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在 前 面 云洞岩地处漳州东郊歧山(鹤鸣山、瑞竹岩、石室岩、邺山总称)。一峰突立,怪石嶙峋,洞壑绵密,独具神态。侧面观看,云洞岩象只气势磅礴的雄狮,昂首眺望宇空;正面仰望,天柱峰巨石隆起,象太上老君在注视芸芸众生。据传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潜翁隐居此山修道,养鹤为伴,鹤鸣于山间乡野,故名鹤鸣山。又因山之阳有洞,天将雨则云出,霁则云归,又名云洞岩。 南宋(1190 年)朱熹任漳州知府时,登山游览,见山上峰峦奇秀,岩洞连延,古木参天,极目远眺,九龙江北、西两溪夹峙而过,银光闪烁,渔帆风满,对岸群山起伏,逶迤入海,如诗如画,遂留下“溪山第一”及“石室清隐”等石刻,这是宋大儒朱熹对云洞岩的评价。明嘉靖年间,邑人蔡烈(明史有传)隐居山中深研理学,颇得四方名士仰慕,如散文家王慎中,福建提学副使邵锐,名儒姜麟等都曾远道来云洞岩拜访蔡烈。一五二七年,翰林学士丰熙访蔡烈游云洞,在山中住了近两个月,留下《鹤峰云洞游记》, 对山中奇景 、奇石给予描述 ,全文 1160字,集文采、书法为一体的石刻,历经470多年,至今仍字迹清晰,实属罕见。这是一篇抒怀的游记,他对蔡烈理学给予高度评价,也为后人提供云洞岩诸多景点、题刻的典故。值得注意的是,《游记》中叙到“北洞有井灶故迹·相传昔异僧居此”。漳州古来就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 —— 漳州月港、泉州港开通后,外国僧人在这一带活动的这一段记录,值得我们去进一步考证。 《游记》毕竟是四、五百年前的人写的,读起来费劲,今把《游记》中个别字句释义,特请王作人先生校对,供读者参阅(附南京考功郎中林达《鹤峰云洞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