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大学对社会的承诺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庆日记-解放声音-上海. |
[游记]大学对社会的承诺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庆日记-解放声音-上海. |
2007-07-26 eastday.com |
阳还未炙热,一条大红色的横幅静静悬挂在同济校园内的一栋白色楼前:“欢迎返校,同济校友们。” 早已盛装一新的校园内,各色的鲜花到处集成100的字样,绚烂的色彩中,到处是老人满头的华发,中年人沉稳的脸庞,青年们热切的目光;到处是成群结队的校友,到处是洋溢着欢笑的脸,欢乐像分子一样洒遍了每个地方。一百年的沧桑和荣耀,交汇叠加在这一刻。 回来了,相逢已是白发时,50多个61届暖通专业老校友,围坐在学校草坪上,抚掌大笑。 回来了,62届工民建结构系的20多位校友,在“百年校庆”花坛前,照片拍了一张又一张,当年的班长翁老先生直爽不减:“我们班规定,校庆这一天,‘任何人都不准请假’!” 回来了,三位当年投笔从戎的银发校友。机械系陈天明,电机系卜国麟,测量系章锦运,三人各自运用在同济所学的知识,共同见证了我国空军雷达部队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程。三人从北京特意赶来,手拉手找寻当年同窗,还记得什么?“唯有当年在艰苦条件下刻苦钻研的求学之心,当年从军的报国之心。” 回来了,绿地留合影,驻足于国立纪念柱下的水暖系77届校友,一张黝黑面孔特别引人,他就是如今西藏日喀则市政建筑设计院院长兰希悠。当年的同窗老张说:“他班上个最小,可一毕业就报名援藏,一别竟30年。这次校庆,一个不落,我们全班团聚了。” 回来了,全家7口从美国赶来,86届应用数学系的徐校友,拉着孩子在毛主席像下走了一圈又一圈,不住细看着校园,“那么远为什么回来?这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就想能回来坐一会,看一看。学校变化好大,都认不出了,但特别高兴,刚才看到我们系的周家伦教授,获得了那么多成就,做他当年的学生,自豪。” 追溯往事,触景生情,感慨万千,由1907年首批33名学生、3位教师起,至此“同心砥砺、济世兴邦”,与中国近现代历史荣辱与共,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到如今已成为培养了25万名校友、名流俊彦辈出的著名学府,分沪西、沪东、沪北、嘉定四个校区,在校学生数万名。 大学大气,母校景仰,学子归来,自强不息。 关键词:母校馈赠 “啪啪……”一道道华美的焰火盛开在深蓝色的夜空,一段段美妙乐章颂响百年同济。昨天傍晚6点30分,“青春万岁”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晚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人工草坪隆重举行,为同济大学百年华诞献礼。 充满了欢乐和动感的歌舞《青春万岁》、舞蹈《青春节拍》点燃了现场数千名观众的热情,《同济之歌》更引来全场观众的一齐吟唱。 一位老先生激动不已,他叫史惠顺,是台湾成功大学退休教授,88岁。1939年他考入同济大学测量系,这一次母校百年生日,他专程赶了回来。同济给了你什么?“在同济9年,学校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我觉得,那就是一种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精神。” 同济给了你什么?76岁的48届医学院校友王女士,和她同是校友的87岁先生从美国回来了。难忘啊。两位老人都曾在抗战时期随母校迁移,老先生更辗转经历了江西、昆明、贵州、四川李庄等多个地区。老太太感叹,“跟着同济,我们走过了人生最难忘的一段历史,对我们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济给了你什么?这个问题让无数同济人感慨万千。82岁的老校友王守觉教授,和长他6岁的哥哥王守武,同样是中科院院士,同样是同济人。“兄弟院士出同济”,积极开创我国半导体研究,共同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这无疑是百年校史上的又一段佳话。 回忆当初,王守觉只记得,“当年在同济,我们要有一年专门进工厂实习,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同时培养动手能力。这些后来证明真派上了大用场。” 还有什么?老教授竖起食指和拇指,比了个“八”———1944年日军攻打贵州,全校2000人中有800人报名从军。“为什么不动容?这样热爱祖国、为民族奉献的激情。只要国家需要,不管在哪里,同济人都能尽心尽力,死而无憾。” 关键词:服务社会 不仅仅只有怀念,在校庆的这一天。 在一个世纪的办学中,从医学始,继而在中国开启现代工程师教育,夯实中国军工、测绘、造船事业基础的同济大学,曾经为我国攻克大跨桥梁和高耸建筑抗震抗风的世界难题,主持中国南海首次大洋钻探科学考察,发现心房颤动致病基因,研发32位高性能嵌入式CPU,开创特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而在校庆这一天,也不忘给校友带来最新的惊喜。 正是中午,学生志愿者小李正为校友们介绍学校建立的人工湿地———在河岸边埋下约一米厚填充料,一头引入河水,通过土壤过滤解决富营养化问题,顺便浇灌花草,过滤后再回到河里,每天使200立方米水由污变清。 听小李介绍,原来学校里竟有这么多“高科技节能牌”:即将竣工的学校大礼堂利用地源新风、座椅送风等,预计节电60;学生洗澡水不浪费,不仅余热可利用,污水处理后还能给校园河流“补水”;校园路灯使用校内开发的节能器,一年节电45000多度……“节能经”使同济去年竟比预算减少支出1200余万元。 在学校逸夫楼前,三辆车身标着“cleanenergy(清洁能源)”字样的银灰色汽车引来相机拍摄热。“这是我们同济专家主导研发的‘超越’燃料电池汽车,只需要氢气就能跑出上百公里的时速,对环境可以说是‘零污染’,被看作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上次还在国际大赛上得了奖呢……”机械系二年级的小程,眼中透着自豪。 项目组介绍,这最新的第四代“超越”燃料电池汽车设计研制,是学校与上汽集团等多家企业结成产学研联盟,不到一年时间完成的。项目集成了2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仅动力平台就有65项专利。与上一代相比,最高时速由120公里/小时升至150公里/小时,一次性充氢续驶里程由230公里增至300公里。 “这是同济大学的一个非常好的承上启下的机会,”同济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71岁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提起此次学校百年,提起这些最新发展,老人的语调中,满是兴奋。 细问才知,这些日子他主导的“在上海建立水下海底观测网”项目,正在接受论证,一旦通过,对我国深海研究不啻又是一个佳音。“曾经,国际海洋地质泰斗、美国艾默里教授来访,认为既无设备又缺经费的中国,要研究海洋地质,只能从故纸堆里发掘成果,”汪老说,“而今,我们终于凭借自己的拼搏找到了进军深海的路径,同济海洋学科的好戏在后头。” 关键词:世界眼光 百年同济,诞生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之中,也开启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德学院、中法学院、中意学院,与联合国合作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院、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的建起,无不为学校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紧密联系国计,着眼服务社会的宗旨下,同济少不了的,还有一种世界性眼光。 就在这百年校庆的几日间,同济共举办了城市发展国际论坛、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UNEP城市政策国际论坛:亚太地区展望等多个大型论坛,共话城市、未来、创新与发展。 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说:1988年,在国家环保总局建议下,同济在全国第一个以学院制成立了环境工程学院;2002年,同济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共同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几十年来,特别是在环境领域,同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金发碧眼的温克琳娜教授身为欧亚太平洋大学联盟主席。“祝福同济,预祝同济未来光辉灿烂。”温克琳娜教授拉着记者的手,比划着两校将合作的“开山通海”项目———海南岛海底建设隧道。 法国与同济的合作有多重要?法国总理府官员盛马克拿过笔记本,郑重写下了“第十八次”,原来,这已是他第十八次来到同济,为即将开展的核心项目而来,该项目意图在城市地下设立真空管道,通过管道输送废料,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而来自佛罗伦萨某大学建筑系的托里赛利教授此次特意前来同济签订协议,旨在考察城市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她最欣赏的,是同济师生“创造力十足,决心很强”…… 百年同济,历经风雨,卓然自立,同济之名不变,精神之火永存。而这,也正是同济人最真实的写照。正如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所言:“1938年7月7日,同济师生流落赣州,在山崖的石壁上深深刻下‘同济’两个大字,以示艰辛岁月共度难关的决心。时光流逝,如今刻字人无从寻踪,但‘同济’二字虽经风雕霜刻,依然醒目。今天,在迈向新的百年之际,我们把对社会的郑重承诺,镌刻在一代又 |
转自:http://jfdaily.eastday.com/j/20070521/u1a300551.html42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