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黄河 |
[游记]黄河 |
2007-07-16 51qinghai.cn |
概况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海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于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总长为5464公里,落差4480m。自古以来,它象是一条自天而降、桀骜不驯的金色长龙,喷云吐雾,奔腾咆哮,飞舞在我国 据古籍记载,黄河古称河,又名浊河,也叫中国河。相传,早在尧舜时,黄河就是一条有名的害河。我国著名的古籍《尚书.禹贡》中,曾有过夏禹“导河积石”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上关于黄河的最早记载。 黄河源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两地海拔约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间。约古宗列盆地海拔高程4500m,是一个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海拔4500米以上的盆状滩地,当地藏胞称"约古宗列",意思是"炒青稞的锅"。在盆地西南山坡有众多的泉水自地下涌出,合成三股泉流汇入盆地,逐渐形成一条宽6~9米的小河,蜿蜒曲折地向盆地东北边缘流去。经过宛如满天星斗的星宿海,逐渐再现规顺的流路,先后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黄河源头涓涓细流,水草丰茂,景色宜人。 我国人民比较明确地认识黄河及源头还是在唐代以后。因为唐代起,中原人民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特别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而黄河源头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据记载,唐代贞观年间,大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吐番王松赞干布在河源亲迎。公元821年,唐使刘元鼎出使吐蕃,还曾专门考察过黄河源。至此,人们对黄河源头已有相当的认识。到了元代和清代,中央皇朝曾多次派专使探查黄河源。公元1280年,元朝专使都实奉命查勘河源,发现河源在“朵甘思西部”、“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认定星宿海为黄河源头。清代,黄河中下游洪水多次泛滥,灾害频繁,清朝曾先后派专使拉锡和阿弥达到黄河源头,穷河源,告祭河神。拉锡从星宿海往上走了两天,发现星宿海之上有三山,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三河东流入扎陵湖。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又进了一步。清乾隆四十七年,阿弥达奉命前往河源,告祭河神。阿弥达西逾星宿海300里,对三条河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位于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查明黄河的真正源头。 地形地貌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个阶梯。 第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高程3000~5000m,有一系列的西北—东南向山脉,山顶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青海高原南沿的巴颜喀拉山绵延起伏,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海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黄河河源区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地势平坦,多为草原、湖泊及沼泽。 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高程1000~2000m。本区内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及太行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900km,宽30~50km,海拔高程1200~900m。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发达,是宁夏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河套平原北部的阴山山脉和西部的贺兰、狼山犹如一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河套以南,北、东、西三面为黄河环绕,南界长城,面积约为13万km2,海拔高程1000~1400m,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高原内风沙地貌发育,北缘为库布齐沙漠,南部为毛乌素沙漠,河流稀少,盐碱湖众多。高原边缘地带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海拔高程1000~2000m,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地貌类形有黄土塬、梁、峁、沟等。地表起伏变化剧烈,相对高差大,黄土层深厚,组织疏松,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黄土高原中的汾渭盆地,系地堑式构造盆地,经黄土堆积与河流冲积而成。汾渭盆地地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历史悠久,是晋陕两省的富庶地区。 横亘黄土高原南部的秦岭山脉,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也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对于夏季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冬季来自偏北方向的寒冷气流,均有巨大的障碍作用。耸立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太行山,是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本区流域周界的伏牛山、外方山及太行山等高大山脉,是来自东南海洋暖湿气流深入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屏障,对黄河流域及我国西部的气候都有影响。由于这一地区的地表对水汽抬升有利,暴雨强度大,产流汇流条件好,是黄河中游洪水主要来源之一。 第三级阶梯自太行山以东至滨海,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组成。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达25万km2,海拔高程多在100m以下。本区以黄河河道为分水岭,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区内地面坡度平缓,排水不畅,洪、涝、旱、碱灾害严重。鲁中丘陵由泰山、鲁山和沂蒙山组成。一般海拔高程在200~500m之间,少数山地在1000m以上。 气候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海洋,西居内陆高原,东西高差显著,流域内气候变化极为明显。从季风角度看,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属西藏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从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角度看,流域东南部基本属湿润气候,中部属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属干旱气候。本流域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燥严寒,降水稀少。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暧湿的海洋气团进入流域境内,蒙古高压渐往北移,冷暧气团相遇,多集中降水。 黄河流域的降水主要以降雨形式出现,降雪所占的比重不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3701亿m3,只占全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的6,折合降水深为465mm(包括内流区)。年降水量地区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地区为秦岭北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左右,局部地区可达900mm以上。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为宁蒙河套地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内蒙古杭锦后旗至临河一带,年降水量不足150mm。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mm。降水年内分配得不均匀,以夏季(6~8月)降水最多,占全年的54.1,最大月份为7月,占全年的22.1;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占全年3.1,最小月份为12月,占全年的0.6。年降水量的变差系数(Cμ值),全流域在0.15~0.40之间。 黄河流域气温,东南部高于西北部,高山低于平原。多年平均温,上游为1~8℃,中游为8~14℃,下游为12~14℃,月平均气温,以7月为最高,大部分地区在20~29℃之间,洛阳市极端最高气温达44.3℃。1月份为最低,绝大部分地区都在0℃以下,青海玛多极端最低气温达―48.1℃。气温日较差大部分地区为10~15℃。 水资源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为580亿m3, 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mm,只相当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在全国七大江河在仅略高于辽河。流域人均水量593m3,约为全国人均水量23。耕地亩均水量324m3,相当于全国亩均水量18。 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兰州以上地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9.6,年径流量达323亿立方米,占全河的55.6,是黄河来水最为丰富的地区。兰州至河口镇区间流域面积虽然增加16.3万平方公里,占全河的12.5,但由于这一地区气候干燥,河道蒸发渗漏损失较大,河川径流量不但没有增大,反而减少了10亿立方米。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的14.8,来水72.5亿立方米,占全河的12.5。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的25.4,来水113.3亿立方米,占全河的19.5。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面积仅占全河面积的5.5,但来水60.8 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水量的10.5,是又一产流较多的地区。花园路至河口区间面积占全河面积的3,来水量为21亿立方米,占全河水量的3.6。黄河干流各站汛期(7~10月)天然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非汛期约占40。汛期洪水暴涨暴落,冬季流量很小,上游兰州站,1946年汛期实测最大洪峰流量达5900m3/s,非汛期最小流量仅335m3/s,相差近17倍。中游陕县站1933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000m3/s,最小流量240m3/s,相差近91倍。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及黄河流域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修建,80年代黄河河川径流年耗用量已达280~290亿立方米,其中城市工业及农村人畜耗水约为11亿立方米,其余都为农业灌溉耗水。黄河径流的作用率约为50,与国内外大江大河比较,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同时由于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的调节作用,黄河径流的年内、年际分配也有较大变化。 水电资源 黄河流域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为3344万kW,年发电量1239亿kW .h,在全国江河中仅次于长江,名列第二。黄河流域的水电资源91分布在干流上,干流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共3 128万千瓦,年发电量1137亿千瓦时,上游的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和中游的北干流河段,梯级水电开发条件好,淹没损失小,技术经济指标优越,综合利用效益显著,分别是我国近期开发建设的12个水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经济 黄河流域及下防洪保护区共有人口1.72亿(流域内978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5.1,耕地面积约2.8亿亩(流域内1.8亿亩),占全国的19.4。黄河流域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含内流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3,其中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分别占流域面积的40和35,平原区仅占17。流域内耕垦率为15.1,耕地共1.8亿亩,人均1.83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的1.5倍,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很大。流域内有林地1.53亿亩,森林覆盖率为12.9.牧草地4.19亿亩,占流域面积的35.2。全流域还有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主要分布在黑山峡至河口镇区间的沿黄台地和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开发条件较好的后备耕地资源。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十分丰富,1990年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具有全国性优势(储量占全国储量的32以上)的有稀土、铌、石膏、玻璃硅质原料、煤、铝土矿、钼、耐火粘土等8种。具有地区性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0~16)的有天然碱、硫铁矿、水泥用灰岩、钨、铜、岩金等6种。黄河流域成矿条件多样,矿产资源既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为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流域内有11个矿产集中区,可以形成各具特色和不同规模的生产基地,进行集约化开采利用。 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土地资源比较丰富,是我国农业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上游宁蒙河套平原、中游关中平原、下游防洪保护区的黄淮海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灌溉方便,人口稠密,生产条件好,是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基地,小麦、棉花、油料、烟叶等主要农产品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1990年全流域及下游防洪保护区农业产值共计1035亿元,占全国农业产值的13.7。其中,下游防洪区为585亿元,占全国的7.6;粮食总产量6335万t,占全国的14.6,其中下游防洪保护区为3324万t,占全国的7.6;棉花总产量为176万t,占全国的39,其中下游防洪保护区为154万t,占全国的34;油料总产为239万t,占全国的14.8,其中下游防洪保护区为100万t,占全国的5.4。 新中国建立以来,黄河流域及下游平原地区的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立和发展了多种部门的现代化工业,特别是能源、冶金、机械制造和纺织工业发展较快,并出现了西宁、兰州、银川、包头、呼和浩特、太原、西安、洛阳、郑州和济南等一大批新兴工业城市。近年来,各地调整产业结构,长期未受重视的轻工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加快。1990年黄河流域及下游防洪保护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695亿元,占全国当年工业总产值的11.3,其中下游防洪保护区为1100亿元,占全国的4.6。黄河流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黄河上游地区的水电,中游地区的煤炭和天然气,下游地区的中原油田和河口三角洲的胜利油田,沿黄地带的铝土、铅、锌、铜、铀、稀土等在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沿黄地带是我国近期开发生产力布局中三条主轴线(沿海地带、沿长江地带、沿黄河地带)之一,近期将重点开发建设以兰州为中心的水电及有色金属冶炼基地,以山西为中心能源重化工基地,以山东半岛及黄河口地区为主的石油和海洋开发基地。随着新的欧亚大陆桥的打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也将为流域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沿黄经济带的发展,对黄河防洪和治理开发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洪水 黄河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两大类型。 黄河下游洪水主要来自中游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简称"上大型"洪水)和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简称"下大型"洪水),上游来水仅构成黄河下游洪水的基流。1843年和1933年洪水为"上大型"典型洪水,其特点是洪峰高、洪量大、含沙量也大,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严重。1761年和1958年洪水为"下大型"典型洪水,其特点是洪水涨势猛、洪峰高、含沙量小、预见期短,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最大。历史调查最大洪水发生在1843年,洪峰流量为陕县水文站36000立方米每秒;实测最大洪水发生在1958年,花园口水文站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 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淹没范围北抵天津、南达江淮,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涉及豫、冀、鲁、皖、苏5省的110个市、县,总土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耕地 720万公顷,人口 8510万。黄河一旦决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将被打乱。京广、陇海、京九、津浦、新菏等重要铁路干线和107、310等国道及开封、新乡等重要城市可能被冲毁,中原油田、胜利油田、兖济煤田、淮北煤田等重要能源基地将严重受损,多年建设起来的灌溉排水系统及治淮、治海工程体系将毁于一旦。据初步估算,黄河如果从北岸原阳以上或南岸开封上下堤段决口泛滥,直接经济损失都将达千亿元。此外,人员伤亡、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环境恶化、影响社会稳定等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黄河凌汛灾害是其他江河所没有的,黄河流域的旱灾也很严重。 凌汛 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和黄河下游河段凌汛威胁严重。这两个河段流向都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纬度差分别为4°37′和3°左右,结冰封河是溯源而上,解冻开河则是自上而下,当上游解冻开河时,下游往往还处于封冻状态。上游开河时形成的冰凌洪水,在急弯、卡口等狭窄河段,极易形成冰塞或冰坝,堵塞河道,导致上游水位急剧升高,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决口。 泥沙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平均每年输沙量多达16亿吨;平均含沙量为35公斤每立方米,均居世界大江大河的首位。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集中在河口镇至龙门和龙门至潼关两个区间,来沙量占全河总沙量的90%,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沙也主要来自这两个区间。年平均来沙量超过1亿吨的支流有3条,即:无定河、渭河和窟野河。流域内以陕西省来沙量最多,约占全河来沙量的42%,甘肃省次之,山西省居第三位。 黄河80%以上的泥沙来自汛期,汛期泥沙又集中来自几场暴雨洪水,常常形成高含沙量洪水,三门峡水文站最大含沙量曾高达920公斤每立方米。黄河泥沙不仅地区分布集中,年内分配不均,而且年际变化很大,多沙的1933年,进入下游的来沙量高达39.1亿吨;少沙的1928年,来沙量仅4.9亿吨,一些多沙支流沙量的年际变化更大。 黄河下游河床宽阔,比降平缓,属于强烈的堆积性河流,泥沙冲淤文化剧烈,当来沙多时,年最大淤积量可达20余亿吨,来沙少时还会发生冲刷。据统计分析,进入下游的16亿吨泥沙,平均有1/4淤积在利津以上河道内,1/2淤积在河口三角洲及滨海地区,其余1/4被输往深海。淤积在下游河道的泥沙主要是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泥沙,约占下游河道总淤积量的一半。 开发治理 目前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处,提水工程2.9万处;在黄河下游还兴建了向两岸供水的引黄涵闸、虹吸123处(座)。全河干流设计引水能力超过6000立方米每秒。在上中游,七座水沙调控体系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已修建了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4座。在黄河下游,除三门峡水利枢纽,还修建了伊河陆浑水库和洛河故县水库,以及"引黄济青"、"引黄入卫"等跨流域调水工程。黄河干流年平均发电量336亿kW.h。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1亿亩,在约占全流域耕地面积46%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解决了农村2727万人的饮水困难;为流域内外50多座大中城市以及能源基地和工矿企业提供了水源保证,还建成了引黄济青、引黄济卫等远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多次向天津市供水。灌溉、供水直接效益达6000亿元。 黄河在青海境内主要河段和湖泊 卡日曲 本是藏语,意为红铜色的河。它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海拔为4830米。它的源头是5条从山坡切沟流出的小泉,最初的河道只不过是一条宽约1米、深不及1米的潺潺溪流。这条溪流从平坦而又狭长的卡日曲河谷,由西南向东北而流,沿途接纳大大小小的众多支流,逐步汇成一条宽约10米多、深1米多的小河。卡日曲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两岸有无数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海子”,河水穿过100多公里的峡谷,在巴颜禾欠山与约古宗列会合,注入玛曲河。 约古宗列 本是藏语,意为“炒青稞的锅”。这是当地藏族群众根据这里的地形而起的一个形象的名字。约古宗列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圆形盆地,周围山岭环绕。盆地内有100多个小水泊,远看象是无数晶莹闪亮的珍珠嵌在盆地。水泊四周,是绿草如茵的天然牧场。在盆地的西南面,距雅拉达泽山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面积为3—4平方米的小泉,清澈的泉水不停地喷涌翻滚,汩汩有声。喷涌而出的泉水汇合了盆地内浸渗出来的无数涓涓细流,逐渐形成了一条宽约10米,深约半米的潺潺溪流。约古宗列在星宿海之上与卡日曲会合后,形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玛曲,当地藏族群众叫孔雀河。这一段河道,河宽水浅,流速缓慢,因而形成大片沼泽草滩和众多的水泊。登高远眺,只见数不清的水泊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犹如孔雀开屏一般。玛曲向东流过16公里长的河谷进入著名的星宿海。 星宿海 是一个略小于约古宗列的狭长盆地,东西长30多公里,南北宽为10多公里。在这不大的盆地里,星罗棋布似的密集着无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水泊和海子,其中大的有几百平方米,小的只有几平方米。乍看上去宛如一面面熠熠发光的宝镜,镶嵌在翡翠的玉盘上。玛曲河流到这里后,便汇入了这些散乱的水泊和海子,分不清哪是河道,哪是水泊,天气晴朗时,那大大小小的水泊和海子,一个连个一个,恰似天上的繁星落在了盆地。《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描写:星宿海“形如葫芦,腹东口西,南北汇水汪洋,西北乱泉星列,合为一体,状如石榴迸子。每月既望之夕,天开云净,月上东山,光浮水面,就岸观之,大海汪洋涌出一轮冰镜,亿万千百明泉掩映,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少焉,风起波回,银丽散涣,眩目惊心,真塞外奇观也。” 黄河流过星宿海,继续向东流去20多公里,沿途接纳大小支流,形成一条6—7米宽,两米多深的河流,然后进入一条宽阔而广袤的平川,并在这里形成了两座巨大的湖泊,这就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 鄂陵湖和扎陵湖 鄂陵湖和扎陵湖位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境内,距玛多县城约40多公里,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被称为“黄河源头姊妹湖”。两湖中间,有巴颜朗马山相隔。扎陵湖和鄂陵湖海拔3300多米,比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高出一千多米,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这里地势高寒、潮湿,地域辽阔,牧草丰美,自然景观奇妙,是难得的旅游观光胜地。 黄河经星宿海和玛曲河(又名孔雀河),首先分成三股注入扎陵湖。扎陵湖东西长,南北窄,湖面面积5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6米,最浅处仅1米多,蓄水量为46亿立方米。扎陵湖水色碧澄发亮,湖心偏南是黄河的主流线,看上去,仿佛是一条宽宽的乳黄色的带子,将湖面分成两半,其中一半清澈碧绿, 另一半微微发白,所以叫“白色的长湖”。扎陵湖的西南角,距黄河入湖处不远,有3个面积1至2平方公里的小岛,岛上栖息着大量水鸟,所以又称“鸟岛”。这里的鸟大都是候鸟,有天鹅、大雁、鱼鸥、赤麻鸭等鸟类。 黄河在扎陵湖经过一番回旋之后,在巴颜郎玛山南面,进入一条长约20公里、宽300多米的很长的沟谷,河水在这里分成九股道,散乱地穿过峡谷,在西南隅流入鄂陵湖。鄂陵湖位于扎陵湖之东。鄂陵湖与扎陵湖的形状恰好相反,鄂陵湖东西窄、南北长,湖面面积为628平方公里,比扎陵湖大1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最深可达30多米, 蓄水量为107亿立方米,相当于扎陵湖的一倍多。鄂陵湖水色极为清澈,呈深绿色,天晴日丽时,天上的云彩,周围的山岭,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见,因此叫“蓝色的长湖”。 鄂陵湖烟波浩森,波澜壮阔。上午,湖面风平浪静,纤萝不动;下午常常天气剧变,大风骤起,平静的湖面波涛汹涌,浪花拍岸。有时,还会出现天昏地暗的景象,一会儿象连片的黑色藏帐,旌旗猎猎,人声鼎沸,据说,这是当年吐蕃松赞干布在此迎候文成公主时的盛大场面;一会儿又变成点点白色的风帐,由远而近,景象极为壮观。鄂陵湖有一个专供鸟儿们会餐的天然场所,人称“小西湖”,又称“鱼餐厅”。原来,每年春天,黄河源头冰消雪融,河水上涨,鄂陵湖的水漫过一道堤岸流入小西湖,湖中的鱼儿也跟着游进来。待到冰雪化尽,水源枯竭时,湖水断流,并开始大量蒸发,潮水迅速下降,鱼儿开始死亡,而且被风浪推到岸边的沙滩上。鸟儿们吃鱼不需要化费力气去捕,只要到小西湖随便入座,就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鸟儿最多的时候,飞翔在上空的鸟群遮天蔽日,“嘎嘎”的鸣叫声,几里以外都能听到。 湟水 湟水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个支流,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我省海晏县境内包呼图山。流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全长349公里,流域面积1610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1.6亿立方米。在兰州西古河嘴入 |
转自:http://www.51qinghai.cn/tour-scenic-pictures/1177331213.html2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