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袁瑞良新著十问黄河. |
[游记]袁瑞良新著十问黄河. |
2008-07-01 sina.com.cn |
袁瑞良: 中国古典文化圈博友:) 曾任:叶飞将军秘书、福建省莆田市副市长。 著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制度》、《叶飞的青年时代》、《晚年叶飞》、《南通游记》、《阅江楼赋》、《十赋黄山》、《十问黄河》等。 人生格言:以仁者之心待人,以诚者之心待事。 个人自述:吾塞外农夫,荷锄入关。自冀闽而入吴越,孤舟独荡,躬耕经年。不追国色,仅效青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委身塘角,寄形池边。无尘世媚俗之苦,少宦海沉浮之烦。溢清香于当世,酿籽实于后人。随路人之乐而乐之。 黄魂附体的沉雄歌吟 ——袁瑞良新著《十问黄河》评论 王 志 清 袁瑞良不断地以赋制造轰动性效益,在推出了《十赋黄山》之后,又推出了《十问黄河》,让辞赋这种非主流文体接二连三地抢滩文坛,引起文坛内外此起彼伏的振动,也溅起笔者的内心欢呼。 笔者嗟叹曰:若非黄河之魂附体,焉有如斯磅礴之大气! 笔者曾经与袁瑞良讨论他的两个“十赋”说:《十赋黄山》比《十问黄河》飘逸,《十问黄河》比《黄山十赋》沉雄。 《十问黄河》用与黄河问答的形式,通过源、流、史、功、过、怨、人、文、魂、愿的十问,名义上是在探赜黄河的精魂,实际上是在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回溯,更是在对于当下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作者建瓴于高屋,恣肆以壮浪;融会以古今,思雄且力大。笔者蔽之以一言云:“气”。其特色、其魅力、其成功,全在在一“气”字上。 赋写黄河者,不可胜数。然纵观古今,以十赋之规模写黄河者,而将黄河写得如此之气韵磅礴,境界宏阔者,实在不多见。黄河十问,十篇联而系之为一气,论以巨制而不为过也;十问黄河,其十问的每一问,均张扬铺排而纵横激越,冠以鸿篇而恰其分焉。我们随意撷取一节读来便可识端倪: 呜呼,吾途!百条之水,千溪之流。如人之络,若地之纹。支流交汇,南北应合。盘山越壑,递水传波。白河潺潺,黑河漂漂;漓河漫漫,洮河淙淙;湟河澹澹,厉河悠悠;清河荡荡,黑河漾漾;窟野河凄凄,无定河潇潇;汾河沧沧,渭河茫茫;洛河漭漭,沁河泱泱;汶河滚滚,浊浪滔滔。或出松藩草原,由唐克之谷以注其水;或离川甘之界,于尼玛之镇以扬其波;或别土门之关,至康家之湾以贡其流;或辞西倾之山,入刘家之峡以献其河;或下包呼图之山,进八盘之峡以放其水;或绕华家之岭,由靖远之西以纵其波;或出开城之关,于泉眼山前以荡其舟;或过蛮汗之山,由托克托之角以张其帆;或出巴定之沟,进罗家之湾以驶其舢;或离定边之壑,临清涧之畔以泊其船;或出鸣寺之泉,至万荣之边以宽其袋;或出九峡之川,至潼关之侧以倾其囊;或辞蓝田之土,由巩县之境以逐其浪;或别平遥之城,至武陟之地以竞其流;或辞旋固之山,于东平之湖以滚其涛。斯支流者,或清或浊,或苦或甜,或深或浅,或窄或宽。或源于高寒之山,或发于碧草之原。或出于清幽之谷,或生自浑浊之泉。短者不下四百余里,长者亦超千里之遥。且支上有支,河上衔河。河溪互济,溪泉相接。忽宽忽窄,忽直忽折。若纹若理,弯弯而曲曲;如脉如络,拐拐而折折。……(《十问黄河·二问黄河流》) 我们以为,《十问黄河》其倾力和着力,主要还不在对黄河形势的具体描绘上,而在“问”上,在对于黄河的沉雄而焦躁的拷问之上。中国知识分子似乎都有这样的追问传统,自屈原《天问》开始。明眼者一目了然,袁瑞良之黄河十问,在形式上深受到屈原骚体诗的影响,而在内容上,也是中国自屈原以降的人文精神的传承,是华夏历古优秀的士人品格的陶铸。中国古来诗人洞透生活真原面貌的敏感和清醒,使他们的政治社会焦虑要比一般人来得强烈,而在他们为争取人格独立与人性自足的特定环境中,往往生成一种人生的焦虑,这种焦躁因为具体人的生存状态而发生诗性转化,转化为“问天问地”的激烈壮怀。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94f741010006qm.html50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