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元通古镇旅游指南 景区游记 |
[游记]元通古镇旅游指南 景区游记 |
2008-06-10 6tour.cn |
元通古镇旅游指南 游记类型: 【游】 日期: 2007-08-24 元通镇地处川西平原,是崇州市四大镇之一,是我国有名的“铸管之乡”。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元通国”之说,由此可见它的政治、经济地位。它有1600多年的历史。元通镇距市城11公里,总面积23.12平方公里,全镇辖11个行政村,三个居委会,总人口22000人(其中城镇人口6500人,城市化人口占30,城镇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7平方公里)。文锦江、味江、泊江三江汇合,贯穿元通全境。 按历史查考,“晋原郡”为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改“汉原郡”为“晋原郡”。当时的元通叫“水渠乡”。按《崇庆州志》载,晋原郡为南北朝肖道成建立齐后(公元497年),改“晋原郡”为“晋康郡”。元通此时由“水渠乡”而更名为“永渠乡”。皇宋庆元四年(1198年),元通为“晋原郡兴渠乡北里林”,由此推之,元通原称也两易其名。“皇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又名“永康郡青城县集贤乡”。按“端平”乃南宋理宗国号,元通当时又称“集贤乡”或为“三宝村”北面一部分属于集贤乡。又据史料查考,“明属涌泉、济兴乡”。〈崇庆州志寺庙〉记载:”长寿寺有明正统(英宗)年间铸钟一口,上有“济兴乡”字样。涌泉、济兴之说,恰如口碑所说:元通未建场时有景德、大罗两个场。以此推断,景德即济兴乡,而大罗场则是涌泉乡了。大罗场今在石梯村,景德场在今景德村,两场均有遗迹可稽。明朝后期,景德、大罗两场的废毁,始合二场新建圆通场,即今元通古场。宣统二年(1910年),崇庆县划为两镇六乡,元通乡和公议乡全部,观胜乡与锦江乡一部合称“通议乡”(元通今五六村属怀远镇辖北五区),领大甲区有:北中二区,北下二甲,西六甲。由此逐渐演变,到了一九三八年人们为书写方便改“圆通”为“元通”。国民党时期元通以黄氏家族为代表的地主、恶霸横行一时,建立了当时所谓的“元通国”,现今元通境内的 大多古迹均为黄氏家族搜刮民脂民膏的积累。解放后,元通人民当家作主,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元通人民为元通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元通是有名的古镇,镇内现存古迹、古景八处:永利桥、罗氏公馆(现供销社)、黄氏公馆(现镇政府)、黄氏祠堂(现国税所)、元通天主堂、王国英故居、铁杆桥、工农兵大桥。 永利桥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民国二十七年山洪爆发时冲毁。桥体为砖石结构,北接元通镇新街,南接长寿街面,全长五六十米,两墩三孔,弧圆高卷,远观如彩虹高悬,透着贵、古之气。两墩上雕刻精美石龙镇守,桥墩坡中平铺石板作车行道,两旁则是梯步石级供行人上下。使元通人庆幸的是:若干珍贵的古迹被毁,唯永利大桥完整的保留下来。 铁杆桥系铁木结构桥,解放前是过往文锦江的唯一桥,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重建,改铁木为铁索桥体和水泥桥板和桥墩。安全,便捷。 罗氏公馆、黄氏公馆、黄氏祠堂、王国英故居均始建于上个世纪初,这些房子基本上都是木结构,暗红的柱子、门板,带有清末民初的特色、酷似猫的拱背的风墙特别显眼,气派精致。精细的地方可以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 元通境内现存古楠木、皂桷、柏树、银杏共80余棵,其中有一棵最大的皂桷树,枝繁叶茂,覆盖面积达40余平方米,树高30米,栽于民国初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楠木树50株,平均直径0.8米,高8米,覆盖面积平均13平方米,种于国民党初期。 据说,古蜀州的八景的西江晚度、小桥流水、飞鸟走兽、苍山青松全部分布于这些古景中。三、元通古镇保护现状及发展思路:元通古镇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展现出其独特的一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元通古镇在配套设施上已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具体表现在:街道狭窄、下水道狭小、光纤、电缆配置欠规范化。而古建筑因无人看管,加上风雨的侵蚀,有的已消亡,现存的也年久失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有的被白蚁吞噬;有的油漆已脱落;门窗楼梯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损等。但是在元通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大力宣传下,元通人民在保护古镇的意识和实际行动上均有极大提高。就几大公馆而言,已有人义务的看管打扫。自从元通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成立,元通镇就此制定了《元通古迹、古景保护意见》。并规定定期的对古迹划拨资金维修,每年对这些古建筑进行灭蚁,翻新,除尘,对有价值的残垣断壁进行修复。对古景进行保护,对古树进行施肥,灭虫,修剪,并标牌注明保护古树的种属、树名、年龄等。
|
转自:http://scene.6tour.cn/ar_79837.html46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