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丹蹊访道游记之武夷山 踏寻白玉蟾的足迹(续二)

[游记]丹蹊访道游记之武夷山 踏寻白玉蟾的足迹(续二)

2008-07-01    netsh.com

四.止止庵里话“止止”

吸风玄圃,饮露丹青。
室宅五岳,宾友松乔。

《彖传》云: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庄子》亦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法华经》云:止止妙难思。

《风水原理.卷五》(石在天 著)云:气之流转起于“震”,终于“艮”。“艮”谓之“止”——凡“止”者,乃为“气终”之象也;忽然得外来一气感应,此谓之“通”——凡“通”者,可点化“气终”之象,使之“止而能通”也。凡天地之气,不能独大,必有所限——“能止”者,限在“思不出其位”;“所止”者,限在“力有不及”。故《易》言:阴阳二气“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白玉蟾在其理论中认为:是知三教之中,止止为妙。止止之名,古者不徒名止止之庵,今人不徒复兴。必有得止止之深者宅其庵焉。然则青山白云无非止止也;落花流水,亦止止也;啼鸟哀猿荒苔断藓,盖是止止。意思若未能止止者,参之已有止止。所得者政,知行住坐卧,自有不止之止。非徒滞枯木死灰也。予特止止之辈也。今记此庵之人同予入止止三昧,供养三清高上天一切众生证止止。止止,非止之止。止实谓止之止而已矣。’

白玉蟾宣称自己乃是‘止止’之辈,这就充分表明了他的修行是以‘止止’为要义的。‘止止’首先是抑制非分念头,使纷繁复杂的心思归返,由杂而还纯,达于‘至一’。在白玉蟾的心目中,止止修命法,不是一刹那而过,而是贯穿于生活的一切方面。一个修道者应该懂得在日常生活起居中运用外界事物作媒介,来抑止不正之念,使自己的心灵定位在求道的轨道上。从这个立场出发,那就可以把周围的一切事物都看成行止止之道的手段或锻炼自己心性的‘熔炉’。所以,他把青山白云、落花流水以及啼鸟哀猿都当作‘止止’。

白玉蟾在他的整个修为体系中也处处体现了“止止”思想。他主张:

一.止于物境,以物洗心

所谓‘止于物境’首先就是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外界事物环境,这可以使原来躁动不安的心思得到平息。‘行’与‘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行’就无所谓‘止’;反之,没有‘止’也就无所谓‘行’。为了更好地‘行’就必须‘知止’, 《易》之象,艮为山,山为止,两山相重又为出。出者,行也。体止而心行。

二.心物俱忘,道由真显

物境虽然是炼意的凭借,但作为一个修道者,并非要永远停留在物境上。如果是那样,便是只知止而不知行了。得物洗心,心净物空。《海琼问道集海琼君隐山文》记载白玉蟾同某客人就隐居山林之事的问答,字里行间蕴含着‘心物关系’的修行要理。文中说:玉蟾翁与世绝交而高卧于葛山之巅。客人问隐居山林有什么快乐?白玉蟾回答:‘善。隐山者,不知其隐山之乐。知隐山之乐者:鸟必择木,鱼必择水也。夫山中之人,其所乐者不在乎山之乐。盖其心之乐而乐乎山者。心境一如也。对境无心,对心无境。斯则隐山之善乐者欤?’按照白玉蟾的看法,真正隐山的人,是无所谓乐与不乐的。因为心与境已经完全合一。面对着‘境’,心不存在;而境对着心,同样也无境的存在。这是一种净心而空物的无我心态。

对境无心,对心无境,这实际上就是忘情于物我。对此,白玉蟾进一步发挥说:‘人与山俱化,山与人俱忘。人也者,心也。山也者,心也。其心也者,不知孰为山,孰为人也。可知而不可以知知;可见而不可以见见。纯真冲寂之妙,则非山非人也。其非山非人之妙,如月之在波,如风之在竹,不可得而言也。’白玉蟾这篇解说,客人非常满意,以致当面表示:‘请事斯语,当从先生游。’白玉蟾所说,归结起来,其大旨就在一个‘忘’字。在眼前,为什么有山的存在,有人的存在,就是因为人心的作用。

三.景随主化,因景寓玄

忘境空心而道存。道为主宰,则景随主化。景乃境中之物。我有道则为主而景为宾。有道则宾随主意;主因宾和。白玉蟾在谈到圣人之隐的时候说:‘圣人所隐,不在乎山之隐,而隐其心。故狗乎含灵之形,而金玉乎含灵之性,是非质其形于山之外,而亦妙其性于山之内。惟圣人知之。子欲闻山中之味,山中之旨乎?夫山之为山,人之为人,人亦不欲必乎山而后隐山,亦不欲必乎人而后存,存乎山,隐乎步,而不起煎烦之念。茅庐竹舍,草毡松炉不可以为寒;茂林修竹,冷风寒泉,不可以为暑;笑傲烟霞,偃仰风雨,乐人之所不能乐;得人在所不可得。有叶可书,有花可棋。其为琴也,风入松;其为酒也,雨滴石;其宁心有禅,其炼心有行。视虎狼如家豚,呼熊兕如人仆。其孤如寒猿夜号,其闲如白云暮飞。不可以朝野拘其心,不可以身世穿其志。以此修之谓之隐,以此隐之谓之山。’

(丹蹊注:以上部分内容取自网上改编整理,予以使读者明白“止止”之妙意,以明白祖取其修真处所为“止止庵”的苦心。)

转自:http://sh.netsh.com/bbs/21308/messages/8659.html58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