶上叠着一块圆形巨石,状似石蘑菇,甚为壮观。背倚奇石俯瞰,祖师殿如堕深渊。我情不自禁地呼喊一声,瞬间深谷俱应,余音袅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