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蓝旗的决策者们,已提出:立足于自己优越的资源优势,把文化旅游业当作全旗经济建设的龙头企业,使整个正蓝旗成为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蒙古文化旅游胜地。 以元上都为中心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历史遗产、代代相传的独特民俗、以著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为代表的地方文化艺术、山水沙川交错动物植物气候合理的自然风光,这是正蓝旗四大独特景点,是正蓝旗发展旅游业的最大优势。 元上都遗址位于我旗境内的著名的金莲川东部、小呼日呼山南段、闪电河北岸。1251年,蒙古大帝国皇帝蒙哥命令其弟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帐金莲川。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选择合适的地点兴建新城。刘秉忠则相中了金莲川。新城被命名为开平府。它的建造用了三年时间。1260年4月28日,忽必烈在这里称帝,开平为临时国都。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下令将开平府正式升为都城,定名上都。翌年,又将今北京改名为中都,两都制度正式确定了下来。两都之中,中都为正都,上都为陪都。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往返于两都之间的交通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现在的北京—丰宁—多伦—正蓝旗公路。 虽说上都为陪都,但在整个元代,上都的地位几乎与中都平等,蒙古皇帝多数是在上都办理国事的,尤其是在春夏秋三季。每年春季,元朝皇帝便率领其重臣和正妻后妃赴金莲川上都城避暑,在这里办理国家大事。所以,上都城便成为了元朝的合法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文化中心,成了当时草原上的最大的城市。上都的交通四通八达。南通今北京以及汉地的多数省份,北联和林以及蒙古各地,东达辽阳和契丹、女真,西至甘肃、青海、西藏以及欧亚各国,是一座在战略意义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都市。 上都的城建建设集草原游牧蒙古文化和汉地农业文化之精华,兼具中亚与欧洲建筑特色。宫廷与街道布置、建筑风格、雕刻特点以及用料使材,都以独具特色遐迩闻名。 使上都城的名声远扬于世界的最初、最广泛的人就是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他亲自抵达元朝并在元朝逗留长达15年之久,亲眼目睹上都城的辉煌。他在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感叹道:“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乐人心目。” 1271年,在上都城建立元朝天文台,并任命阿拉伯著名天文学家札马鲁丁为台长。札马鲁丁是当时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到中国时带来许多学术书籍、仪器设备和多名天文学者。他在中国完成了一部《万年历》和设计制造了《地球仪》等七件天文仪器,献给了忽必烈大帝。他又是我国第一个制作地球仪的人。1285年,元朝政府命令秘书监编修全国地理志,由札马鲁丁负责。他从各地调来一批地理学家和工作人员,经过18年的努力,完成了1300卷的钦定《大一统专》。同年他又领导绘制了全国彩色大地图。札马鲁丁对我国元代的科学研究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 当时的元上都以及周边的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事业空前发达,尤其是手工业、商业、戏剧、艺术、交通业十分繁荣。在历史的发展时期,成为世界大国中心环节的元上都,对英国诗人阔仁逖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他咏诗描画的对象。他所歌颂元上都的诗歌,至今还在记载于英国学生的教科书里。 今天的元上都虽然历经沧桑、风风雨雨,已经成为废墟,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明晰地读到大统一的元朝时期的文化概貌、生态环境保卫、城郭设施以及整个元朝辉煌的历史。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多方论证,元上都遗址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区。目前,在元上都遗址上,已建成《元上都遗址文化遗产工作站》、《正蓝旗文史遗产展览馆》和《忽必烈夏宫》。他使得有志于元朝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第一手史料和依据,同时为广大观光旅游者提供着丰富的举世无双的旅游资源。 如果我们考究人类文明在正蓝旗这片沃土上所留下的痕迹,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正蓝旗境内有许多人像石碑。这些石碑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日晒?不知目睹了几代人的风云变幻?从我们所已发现的这些石碑分析,有的是以大理石制成的贵族形象,穿着富贵,佩戴讲究;有的以鸡血石作成的膘汉形象;有的以青石雕刻的贫民模样。现在无从考证他们到底是哪个年代的人像。 1978年,从正蓝旗境内出土一处金碗,直径16cm,重量490克,碗边画有花叶图案。1988年出土一铁制圆形器具,直径21cm,重量700克。这两项出土文物皆已被确定为元朝一级文物。 正蓝旗境内有金朝旧桓州城和新桓州城遗址。还有尚未确定年代的边墙、城池遗址多处。他们反映着不同年代、不同部落民族的生活遗痕。这些丰富多采的文史遗物,影响了正蓝旗几代人的心路历程,使正蓝旗人的文化心理、生活习俗和自然风光更具神秘色彩。所以,对于正蓝旗这片神奇的土地,人们是“闻者慕名而来、来者流连忘返”的。正因如此,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正蓝旗考察后,挥毫题词:“美丽富饶的正蓝旗”。 正蓝旗籍艺术家们齐·斯秦巴托作词、钢特木尔配曲并演唱的男生独唱《元都颂》中高歌唱响—— 歌词大意: 话说古老的上都城 就会想起统一的元朝。 历史名城上都城在哪里? 在万水之外的正蓝旗。 正蓝旗是我的故乡, 上都城是我游览的地方。 思念那在遗迹上玩耍的上都城, 完成学业再来探望您。 在这名胜古迹上世世代代生息的正蓝旗的人们,弘扬先人们留下的民族文化,创造性地再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正蓝旗新文化。 正蓝旗人在几个世纪的游牧生活中,在经营牧业经济、畜产品加工等各个方面,创造了其独特的风俗。早在元朝时期,本土的牧民就有为皇宫制作精制奶食品的历史。正蓝旗的两个组成——明安旗和蓝旗牧场,曾为清朝皇室提供奶食长达200余年。他们加工奶食的工艺技术广泛流传于察哈尔各地。察哈尔奶食品品种多,清洁卫生,味道佳美,营养丰富,手工精细,用途广泛。奶豆腐、奶渣、酸酪、奶酒、马奶酒、黄油、奶皮子、白油、涂德等用奶子作原料加工的饮食有100余种。正蓝旗奶食文化有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独特风格,远近闻名,普及城乡。 正蓝旗人十分崇尚白色食品。为客人要献上奶食品,请他品尝奶食精品。在拜年、寿宴、婚礼上,敬献奶食精品是首先要进行的重要礼节。在祭敖包、拜祖先、庆祝新房、为孩子过节等诸多仪式上,都以奶食品为贡品。迎接和欢送亲人时,还举行以牛奶祭天的仪式。它象征着纯洁和吉祥。 蒙古人俗称奶食品为“白色食品”,肉食品为“红色食品”。制作“红色食品”的工艺技术,符合游牧生活的条件和特点,工序独到,加工精致。正蓝旗人既继承了众蒙古人加工红色食品的工序技术,也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手法。 “昭玛”是蒙古民族从古代便传下来的红色食品。元朝时期,它是在皇宫宴席或大型宴会上使用的特种食品。它的手工程序是先将整羊用沸水烫制或用烙铁烤制,再清理肠肚之后,少加野葱等调料,在软火上整块蒸熟。“昭玛”有立式和卧式两种。在国宴和宴请贵重的客人时,使用立式;宴请一般客人时,使用卧式。 以“全羊席”宴请客人是蒙古民族最尊贵的宴席。它有严格的礼节和完整的程序。它由羊背、胛骨、胯骨、肋条、脊椎和羊头组成。主人将这些红食用一定的排列堆放于木盘,特派专人敬献客人。正蓝旗人使用全羊和设宴礼节也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今日的正蓝旗蒙古族人民大众继承了全蒙古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结合新时代的先进技术,主动开发创新,使白色食品和红色食品的品种日臻繁多,加工工艺更加细致,已形成一项民族特点与地区特点相结合的饮食工艺系统。 那达慕是蒙古民族庆祝劳动成果祝福幸福生活的最愉快的聚会。每年七八月份,正是草原最美的季节。山川碧绿,蓝天白云,泉水潺潺,五畜肥壮。随着和熙的东风,飘来阵阵奶香。在这丰收的季节,就是召开蒙古民族传统节日——那达慕的最佳日选。这时,牧民们穿上节日的盛装,骑上马儿或赶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聚集于那达慕。摔跤、赛马、射箭是那达慕不可缺少的三项体育运动。蒙古人称这三项为“男儿三娱”。 继承了以“男儿三娱”大显蒙古族男子汉体魂魅力的正蓝旗的人们,曾培育了大批的知名摔跤手,驯养了数以千计的快马、走马和颠马。 早在1903年夏天,在黑风河西畔,章吉亚活佛召开那达慕,内外蒙古有1024名摔跤手参加了比赛。本旗著名摔跤手沙金格日勒再次夺冠。这很可能是在正蓝旗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型摔跤比赛。在这之后,有记载的有小扎兰那达慕、察哈尔盟盟长照德布扎布那达慕、马拉尔图那达慕、都阳那达慕、察哈尔盟第一二届那达慕大会等大型那达慕都相继在正蓝旗土地上隆重召开。在这几届那达慕会上,巴拉吉尔、萨木坦、拉巴丹巴拉、丹金、丹比巴拉丹、云敦、拉布杰、占卜拉扎拉沁、扎丹巴等相继获得摔跤冠军。在1997年召开的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全区那达慕上,正蓝旗青年摔跤手哈达夺冠,并获得中国蒙古式摔跤首届最高荣誉,同是正蓝旗青年摔跤手斯琴布和获得亚军,。 赛马是蒙古民族有悠久历史和独具风格的一项体育竞技。据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在现在的正蓝旗土地上建立上都并为供给皇宫之需还使人牧养着10000匹白色母马。正蓝旗人在召开那达慕或祭敖包时,就有举行长途快马比赛、颠马比赛和走马比赛的习俗。这里有远近闻名的吊马能手和多次在那达慕上夺冠的好马。60年代,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区马赛中,正蓝旗牧民敖日布驯吊的黄马连年获得冠军或前几名,被人称之为“内蒙古黄马”。在1982年全盟那达慕大会上,正蓝旗两匹骏马获得颠马比赛冠军和亚军。 正蓝旗人每年以苏木、嘎查或家庭为单位,多次召开那达慕。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那达慕的娱乐项目除传统的“男儿三娱”之外,还有球类、棋类、拉力、歌咏等各种比赛,从而现在的那达慕也成为一次大型的商品交易会。正蓝旗曾召开全旗大型那达慕大会12次,举行元上都文化旅游节3次。目前的那达慕已成为招商引资、文化交流、旅游观光等多项内容的新的活动形式。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自从远古时期就传下来的一种风俗习惯。祭敖包就是在山顶或高丘上堆积石头以此来祭山神的活动。在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居住的牧民们是以柳笆当作敖包的。在金莲川、大小呼日忽山南北的牧民们则是用石头作敖包的。祭敖包的时间和规模各有所异。但多数的祭敖包活动一般在阴历5月13日举行。也有特请喇嘛确定祭奠日期的。祭敖包之前,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赴敖包山参加祭奠的人们要穿上各式节日服装,首先献上祭品和哈达,为敖包添加石头,向敖包跪拜磕头,然后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心里祈神降福。举行祭敖包仪式之后,便摔跤和赛马,并为得冠者发放奖励。崇尚家乡的山山水水是蒙古民族祖辈相传的美德。祭敖包也有一些禁忌。主要的禁忌有:忌破坏敖包上的树木和水土;忌从阳面直上敖包;忌骑马从敖包阳面奔驰而过;忌向着敖包扔垃圾或吐唾沫。 蒙古族婚礼习俗有其独特的特点。正蓝旗蒙古人继承了察哈尔蒙古的婚俗,婚礼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娱乐活动。迎亲和送亲是察哈尔婚礼中最庄重、热闹的场面。青年人尽情欢歌,老年人为新婚夫妇祝福,一派喜悦之情溢满庭院。宴请宾客的形式,主要以品尝奶食、吃手扒羊肉、喝奶酒为主。新婚后三至五天要进行新娘回门俗,经过回门回归夫家后,才算正式步入他们的家庭生活。 正蓝旗作为历代封建王朝中统治疆域最为广大的元朝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它那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就像生生不息的上都河水一样,时而波澜壮阔,时而细流潺缓,成为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棵鲜艳耀眼的奇葩。远至清代总督、将军、诗人松筠,近至中国现当代蒙古族文学奠基人、著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著名翻译家奇·关布扎布、著名史学家赛熙亚勒、歌唱家朝鲁、画家阿格旺、演奏家巴宝、小说家刚普日布、诗人高·拉希扎布、中年作家夏·占布拉扎布、齐·斯秦巴托,都是正蓝旗这座文化摇篮中的骄子。中国现代蒙古族著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于1937年去日本留学,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师范系。他1942年回国执教,1945年再赴蒙古人民共和国留学,毕业后回国工作。曾任《诗刊》编委、内蒙古文联副主席等职。纳·赛音朝克图以丰硕的艺术成果充实了蒙古族文学艺术的宝库,为蒙古民族的诗歌创作开辟了崭新的时代。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文坛上的多面手,他的中短篇小说、散文、好来宝、剧作以及文艺理论评论等作品也广有影响。主要作品有诗集《幸福和友谊》、《金桥》、《我们雄壮的歌声》、《正蓝旗组诗》,长诗《狂欢之歌》,中篇小说《春天的太阳升自北京》,散文集《蒙古国艺术团随行散记》等17部。1999年在庆祝建国50年之际,编辑出版了蒙古族作家第一部全集——《纳·赛音朝克图全集》。 赛熙亚勒是蒙古族当代著名史学家。多年来,他系统研究蒙古族和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发表《察哈尔历史概要》等十几篇有价值的论文,受到学术界好评。他的代表作《成吉思汗史记》是一部历史巨著,是世界蒙古史研究中第一部用蒙古文撰写的成吉思汗全传,在国际蒙古学领域享有独特的地位,引起国内外蒙古学界的很大反响。 高·拉希扎布是一位多产诗人和儿童文学作家。他从十几岁开始写作,先后发表千余首诗作,出版12本蒙汉文书籍。他在蒙古族儿童文学方面有较突出的贡献,儿童文学作品集《您知道吗?》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一等奖。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一代年轻的文化人茁壮成长。他们积极地继承了前人的文化遗产,发挥青年人的自身优势,创作欲望旺盛,已形成一批新的创作队伍。他们当中有多次获得“彩虹”奖的青年诗人仁·斯琴朝克图、在内蒙古诗坛上有一定地位的青年诗人巴·乌云达来、策·蒙古勒扎布、在国内外大型文艺汇演中屡次获得金奖的青年文艺工作者乌尔柴夫、斯琴巴特尔、哈斯等。 截止目前,正蓝旗籍文艺工作者出版的文艺作品有:文学作品集73本、其它书籍24本、歌曲录音带10余部。全旗有用蒙古文创作的作者200余名,其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9名,自治区文联各协会会员8名,盟文联各协会会员60余名。当前,正蓝旗的文艺队伍空前扩大,文学艺术事业繁荣昌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