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A84鹤鸣山求索之旅-游记攻略 |
[游记]A84鹤鸣山求索之旅-游记攻略 |
2007-07-18 ctrip.com |
2005年7月20日上午8时,在厚重的云层缝隙中,一缕阳光射亮了半边的天空,在炎热的仲夏季节,能遇上这样的天气,真是出游的好日子, 在四川省某局科研所所长H君的热情邀请下,我陪同国家局理论研究的副主编、多年的旅友HP,由科研所司机小H驾车,离开成都太成宾馆,驰上三环,接上成-绵-广高速公路,就直奔鹤鸣山而去。沿途H所长介绍了四川许多风土人情、名特美食和山水风光。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阅历丰富和办事干练的人,使得我们一路上了解到不少四川地方的趣闻轶事,近3小时的路程一点也没觉得,转眼就到了。11时整,到达距剑阁还有20余千米的金山关下了高速。剑阁县局也姓H的漂亮女局长的车子,已经等候在收费站的出站口。在她车子的引导下,直奔老县城而去。 由于高速公路的建成,四川通往北方第一重镇广元市更加便捷。与宝成铁路、108国道一起构成三条川陕通道。(陕西省部分的高速公路还没有完全建成)剑阁县为了便于沟通与省市和外界的联系,将县城搬到了高速公路的边上,从长远看这不抵是一个明智之举。不过近期,由于新老县城相距40余千米,各项配套设施还没有完全建成,公务员们周一到新城上班,周五才许回家,暂时要过上一段夫妻分居的生活,这也算是为社会作一些牺牲。 车子沿着公路很快地来到老县城所在地,然后驶入山道盘旋而上,两旁松柏交错,绿树成荫,起先还是三等黑色路面,后来就变成四等砂石路面,随着车子向上,路面上就完全被当地满山遍野都是的海砾石板所取代,东一块,西一块的。这些海砾石是天然的混凝土,由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裹着砂土沉积而成。但是用来直接铺作路面是不恰当的,年长日久,砂土逐渐磨损流失,留下的都是一颗颗大如鸭蛋的鹅卵石,光溜溜地躺在路面上,东一丛,西一堆的,车轮打滑,大大减少了抓地的摩擦力。司机小H技术很不错,虽然一路上没有一字半语,是一名合格的司机,此时的他,驾着车子左旋右转地稳稳地行驶在盘山路上。我有过在盘山路上开车的经验。那年在浙江仙居景星岩,差一点没让我这个才开了15天车的人精神崩溃。小H能够在如此险恶的路况下开车,可见他的神经十分坚强。 鹤鸣山,又名塔子山,位于川陕公路剑阁县老县城的城郊。相传古代常有飞鹤栖鸣于此,道教创始人张陵在此跨鹤仙去而得名。现山上开辟了鹤鸣山公园,大门洞开着,我们一行人鱼贯而入,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高耸入云的白塔。名曰文峰塔,高21.7 米,六层八面,位于鹤鸣山山顶北端,原塔于清乾隆丁酉(1777年),为知州胡成所建。这次为2003年重建。与原塔状如埃及金字塔相比,似乎瘦身减肥了不少,倒也显得更加精神,与道风仙骨的道教理念相吻合。白塔为密桅式建筑风格,由塔基、须弥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在第一层塔的外墙柱上雕有蟠龙图案。 塔门左右有一对楹联,曰:文峰直透五华秀,笔阵高分两剑雄。横批为“文峰”。文峰二字取自离白塔西约15米处的一块摩崖石刻。刻幅高1米,广1.96米,楷书阴刻,平凿浅镌。字大0.5米,系明人杨惟执手书。字刻清俊沉稳,秀颖舒和,气势豪放,行笔肃散。为墨中好书,有较高书法艺术价值,距今虽然已有430多年,风化甚重,不过字迹尚清晰。 进入塔内,塔心中央水泥地上雕有太极八卦图案,图案是仿制原来的一块青石的雕刻,因碎裂成五块,被丢弃在塔内一个墙角。可以明显地看出,仿制得何其粗劣,真是有失现代人的脸面。这块青石倒是古董,雕刻精美,不可丢失了,这是川北唯一与道教有关的砖石混建塔。 我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沿着石级盘旋而上,开始还可以勉强正着走,上到四五层以后,只能侧身面壁而行。每层中心的空间也越发窄小。上到顶层也就只剩下可以站立一个人的塔尖了。塔内还没有任何的神仙雕像供信徒们顶礼膜拜。 出得塔外,我们沿着山道向下缓步而行。鹤鸣山这座“道国仙都”,渐渐在我们面前展现出迷人的风采。HP君对道教还颇有研究,他知道道教创建与四川,而非龙虎山,纠正了我的一个错误。迄今除三清山和齐云山之外的五座道教四大名山,他亦都已经考察过了。这次选择剑阁鹤鸣山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我们二人共同研究确认的。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这里是张陵开创五斗米教的发祥地,是道教胜地中的魁首。至于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近蜀人亦知者甚少。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道教四大名山说法甚多,不似佛教四大名山没有异议。据笔者收集的有代表性的四种说法如下:武当山、三清山、龙虎山、青城山(《中国旅游景观概论》储九志),龙虎山、青城山、武当山、崂山(《中国旅游资源》中国地理学会地理频道),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剑阁)鹤鸣山(《中国旅游知识》),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中国航空旅游网》)等等,还有不同的组合。但是基本上集中在这七座道教仙山;二是四川当地名曰鹤鸣山的就有三座。距大邑县城北15千米雾山乡的鹤鸣山(《中国户外资料网》),剑阁老县城郊外的鹤鸣山(《四川总志》载:“汉张道陵初入蜀阆中,后鹤鸣山,炼丹修道”。阆中与剑阁自古相邻,阆中周围只有剑阁有鹤鸣山。),南充市东高坪区鹤鸣山(《四川农经网》)。有感于此,特附诗一首: 蜀国鹤鸣有三洞, 大邑南充剑门关, 鹤鸣福地人未晓, 只为名山有七峦。 本土本根的道教四大名山远不如佛教四大名山扬播海内外,究其原因就是道教自身没有统一的说法,就无从广为宣扬传播了。鄙人为此朝觐了全部这七座道教名山,只因才疏学浅,又无道法根缘,只是凭借个人多年旅游的经验,以及从对道教形成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判断。道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中应该有剑阁鹤鸣山。理由有三:一是剑阁鹤鸣山是张陵开创五斗米教的发祥地;二是剑阁鹤鸣山是张陵仙逝飞升之地;三是,剑阁鹤鸣山摩崖石刻造像,也是最重要证据和最有史料价值的宝贵财富。迄今道教发现的最早摩崖石刻造像是唐代。即绵阳西山观唐代老子石刻像、青城山天师洞唐三皇石刻像和剑阁鹤鸣山摩崖石刻造像群。这三处唐代道教造像集中分布于四川的西北部,这个道教文化现象,对研究我国道教造像历史、道教起源和文化发展有着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价值。而这个结论有可能被改写,因为在剑阁鹤鸣山摩崖石刻造像群中,发现了比唐代更早期的摩崖石刻,经初步认定,在剑阁鹤鸣山摩崖石刻造像群中的第6至20号窟“表现出南北朝佛像特有的秀骨清相、婉雅俊逸的艺术风格”(《半山石志》导言,蒲龙)作者根据“北魏时期,被道士冠谦之改造的北天师道已成为北魏的国教,”认为“一为北魏晚期、东魏早期造像”。(同上)如果确实经过考证,无论是南北朝,还是北魏、东魏时期的,剑阁鹤鸣山的摩崖石刻造像将成为道教最为早期的石窟造像。不但将改写道教造像的历史,向前延伸了二百年;并由此奠定了剑阁鹤鸣山在道教的历史地位,有利于道教四大名山的统一。 近来剑阁鹤鸣山复建了古代建筑风格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亭、台、楼、阁,成为川北一大名胜。山顶处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石刻数10处,较有名的有道教造像石刻、《剑州重阳亭铭并序》碑和《大唐中兴颂》石刻,被公认为鹤鸣山石刻“三绝”。 古重阳亭,比邻摩崖造像4-5号窟,为川北第一亭。始建于唐大中八年(854 年)。亭高4.5米,面积19平方米;青石台基,坐东面西,园柱八根立于覆盆式柱基之上,俊秀挺拔,卷脊顶,飞来椅。翼角凌空,碧瓦彤楹,朱栏霞明,雄冠山崖。《剑州重阳亭铭并序》碑,刻于建亭同年,碑高1.9米,宽85厘米,小篆刻题共415字,末行刻有“大中八年九月大学博士河内李商隐撰。” 剑州重阳亭,自唐迄今,一千一百五十多年,时废时兴,至1982年剑阁县人民政府拨款重建,复唐旧制,有十余次重建葺新。历代名人志士“以表前贤遗迹,以助溪山之胜”,或勒石题记,或为赋吟诗,在重阳亭前留下多少翰墨至宝! 在重阳亭侧壁上,有“大唐中兴颂”摩崖刻石,高3.12米,宽3.48米,为唐元结所撰文,颜真卿所书。这碑原刻存于湖南祁阳梧溪,南宋时翻刻于鹤鸣山,后蚀损。现看到的为明万历十年(1582年)剑州知州陈宗凯重刻,堪称上品。 道教造像石刻开凿于唐宣宗年问,现存21龛,88个不同人物造像,现存80尊。第1-5窟,主雕“长生保命天尊”3座,浮雕4组。露天一躯“天尊”造像高1.91 米,肩宽45厘米,发髻高绾,戴莲花冠,着道袍,登道履,面部饱满,神态安祥,体现“长生不老”的意境。其他“天尊”造像,线条简练。各龛均有形象各异的“十二神将”浮雕,龛台下刻有花纹、青狮、麒麟等吉祥物。其中4、5号窟,之丁甲神所持雌雄阴阳鱼,是道教“太极图”的形象演绎。“天龙八部像”“六丁六甲像”也同样是道教伦理思想的艺术再现。唐代道教造像石窟能保留至今,为难得的文物珍品,1986年,这里的道教造像被选入《中国美术全集·四川石窟雕塑》卷,日本学者亦将这些造像编入《世界美术全集》里,可见这些造像的文物艺术价值之高。9-20号窟14尊造像中,将道教内丹理论与内丹修炼法,得以形象化的阐释和演化。如果其经考证确定为南北朝,或者是北魏与东魏时期的造像,其历史价值更成道教至宝。 我们一行从原路返回,车子在外面侯着。由于我们车子直达山顶,省却了数千级台阶爬山之辛,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好处,同时,也失去了登山的乐趣。有得就有失,符合辩证法。 附:本文刊登在《四川省情》2005年第9期上。 |
转自: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202834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