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佩特拉

[游记]佩特拉

2008-05-22    baidu.com

约旦专集

佩特拉
英文名称:Petra
编号:379-001
相关联接:http://www.unesco.org/whc/sites/326.htm
198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是纳巴泰人沙漠商队建立的城市,是阿拉伯、埃及、叙利亚腓尼基之间的交通要塞。佩特拉一半突出,一半镶嵌在环形山的岩石里,到处是小路和峡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古希腊建筑与古代东方传统在这里交汇相融。
简介:
佩特拉古城位于约旦首都安曼以南约190千米(另两资料:260千米、250公里)的马安地区,隐没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今天的约旦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它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约旦最负盛名的古迹区之一。佩特拉位于干燥的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几乎是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
佩特拉在希伯来语里是“岩石”之意,这个名字取代了《圣经》中的“塞拉”一词。据一些神话传说,这里是摩西(古代希伯莱人的领袖)点出水的地方。佩特拉城地处从阿拉伯半岛到地中海的贸易之路上,所以它成了那些横越干旱乡村地区疲乏的旅行者们喜欢的歇脚地。
它以岩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称为“玫瑰红城市”。这是源于19世纪的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一座玫瑰红的城市,其历史有人类历史的一半。”(但几年之后,当柏根去该地参观后,他不得不承认当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确切的,佩特拉并非是玫瑰红色的,它甚至不能称为一座城市,却更像一座纪念碑似的公墓——这儿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现在已不复存在。实际上,这里的岩石不只呈红色,还有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
这里曾是古代纳巴泰(也有译为“纳巴特”的)人建立的厄多姆王国都城。公元前6世纪,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的部落控制了约旦阿拉伯干河(意为一年中某段时间内河水泛滥的沟壑)的东部,纳巴泰人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今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大约公元前312年,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在他们建造的众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为突出:这是亚喀巴与死海间的一片长峡谷区域。由于控制了重要的贸易通道,纳巴泰人变得强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们的遗产。这些墓碑群曾被认为是房屋,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些坟墓,它们开凿于海拔914米的难以到达的岩石中。有的墓碑群图案细致典雅;有的是纳巴泰特色的“阶梯式”山墙压顶装饰,体现了埃及和亚述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重点放在正面,内部则是毫无装饰的巨室(见附图)。聪明的纳巴泰人选择佩特拉基于以下理由:第一,它易守难攻,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见片首图),敌方无法调集大军攻城,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二,资源丰富,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丰富,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公元106年,古罗马人接管佩特拉以后,佩特拉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并曾一度是罗马东部省城的佼佼者,拥有广场、公共浴室、剧场等所有古罗马文化常有的建筑。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荣昌盛,罗马工程师们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可是佩特拉的贸易——该城的经济支柱却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货物依靠海上运输,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亚力山大的城市抢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陆地运输也开始变化,罗马人在它北部兴建了一条大路,连通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与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掠走了更多的运输贸易。到了公元3世纪,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大减弱。公元3世纪以后,随着贸易路线的改变,佩特拉的重要性大为削弱。最终它被遗弃了。而后的漫长岁月中,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督因人外,少有游人访问此地。佩特拉只为当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占庭(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称东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并很特殊,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此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能让一辆马车通过,全长1.5千米左右。进入峡谷,甬道回环曲折,险峻幽深,路而覆盖着卵石。峭壁上的岩石,在风雨长期作用下变得平整光滑,似刀削斧砍。顺峭壁仰望苍穹,蓝天一线,壮观而又美丽,“一线天”的名称由此而来。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一个名叫约翰·伯克哈特的瑞士探险者重新发现。此人能说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因为他听到传说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没的城市)。那位向导便带着伯克哈特沿着如今游客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锡克——一条深陷在岩石的狭窄的裂缝行进。当他们沿着狭窄、隐蔽的锡克前进时,忽然间看见了阳光照射下的宝库正面,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在任何时代都给人一种惊奇的感受。
佩特拉整座城市的高大雄伟的殿堂排布在周围山崖的岩壁上,门檐相间,殿宇重叠,十分壮观。山谷在宝库的一边展开,展现出众多的开凿于岩石中的坟墓。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构成,也掺杂着很多其他颜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风中,受到侵蚀而无法辨认。有足够的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早先的佩特拉既不是玫瑰红的也不是类似鲑鱼的粉红色,而灰泥粉饰,与今天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
“宝库”卡兹尼(见附图)建于纪元初年,其建筑特色具有典型的古希腊后期建筑风格。这一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其说是纳巴泰式,不如说是古典式的。这是一座在岩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筑——其正面宽27米(另一资料:30多米),高40米,入口高达8米,使得任何站在里面的人都显得极其渺小。
卡兹尼名为“宝库”是因为传说这是历代佩特拉国王收藏财富的地方。整个殿门分两层,下层有两根罗马式的石柱,高10余米,门檐和横梁都雕有精细的图案。殿门上的约3个石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以及带有翅膀的战士的石像。宫殿中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还留有原始壁画。
进入其中后有一巨室,石阶尽头是一壁龛,其中或许存放过一位神的塑像。前面的空地是专门容纳前来朝拜的巨大人群的。佩特拉正面顶部的瓮被认为曾是用来存放某位法老财宝的,以前许多的旅游者曾尝试用枪击中这只瓮以获取其中的财宝。
从佩特拉中部出发经半小时的山路便到达代尔。代尔是重要的进行宗教庆祝活动的场所。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方尖碑,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块被夷平的地,约有61米长,18米宽。高地被理解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高祭台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纳巴泰人供奉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血的,有迹象表明,古纳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转自:http://hi.baidu.com/yy%B1%A6%B1%B4/blog/item/22f27760c99bbedf8db10d9c.html18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