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再游唐人街 |
[游记]再游唐人街 |
2007-07-24 ctrip.com |
这是我练习繁体中文的最后一篇习作了,也是这个札记的最后一篇.如果你不能正常浏览,请点右上角的"繁体版". 再游唐人街 韓國朋友 Stella 剛來了紐約兩個月,曾往唐人街一次,卻有個不愉快的經歷。Stella 的外貌像中國人,當她和朋友走進唐人街的餐廳時,夥計熱誠的招呼她們,並跟她說廣東話,見Stella 好像聽不明白,跟著再說國語,但她只會聽一點,卻不會說,所以便用英語回答,那個夥計馬上轉了態度,待點完菜後,便背著她們,帶點不屑的說:「ABC。」他以為Stella是土生土長的美籍華人﹝American-born Chinese﹞,沒有學好自己祖國語言,所以他顯得不大高興。許多美籍華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呼他們做「ABC」,覺得這個稱號多少帶點貶意和不尊重,所以他們聽到此用語時亦會不悅,而何況 Stella 根本不是,卻受到如此對待,難怪她感到有些委屈了。 我以英語跟 Stella 說:「請不要怪他,他只是對你有所誤會而已,就如妳到小韓國區一樣,若果妳不會說韓語,可能也會令那裡的人冷淡對待,不過這一次,就有點無辜了。」Stella 也點頭同意。其實,這夥計與其他在唐人街的華人一樣,他們最感驕傲的就是自己的語言,但許多新一代的年輕華人都不願意學習,因為他們大多於美國成長,接受美語教學,他們的生活已融合在美國的社會中,而且華語在他們的社交圈子中已用不著。也許,在往後的紐約新華人社會裡,要廷續華語便越益困難了。 為了讓 Stella 可以看多一點唐人街的真面貌,我相約她再到那兒遊覽。我們乘地下鐵路 N 線到堅尼街(Canal Street或稱運河街),出口附近可見氣派十足的匯豐銀行,對面則是古色古香的五層樓,沿運河街往前行,那些小販的吆喝聲,那種市場肉食的鮮味,景象似曾相識,跟香港的菜市場很相像。經過喧鬧的小販三角區,有賣蔬果的,有賣熟食的,如炒飯,炒麵,炸雞,只須兩三塊錢便夠一餐了,我們見有些人乾脆站在路旁吃,也不理會甚麼沙塵飛揚,以及不停擦身而過的路人。 街道兩旁有各式各樣的蔬果和肉食海鮮店,亦有出售唐裝、功夫鞋、漫畫書、陶瓷玩具等充滿懷舊色彩的雜貨店,彷如回到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去。早期中國移民只聚居在下東區內,有些在汗衫衣廠,洗衣店,及餐館工作,有些則經營糧油雜貨店,從中國進口貨物,賣給居住在唐人街的華人。現在的唐人街已漸漸擴大了範圍,主要地區約有九條大小街巷,當中很多商店是從事飲食業的,以中式餐館最多。這裡的麵包店部份是附設坐位,當你走進店內,店員便會熱烈地歡迎你,幫你落單選麵包,非常有效率。有時候,我會光顧運河街的大班餅店,買兩個麵包加一杯熱奶茶,只花兩美元多,便是我的午餐,既簡單又便宜,總好過吃漢堡包啦。我最喜歡坐在靠街景的位置,觀看穿梭狹道的人群,實樂事也。 我們轉入勿街﹝Mott Street﹞,見到一間小型佛堂-「東方佛教寺」,門口很狹窄,一不留神便會走過了,外面的玻璃櫥窗放了百多尊大小金佛像,在陽光映照下格外耀目。進入佛堂內,便見佛壇設置於大廳中間,左面放置了一些佛經供人參閱,佛堂職員示意我們燒香參拜,我知道 Stella 是天主教徒,所以我回說不用了,稍看了一些佛書,便帶Stella到別處去。 由比利街(Pell Street)轉入宰也街(Doyers Street),我們發現有數間上海及港式理髮店,從外望進,那些簡單的佈置格局跟香港舊式理髮店沒有兩樣,牆上掛上很大的中國月曆海報,而老師傅都穿著白色長袍,看來光顧者大多是這裡的老華僑。我告訴Stella這些理髮店除了替客人理髮外,更設有剃鬚服務,很久以前,北京的理髮店也是這樣的,但現在已不多見了,反而附設修甲服務,因為現在的髮廊多以女賓為主。Stella 說在南韓,女性特別注重儀容,所以修甲店無須附設在髮廊內,也有許多顧客,這些專門修甲店開了一間又一間,甚至比髮廊還要多,不論老少,每月總會光顧至少兩三次,由此可見,這是一門非常賺錢的行業,就是在紐約市,一些韓國人集中的地區也會有這些專為女士而設的修甲店。 來到包里街(Bowery Street),馬上看到唐人街的標誌──孔子像,是著名雕塑家劉新所塑造,背後是著名的孔子大廈,這座紅磚建築物是早期一些華人聚居的公寓,現已成為一些老華僑的社區。 往下城區走約五分鐘,可見豎立在路中心的林則徐像,據說為紀念禁毒年而建設的,並於去年完成。返回包里街再前行,我們欣賞到雄偉的曼哈頓橋(Manhattan Bridge),這藍色的橋共有上下兩層,汽車可經過此橋穿梭布魯克林區(Brooklyn)和曼哈頓區,每逢繁忙時間,在橋的進出口都會出現長長的車龍。 對面有香港,台湾人熟悉的「黃大仙廟」,位於商廈地舖內,地方不大,不及香港的那樣人山人海。我告訴Stella在香港的黃大仙廟是一整座廟宇,其內有好幾個祭壇,供奉黃大仙、觀音、土地公等,每天都香火鼎盛,周圍有湖水樓閣,鳥語花香。這唐人街的黃大仙廟或多或少給予異鄉人心靈上的寄託。 我們橫過包里街,沿著堅尼街走,直到愛烈治街〈Eldridge Street〉,有一間猶太教會堂,這座建築物很破舊,據說已棄置了幾十年,至現在才整修,其實我們也不清楚會堂是否再次開放,我們本想進去一看,才知道已關了門,唯有下次再來吧。我見Stella仍不願離去,所以便趁機四處看,發覺這一處較僻靜,商店和行人不多,不及勿街那邊熱鬧。 離開猶太教會堂,我們折返包里街,轉入希士打街(Hester Street),街道比較冷清,卻頗有特色,我們給一幅富有中國色彩的牆畫所吸引,這裡是唐人街最後一間戲院──「璇宮戲院」,現在仍有營業,但生意卻大不如前了。由於越來越多人從唐人街遷出,剩下來的大多是老人家,消費力不及從前,加上華語電影亦未必吸引到新一代華人去看,同時,錄影帶租賃店越開越多,租費十分廉宜,若購買套票的話,只須一美元便可看一齣電影,無論中、港、台電影,以至最為移民喜愛的電視劇集,都可租到,還能看足一星期,所以居民寧願租帶也不去戲院看了。 跟著,我們走進茂比利街(Mulberry Street),再次途經繁盛的堅尼街,穿過市場,到達擺也街(Bayard Street),我們想尋找「民主牆」的所在地,根據Stella 的地圖指示,應該在這裡附近,可是我們繞著這大廈走了兩圈,仍然找不到這道牆,正當想放棄時,赫然發現在一小販攤位後有一個木框,我們走近一看,原來這就是「民主牆」,過往原是貼滿中國新聞及海佈的告示板,現在已給一些街招廣告所佔用,四邊的框架已很破爛,我和Stella望著這歷史文物,也只好相視而笑。 大約三時許,我們都有些倦意,於是走到勿街的「新龍鳳餅店」吃中國點心。這時候,店裡的客人不多,我們選了一個較靜的位置,我用廣東話向店職員點了一些鹹水角和蛋糕,另加兩杯奶茶,然後跟 Stella 一面吃一面談天。鄰桌的人都望著我們,可能覺得我和Stella 用英語對話,有些怪怪的,但我們都沒有理會。 Stella 說:「這些點心既新鮮又好吃,希望下次再有機會來品嚐。」 我笑說:「只要你喜歡,我可以帶你嘗試其他中國菜如南京菜,上海菜,當然還有我最熟悉的北京菜啦,那下一次再到中國餐館,你便懂得點甚麼菜式了。」 Stella 也回說:「那我亦會帶你去試一試韓國菜,特別是韓國燒烤,你一定會喜歡的。」 我點一點頭說:「那我們就一言為定吧。」 Stella 說:「今天真高興,可以和你一起遊覽唐人街,讓我認識多一些中國文化特色。」 我說:「我也多謝你陪伴我遊覽,我的華裔朋友都沒有多大興趣來左轉右轉的,他們覺得這裡又陳舊又骯髒,除了吃之外,根本吸引不到他們前來,而在今天之前,我沒想到唐人街竟有這麼多值得參觀的地方,如果不是你陪我,相信再也看不到唐人街的另一面呢。」 Stella 說:「這一切都是緣份吧,讓我們在紐約相遇,繼而一起結伴同行。」 我笑著點頭,似乎一切都有所安排,否則我也不會在這裡吧。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65338421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