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始建于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墓室坐东朝西,为凿山而修的洞穴墓,以青砖筑成。据铭文记载,当时修墓的有200人,由兖州刺史督修。从券拱式的墓门内往下看,有一深不见底的水井,才华高旷、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子建的棺椁就悬在此井中。墓冢右前方,有一高约3米的古碑楼,门楣上刻“曹植隋碑”4个楷书大字。碑楼内有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立的神道碑。碑楼西壁嵌有石刻横批一方,上有明弘治八年山东按察司洽阳九皋子赞扬曹植才华的七律一首。东壁嵌有一方竖碑,年久风化,字迹不清,仅能辨认碑冠“魏陈思王传碑”6个小篆体大字标题,估计当为叙写曹植生平事迹的铭刻。墓门前还有清末民初时期县和事的两方题词碑碣和一方清代维修碑楼记事石。1981年维修了隋碑楼,修建了墓基围墙。近期,当地政府又对曹植墓进行全面修复,并修建“曹植纪念馆”。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路秉杰为墓门楼绘制了草图;画家吴作人为纪念馆题写匾额,戴敦邦画就曹植像;孙瑜、刘海粟、颜文良、赵朴初、溥杰为之题词写诗;沈雁冰生前亲笔题写的“东阿王曹子建之墓”也勒石竖于墓前;中央历史博物馆将珍藏的132件曹植墓出土文物,派专车运交当地政府。这一千年古墓以崭新的面貌供人游览。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