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之水一壶收(游记) □王庆云 黄河之水天上来,玉关九转一壶收。 初夏时节,我有幸来到黄河故道,观赏了壶口瀑布的奇妙景观。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首脍炙人口的《黄河大合唱》,是我们那个年代每个学生都会唱的歌,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民间有句俗语,叫“不到黄河心不死”,说的是黄河是中国历史的源头,是伟大的母亲河,要寻根问祖就得去黄河。晚生出生在江南,在此之前没有到过黄河边上,也不知道黄土高原是如此的苍凉,常年缺水,植被稀少,黄土飞扬,一条条深壑大川,一片片黄色土地,构成了黄河流域地质地貌的特色。看了黄土高原,再回过头来去看江南水乡,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个是峡谷高深,一个是小桥流水;一个是浑黄深厚,一个是山清水秀。游了黄河故道,才真正知道锦绣江南是多么的诱人美丽。 壶口瀑布位于宜川县城东48公里的晋陕大峡谷中,传说为大禹凿石导水之处,故《水注经》载:“禹治水,壶口始”。清乾隆《宜川县志》记述道:“观壶口形势,因上流宽广,至此收束归槽如壶之口然”。壶口瀑布是黄河上唯一的金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渡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 壶口瀑布一年四季有十大景观,我们是枯水季节来到这里,只能看到“天河悬流”、“霓虹飞渡”、“壶底生烟”、“雾雨袭人”等景观。黄河由北向南滚滚而来,至壶口,约400米宽的水面骤然收缩为50米,暴跃而下,惊涛怒泻,吼声如雷。在槽底,可以观赏到弥天水雾,如烟似岚,萦绕不散,笼罩在瀑布上空的水雾,任意飘逸,使每个观瀑者的衣衫都会留有它们细密的踪迹。人们风趣地说,这是“母亲河”送给前来亲近她的儿女们最别致的礼物。十分欣喜的是,我们是太阳落山之前赶到瀑布前的,水雾在阳光的映照下,形成七彩长虹,色彩绚丽,仿佛仙桥。同游者纷纷下到谷底平台,拍照留念。 更加凑巧的是,我这个出生于长江边上的尧舜之乡游子,这一次却亲眼看到了氏族社会最后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大禹,受命治理黄河的伟大功绩。后人在壶口瀑布前方的河道中建了一座“禹王庙”,系统展示了禹王治水的经过和传说。 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沿着危害人民的黄河顺流而下,了解民情,察看水害。有一日来到黄河边上的衣锦村,停宿在村头一户老善人家,到了半夜,黄河涨水淹没了村子,大禹奋不顾身将老善人夫妇及他们一个年方十八的闺女救出洪水,背到土山上,又将他们扶上那棵老榆树。老善人得救之后,就招大禹为女婿,希望他在此成亲立业。婚后半月,大禹治水心切,又沿河而下,来到距衣锦村约20多公里的现今壶口瀑布西景村寨子沟住下,开始了疏通孟门山治水工程,至今还留下了治水指挥台和饮马泉等古迹,大禹把帽子留在瀑布两岸,至今西景区有个“禹帽寨”,东景区有座“石帽山”。在壶口瀑布岸边的石滩上,有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形石窝,传说就是大禹回来察看水情留下的马蹄印。更神奇的是在孟门所在地的圪针滩,还有个禹妇山,远望极像一个女子睡在那里,传说就是大禹在衣锦村娶的媳妇,前来此地寻找大禹,但未见其人,就睡在这里苦苦等待,时过两千年后化作巍巍大山,永留人间。大禹疏通“孟门”后,又南下劈“石门”凿“龙门”……,虽然多次路过家门,却因忙于治水而未回家探亲,随后便有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流传至今。大禹劈开“三门”,创下了“水流河床田归民有”的伟业,深受广大民众敬仰,沿河上下到处都修起了禹王庙,衣锦村的庙门上还挂着一块“姑夫庙”的大木牌,显然是为他们和大禹的亲戚关系作证,而自豪。 大禹治水,功在千秋。黄河水一样滋养人,陕北的男子,粗犷豪爽,唱起秦腔来震天动地;陕北女子,灵巧秀美,扭起秧歌来,婀娜多姿。壶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