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第一次上九华山 |
[游记]第一次上九华山 |
2007-07-16 163.com |
第一次上九华山 (一)前 言 古有乾隆皇帝七下江南,今有我鄂东山人五下江南。按说是远远不止五次,五十次也不止,而且“不惑”之年后曾先后在南京、黄山、杭州等地设办事处、跑业务,前后达三年之久,天天都“泡”在“江南”。这里所说的“下江南”,指的是“而立”之年以前,专程“下江南”旅游的几次。 一般人们说的“江南”,是指京(南京)、沪(上海)、杭(杭州)地区,即长江三角洲(长江与钱塘江之间的水网区域)地区。其实,我认为还应该包括皖南,甚至是赣东北。比如说景德镇、婺源一带以及黄山、徽州一带,这些地方无论自然环景、民居风格,还是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无一不有相同之处。且与江、浙水乡一带,也有某些相似之处。由于自己每次出游习惯,都是将这几个地方串起来游一圈,因此,在整理日志时,索性统统划归为“江南”线,以示与随后将要涉及到的皖北天柱山、鄂西武当山等旅游日志相区别。 江西婺源 江西婺源 安徽黄山地区民居 安徽黄山地区民居 安徽黄山地区民居 江苏周庄民居 江苏周庄民居 浙江绍兴民居 《九华篇》、《黄山篇》是大二那个暑假的旅游日记,当时出门的条件比较艰苦,为了方便记录,用的是活页纸。这样,一支笔、一张纸,走哪写哪:睡觉前、等车时,甚至是中途休息过程中,抽空记上两笔。所幸,在所有旅游日记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可怜我其他的日记,绝大部分都是“缺胳膊少腿”、“体无完肤”了。) 话说那年高考完以后,也没太当回事,每天照常参加劳动。只是每当有“战友”接到入学通知书,兴高采烈与我们告别时,心里多少有点痒痒地。到九月份了,见还是没动静,基本上就死心了。陪武子、阿湘上了一次庐山散心,回来后就给自己制定了个双保险的计划;一、继续用功复习,准备来年再考;二、催促父母在武装部加紧活动,争取冬季招兵时能够“应征入伍”(甚至想到当兵后再考军校,继承父亲的衣钵)。 这年的九月二十七号,是一个值得我纪念的日子。那天是农场武装基干民兵营,在经过了半个月的“脱产训练”后,举行实弹打耙考核。要知道,那时地方上的武装基干民兵,是仅次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二武装力量”,每年都要脱产训练一个月时间,不用参加劳动,还有一餐“补助”;一年还可以过一次枪瘾;尤其是“7.16纪念毛主席横渡长江”的活动,更是剌激,我已经连续三年“武装泅渡”过长江(长衣、长裤,腰扎武装带、身背长枪,胶鞋别在腰上,横渡长江)。记得当时,我还是个“武装民兵排长”,正在操场集合队伍,农场的通讯员跑过来,递给我一个厚厚的牛皮信封,我看都没看,就让他先送到办公室去,等我们打完耙再说。在打耙时,似乎有一种好的预感,100米卧式胸环耙,五发子弹中了49环。中午从耙场一回来,就发现大家的眼神怪怪的,原来那封信是省“招生办”寄来的“本科录取通知书”,报到时间是10月1号以前,开学时间是10月3号。在接下来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异常紧张:档案关系、户口粮油关系、组织关系等等一系列的关系、手续,按通知要求,一项一项地都得自己去办理,忙得屁癫屁癫的。好在农场“知青办”已有了经验,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加上本人在知青中小有名气,也算得上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因此“过五关,斩六将”还比较顺利,只是转组织关系时,党委书记还想劝说我留下来,许诺“重点培养”,早干嘛去了?我才不干呢! 按时到校报到,校领导看了我的档案,非常满意,给了我一个“班长”的职务。哈哈,看来本人还是个当“官”的命。 第一个学期,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某地有一名大学生,暑假只身一人骑自行车到北京旅行,征程往返两千多公里……。一时间心血来潮,立马在班上进行动员,也准备组织一帮同学效仿。开始时,同学们都表示挺有兴趣,愿意参加。后来因为经济原因,多数人买不起自行车,只好作罢。这也难怪,那时大学生都是靠“助学金”上学,“甲等助学金”每月也只有25元钱,而一部自行车则要150元左右,又是市面上的紧俏商品,还难得买到。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这样“浪费”悼了,至今回想起来,还觉得十分婉惜。 第二个学期接受了教训,只在经济条件好、平时好玩的同学和朋友中进行组织、鼓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凑合了八个志同道合的积极分子。在放暑假的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踏上了旅游征程,于是就有了下文。 交待一下人物: 我: 当时都叫我“班长”。组织者,掌管钱财、拍照; 强: 身高1米80,唯一的“眼镜”,是班上的业余男高音歌唱家、兰球主力队员, 喜泡“美媚”。负责“挤队”买票; 勇: 最好的同学之一,不喜言语; 汉平:体质最弱,重点照顾对象; 建国:在班上年龄最小,排行“老么”。重点照顾对象; 小平:最好的朋友(“第一次上庐山”中的“科长”); 辉: 小平的战友,新疆生长长大的上海人,瘦高个(1米80以上),好说笑,尤其喜 谈“女人”的话题,我们称他是“性专家”,另因他善于与人打交道也是我们一行 的“外交家”。负责“挤队”“外交”; 立子:小平的战友,瘦高个,不喜说话。协助“挤队”; 顺便说一下:八个人都是男性,本应还有两个男同学,但临阵脱逃。另有一个女同学想与我同行,怕麻烦,没答应,留下终身遗憾。 |
转自:http://hslj999.blog.163.com/blog/static/320620200610299538367/23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