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九华山游记!(完结篇) |
[游记]九华山游记!(完结篇) |
2007-08-30 sina.com.cn |
照旧4:30起床,收拾停当,今天阿姨母女俩下午就走了,有些许的失落,我们互留的联系方式。悄悄地走出旅馆,漆黑的天空似乎也有点儿凄凄然,今天的气氛似乎不象昨天一样,或许只是我自己的感觉,不晓得阿姨她们心中是否也有和我同样的不舍呢?三天不到的时间相处却也处出了感情。5:15在大悲楼吃斋饭,在大悲楼吃了几次斋饭,那里的和尚师傅都认识我们了,吃饭的时候也会和我们聊聊天,言谈中感受到他们内心的那份宁静、安详、与世无争、淡薄名力。缘分的契机,有一位师傅说阿姨年轻时也是一位苦命人,年轻时夫妻一直在争争吵吵中度过,不过现在已经好了,说以后还会更好的,在那瞬间我看到阿姨眼里的泪光,我有点无所适从,不晓得该如何安慰她。那一刻觉得自己很木讷…… 用过斋饭后从斋堂出来路过大殿,看到一位老和尚(当家主持)正带领师傅们在大殿内做早课,在颂经的师傅中当家主持的声音格外的洪亮,虽然听不懂念的什么经文,但可能是到激情的部分吧,他总是双手合十举过头顶,踮起脚尖声音顿时高亢起来。看了一会儿,走出寺院,街上还没有什么游人,象我们这么早出来的真不多呢。早晨的空气显得那么的清新,一呼一吸之间感觉身体也似乎洁净了许多。这在北京的市区是无法呼吸到的。今天的目标是爬《百岁宫》。
去往《百岁宫》的路上,和阿姨的女儿一路上有说有笑,发现她其实很健谈的,而且还时不时的暴点小幽默出来。越发显得可爱了!去《百岁宫》的路上没有看到别的寺庙。今天一路上总有蚊子跟随着,在脸颊旁飞来飞去,两只胳膊只能不停的挥舞着,以免一不留神就得和蚊子来个亲密接触。说说笑笑中已经到达《百岁宫》了,百岁宫原名“摘星庵”是无瑕禅师云游至此修行的地方。大殿后面供奉着无瑕禅师的肉身。可能一些人是坐索道上来的吧,或者就是住在《天岁宫》的,发现已经有许多香客了,我们进得寺内进香朝拜已毕参观,看到无瑕禅师装金的肉身像,头戴莲花宝冠,身披朱红袈裟,头部大小与常人相似,身躯已干缩如孩童,两手在胸前抬起,端座莲台之上。感觉太神奇了!据说当地还流传着许多无瑕禅师显灵的故事呢。
出得寺内看到远处的天然睡佛景观!叹为观止……
有关无瑕禅师的传说:
应身菩萨,即无瑕真身菩萨。无瑕和尚,明僧,顺天宛平(今北京)人,独子,24岁出家山西五台山,法名海玉。曾历游名山,万历年间,26岁时,来九华山,在东崖摩空岭结茅而居(庵名“摘星亭”);饥吃野果黄精,渴饮山涧泉水,取舌血和金粉,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费时20余年,写成81卷血经。为后世留下血经珍宝,现今珍藏在九华山历史文物馆中。
于天启三年,海玉招集众徒告别说:将我的身体装缸,三年后可复相见,并随拈一偈:“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远相离。客来问我向何处,腊尽春回又见梅。”言毕安详入定,享年110岁。徒众将其遗体跏趺于缸中,三年后启缸,肉身面色如生,身体完好,便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其庵俗称“百岁庵”。明毅宗于崇祯三年(1630)赦封海玉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为宝”,海玉肉身塔名“莲花宝藏”。无瑕肉身已几经磨难,均有僧徒妥为保护,今仍供奉在百岁宫内。 文化大革命初期,三个僧人为了保护应身菩萨肉身,把他藏在土中,到了1977年10月才取出来,历经十一年,压在身上的砖头、铁棍等均已锈碎,但肉身却是完好无损。 据说应身菩萨十分灵验,当地流传着许多应身菩萨显灵的神奇故事。 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8年),百岁宫失火,庙中师父要把无瑕禅师真身请到外面,但搬不动,当家主持就说“你老人家的庙宇,将失于我们之手,你若要是不愿走我们也不走就和你一同被焚烧在火海中”这时,只见无瑕肉身变换了禅坐姿态,两手抬起,大火顷刻熄灭。但至此无瑕禅师肉身的胳膊再也没有放下来。现在看到供奉在百岁宫内的肉身便是当年灭火双手提起的坐姿。 另一传说:明万历年间,江西景德镇大街上出现了一个瘦瘦的和尚,边走边不停地敲木鱼,最后在一家瓷窑店前停下,向窑主递过缘簿:“贫僧自千里而来,向你募化饭碗”。窑主一看数目太多,就婉言谢辞:“我窑连年亏本,上不了如此缘分。”和尚说:“那募化一只总行吧?”窑主听说只要一只,数目不多,就上了缘簿,随便拿了一只碗,让和尚提笔写字,和尚就写上“九华山百岁宫”几个字,而后将碗放入了窑中。等窑熄了火之后,开窑一看,竟然满窑碗全写有“九华山百岁宫”字样。窑主大为惊讶,心想这和尚一定来历不凡,深悔当初的不恭,就将一窑碗全部运往九华山。然而到了九华山却找不到百岁宫这个地方,窑主想:“这可能是地藏菩萨显灵,将有什么预示!”就满山跑着找,当来到“摘星亭”,窑主一看见无瑕禅师,马上认出,去化缘的正是这个和尚。然而无瑕禅师从来也不曾下过山,弟子们算算日子,与窑主说的一对照,那一天无瑕禅师只是在打坐,根本没离开座垫。弟子们才知是无瑕禅师定中示现去化缘了。据说在九华街历史博物馆里还收藏着仅存的这样两只碗。(摘自《百岁宫应身菩萨事迹记》)。 浏览过《百岁宫》,九华山的寺庙景观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从和尚师傅那里打听了一下,找了一条近路下山,沿路上又看到不少的挑山工,这挑山工也算上九华山上的一道风景。遗憾的是没有拍一些他们的照片,从挑山工的身边经过时,他们说给庙里的师傅挑的吃的用的,要我们给他们些钱也算是做的功德。虽然觉得挑山工很伟大也很辛苦,但当他们主动要钱时却让我对他们的形象大打折扣。虽然给了,却并不是很情愿。继续下山,途中又遇到一位年老的挑山工,看上去身体很单薄瘦弱,明显挑的东西比先前遇到的那些人要少一些,得知已是75岁高龄了,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挑?他说无儿无女,孤寡一人,觉得老人很可怜,于是大家主动的给了他点钱。不过让我疑惑的是,如此年纪的老人做挑山工当地政府部门为什么不管呢…… 告别老者继续下行,很快就到了九华街了,还不到10点呢,
随便逛逛吧,九华街的商铺随处可见的“黄精”,这就是传说中无瑕禅师当年吃的东西。在一家商铺里发现一个小和尚睡姿的小摆件,觉得蛮可爱的,和老板一通讨价还价最后8元成交,离开那家店铺到了隔壁的一家发现也有同样的小和尚,老板说6元就可以卖,郁闷,侃价失败啊! 九华山街上大悲楼的对面还有两个尼姑庵,龙庵和长生庵,在龙庵里拜了拜,进得里面的院落,看到庵里做饭的大嫂已经在炒菜了,一阵阵香味飘出来,我们在窗户外上同大嫂们聊天,看到庵里全都是小锅菜,不同于大悲楼的大锅菜,看上去精细了许多。于是问可以在龙庵吃午饭吗,大嫂说要提前预定,她们是按人头做,看来中午还得在大悲楼吃了,顺便打听了一下住宿的问题15元/晚,下午阿姨母女俩走了,我想搬到庵里住体验一下。离开龙庵又逛了一会儿,在大悲楼吃过午饭,回到旅馆,从老板那里拿到车票,整理好东西,休息了一会儿,辞别老板离开旅馆。
人生总是在这样分分合合中游走,在九华街上和阿姨母女分开,很想送她们到车站,可能怕难过吧没让送。来之前我在北京就买好明天的回程票,所以只得再住一晚才能走。和她们分开独自走在九华街上心里备感落寞。到了龙庵见到一个小尼姑师傅坐在那里,说要住宿,问我几个人?我说就我自己,她说:一个人不让住,我很是诧异!猜测估计是以为我离家出走吧,最后跟她说我是北京来的而且还有皈依证,她让我等一会,去找当家主持去了,回来以后同意让住了。 登记以后带我到楼上一个房间,房间内非常简单,木地板,四张床,一张桌子,一个小床头柜。把东西放好,盥洗室在走廊洗了洗脸,想睡一会儿,躺在凉席上怎么也睡不着,发现床一边高一边低,躺在床上感觉一会平原一会盆地,折腾了一会儿还是起来了,还是到九华街晃晃吧,给老公买一个用避斜木制成的手珠还有一个挂件。还买了一些特产“黄精、石耳”一个人逛也觉得挺无趣的,看看时间也快要到吃晚饭的时间了,于是又回到庵里,庵里的吃饭时间要比大悲楼晚些,要先供奉,当家主持先动筷大家才可以吃,大约吃饭时间在5:30左右。正坐在斋堂外面的石凳上发呆,看到一个清瘦的尼姑走进去,一会端着饭出来了,让我去吃饭,原来她是这龙庵里的当家主持,陆续看到其他几个尼姑师傅过来,庵里加上主持有四位师傅,边吃边聊,菜的味道是比大悲楼好吃一些,做的少就能做的精了。当家主持湖北人,45岁了,出家已经二十多年了,不过她看上去很年轻,她还给我讲了她出家的过程,经历了三次最后才真正出家了。主持看起来蛮忙的,手机都有两只,饭后大家都各忙各的去了,又开始无聊了,跑到街上买了些桃子分给庵里做饭的大嫂和师傅们,只留了两只。 下起雨了,天也渐渐暗下来了,只能呆在房间,幸好带的mp4,不然时间还真难打发,没有电视看,感叹出家人的寂寞不是一般人能忍耐的!大嫂来房间给我点蚊香,说晚上蚊子很多,
蚊香的味道很刺鼻,要我关上门,开着窗。雨也越下越大,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把枕头换了个方向,仍然没法入睡,时间才八点左右,这也算得上我历史上睡觉最早的一次了。雨点随着风飘进来,在我住的窗户下面有一间扩出来的房子,雨点落在房顶上发出象敲鼓一样的声音,真的要小楼一夜听风雨了吗?大约熬到三点左右的时候稍有睡意时,蚊子又在耳边嗡嗡作响,起床发现蚊香燃尽了,用被子蒙住头渐渐睡着了,睡了一会儿又被四半点的闹钟惊醒,开灯发现桃子掉在地上,还以为是被风吹到地上的,拿起一看象是被耗子啃过的痕迹,看看窗外雨小了许多,窗户正好对着外面的几棵大树,屋里的灯光映衬在大树上,那样子看上去真的有点阴森恐怖。原想感受“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的境界,必竟是俗人,怎能体会如此呢?到盥洗间洗漱了一下,到大殿,师傅们已经在做早课了,有节奏的木鱼声伴随着经文…… 新的一天又开启了,雨后的九华街被雾气笼罩,丝丝的凉意沁人心脾。微风吹起雾气慢慢飘移,感觉自己犹如身在仙境…… 午后,我也该走了,又下起小雨,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得走了!九华山之旅就算完满的放下了帷幕。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593afb5e01000bel50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