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沉浸在有关黄河的沉思中。反复看地图,认识黄河,体味黄河。黄河从青藏高原款款而下,经过四川北部很小一块地域,好像在当年红军过草地、翻雪山的地方。然后穿过甘肃的北部,进入宁夏的南部,再横穿内蒙大部,基本走向是偏北向东;由内蒙进入陕西和山西,由北向南滚滚而来,成为陕晋的边界。在秦岭的东端和太行山的南端交界的地方,也是陕西、山西和河南的三省交界处流向东方。黄河由西向东,横越河南的北部,进入山东以后,几乎是笔直的一条线,偏向东北,一直到海。 中华民族对黄河,是爱恋?是依赖?是敬仰?还是畏惧?无奈?哀怨?真是一言难尽。我从小到大,很少接近黄河,也不了解黄河。但从各种书籍里,常常会与黄河不期而遇。黄河既养育了中华民族,也给中华民族造成了许多创伤。1938年,花园口人为决堤,本想以水代兵,抵御日本侵略者。没想到,黄河水窜向东南,进入河南、安徽、江苏3省44县,致使1250多万人受灾,89万多人死于非命。河南就有21个县市被淹,淹没良田900多万亩,47万人死亡。 解放后,国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治理黄河。修堤坝,筑水库,建电站,架桥梁。尤其国家前几年,在黄河中游的末端,也就是我此行的终点处——济源境内,建起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基本解除了黄河下游的灾害威胁。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水的含沙量奇高,特别是汛期洪水的含沙量更高,从而形成了黄河特有的奇观。 1、浆河: 1971年8月17日早晨,横山县突降暴雨,芦河(黄河的一个支流)河水猛涨,下午2时涨至顶峰。河水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1190公斤。下午5时,“水位落去三分之二时,忽然水色变暗,洪水稠得象浆糊,流速越来越慢,水位不断抬高,泥沙托着稀稀拉拉的干土块,时而咕噜咕噜冒着气泡,向前走几米,又停顿下来,涌上一阵,又向前走几米。两个小时后,水流才恢复正常。经测算,这一天的输沙量达742万吨,相当于117800节火车皮的运输量。” 2、揭河底:在干流龙门-潼关河段,曾多次观测到汛期高含沙洪水使河床产生强烈冲刷的奇特现象。淤积在河底的泥沙,成块成块地被翻滚的水流所掀起,象一堵墙一样,露出水面,但很快又塌落在水中,几小时内河床可以冲深1-9米,群众称它为“揭河底”。 3、悬河:由于大量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河道逐年抬高,目前滩区地面一般高出堤外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省封丘县的曹岗附近,滩面高出堤外地面达10米,河床被高高地架在华北平原之上,滚滚黄河水全靠两岸大堤约束,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悬河”。 一路陪我的同学,多次和我说过:“黄河无底岸无边。”意思是说黄河的深层,几乎是泥浆状,是无法探到底的。“跳进黄河洗不清。”是说黄河水中含的沙泥极细,沾在身上洗不去。人们引伸有人蒙冤无法澄清。 这次我目睹了黄河的风采,了解了有关黄河的知识,更觉得黄河的伟大和壮美!我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取得治理黄河的巨大胜利而自豪,更为未来的黄河将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作出更大的贡献而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