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采访日记:通辽,民族自治带来的六大变化 |
[游记]采访日记:通辽,民族自治带来的六大变化 |
2007-07-30 sina.com.cn |
【采访日记:通辽,民族自治带来的六大变化】 (2007-7-7 阴有小雨) 今天在通辽参观采访一天。 上午通辽市委书记和有关委办负责人出席集体采访座谈会。下午密集参观了几个企业和通辽蒙古族中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 通辽市委书记那顺孟和介绍通辽的历史和近况。 通辽地处美丽的科尔沁草原腹地,有310万人,其中蒙古族145万,约占全国蒙古族的1/4,是蒙古族最集中的地方。是清孝庄皇后、嘎达梅林的故乡。 与自治区其他地方一样,通辽正在进行产业大调整,从传统的农业为主向工业化迈进。那顺孟和说,通辽享有“内蒙古粮仓”和“黄牛之乡”美誉,一直是自治区的粮仓基地,生产的粮食占全区的1/3,农业以玉米为主。“不过,现在经济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工业比重44%,农业比重23%,第三产业38%,工业比重超过农业了。” 那顺孟和说,“农业比重下降,并非农业地位下降,而是工补农的反映,通过农业产业化,农业加强了。”他说,“通辽每年玉米产量90亿斤左右,过去玉米卖难,每斤3角钱,乡镇干部也要出动卖玉米。现在我们引来大的加工企业,企业到农民家里收玉米。去年玉米价格上涨,直接拉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生猪、黄牛等生产也实现产业化。特别是近年形成了“鹅产业”(草原白鹅)全部销到南方,一只鹅的产值相当于一只羊,将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制鞋等“非资源产业”也逐步形成,如“韩国鞋城”,24个厂房,安置了5000人,有效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 那顺孟和书记认为,通辽的发展,有2个大背景:一是得益于西部大开发。西部开发,国家重视生态建设,投入空前增大,近年还把通辽纳入东北振兴计划,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也加大,一投就是几个亿;二是推行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从而实现了“政策对接,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 记者关心的是,作为民族地区,民族自治政策到底带来哪些好处? 市民委副主任特力根认为起码有这样6大好处: 一、政治上,主张民族平等。宪法赋予本民族语教学权利,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如高考录取加分政策,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与使用,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干部外出学习、考察、挂职等,经费得到保障,目前通辽市党政干部中少数民族超过一半,为55%。在民族自治区,重要文件、重大会议均使用蒙汉两种文字,重大场面使用蒙汉两种语言;地名、单位等标识,蒙文在上、汉文在下已形成制度。 二、经济上,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国家每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饮水等投入大于其他地区。 三、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如税收方面,中央对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增值税方面的返还比例最高,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的财政转移支付等。如通辽市一年财政收入38亿元,而财政支出是70亿元,财政支出中的32亿元就来自国家的财政转移。 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实行蒙语、汉语双语教学,纯蒙语地区则实行蒙语授课。通辽就有蒙古族中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大学面向全国招生,专门培养蒙古族高级知识分子和学术带头人,蒙语、蒙医成为重点学科。 民委副主任说:“通辽从市长到各旗(县)领导班子主要成员,都是民族大学毕业的。各中学90%的教师和学校校长,也都来自民族大学。自治区也有3名厅局长毕业于民族大学。” 五、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如游牧民走向农牧业结合,实行了游牧与农业的结合,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农牧民人均收入由过去不足800元提高到近4000元。 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由蒙古包走向土木建筑走向砖瓦化住宅,使用了电灯电话电脑等现代化生活设施。饮食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少数民族过去以牛食、奶食为主,蔬菜、粮食食用较少,现在更加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和营养需求,体质得到增强。 六、随着科技和社会进步,少数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发生变化。如过去一些少数民族不太重视子女教育,不远游、不上学,现在发生了根本变化,牧区孩子上中学、大学的越来越多,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步入新时代。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