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各附属医院的20名医疗队员目前正在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紧张地救死扶伤。他们利用“战斗”间隙给后方传来的“战地日记”,令人感动。现摘录如下: “昨晚11点多从当地的电台里面听到,再一次发生较大规模的余震可能性比较大。同时医疗队也接到了有关部门要求我们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的命令。 接到命令,医疗队的临时党支部马上召开了支委会会议,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先把临时医院里的病人转运到室外。 此时已是晚上12点,临时医院的彭院长也匆忙赶到医院(自5月14日医院组建以来,彭院长就在医院里面组织抢救和治疗,一直没有顾得上回家照看85岁的母亲。在我们医疗队抵达,并与我们进行工作交接后,他才开车准备送母亲去亲戚家。刚走到一半,接到撤离命令,他又载着年迈的母亲返了回来),虽然随时可能发生余震,但医疗队队员和临时医院的当地医护人员仍然争分夺秒,全力“抢运”病人,只用了短短的两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63名病人和100多名病人家属的转移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医疗队又分成了12组,分别负责照看自己的病人,并安排了队员进行值班。等医疗队员合衣睡在临时搭建的帐篷时,时针已悄悄指向凌晨4点。而此时,彭院长年迈的母亲还在路边的车上。 早上8点,我们马上又与当地的医生一起查房,讨论每个患者的病情,开展下一步的治疗工作。” ——东方医院医疗队员刘中民教授 “下了一夜的大雨,防震篷多处漏雨,不少队员索性挤坐在干燥处,背靠背至早晨。由于帐篷位子少,我们睡在帐篷外的屋檐下,晚上下雨把我们的床全淋湿了。” “我们在做部分病人的外运工作,由于下雨,伤员分散在十几个大小帐篷里,从而增加了查房的难度。每个队员均想办法克 服困难,保证每个病人及时治疗。今天下午三点,将把部分病人(即德阳350名病人)转入贵阳,我们也在积极对每一个病人进行全面检查、标记、整理病历资料。保证病人转运过程的安全。有关部门又发出余震的信息,我们都做好迎接余震造成新的灾情的工作。” “雨下得很大,鞋里全是水,为了防止行李进水和节约帐篷内的空间,刘院长带领我们搬运废弃的桌子,把包放在桌子上…。” ——东方医院医疗队员齐华林主治医生 5月21日 “上海市第二批援川医疗于5月18日中午到达成都,我校附属市十医院肾内科朱开元、李新华和SICU樊海蓉三位医生于5月19日下午2点转乘大巴到达德阳,在德阳抗震救灾临时医院参加医疗救护。该临时医院是地震发生后临时组建的,目前收治了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70多名病人,人员及设备都很紧缺,条件非常艰苦。 5月19日晚上10点,临时医院接到地震警报,医护人员连夜将病人转移到户外。由于病人大都是脊柱、四肢骨折或头部外伤,不能行动,医生护士只能用双手把他们一一抱下楼,一直到20日凌晨2点才将所有病人搬迁到空旷地带,在马路便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清晨4点,朱开元、李新华、樊海蓉医生休息了还不到一个小时,便开始为病人检查病情。由于病人们转移到了户外马路,躺在平铺在地面的简陋病床上,无论医生护士都只能蹲着给他们检查病情。时间一长,所有医护人员都已双腿麻木,最后索性跪着给病人们进行检查。 据当地天气预报,近期还会有强降雨,到时条件可能会更恶劣。朱开元、李新华、樊海蓉三位医生表示,尽管临时医院的设备有限,但他们已做好克服重重困难,发挥各自临床经验丰富的特长,仔细查看伤员的前期伤情处理,与灾区人民共患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