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上海上海游记—松江清真寺游—同程旅游博客 |
[游记]上海上海游记—松江清真寺游—同程旅游博客 |
2007-07-26 17u.com |
又名松江真教寺、云间臼鹤寺,明永乐年间,称敕建松江清真寺。 位于原松江县城(1998年划为松江区)西马路桥缸甏巷。俗称“松江回回坟”,“松江回教礼拜堂”。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由信仰伊斯兰教的郡守即“达鲁花赤”创建。是上海地区最早的清真寺。 根据(松江志府》记载:元王朝统一中国时,纳速刺了曾率领部族人, 即中亚波斯人,从嘉兴进入松江。以后他们的部族及子孙就定居于松江, 这就是松江穆斯林的来源。 由于回族实际上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六百年多年前迁来松江时,民心淳朴, 信仰虔诚,而且又是因战败而成为当时蒙古统治者的俘虏而进入中国的阿拉伯人, 当然忘不了他们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动的, 在他们定居之地都要建立供他们朝拜的清真寺。这便是松江清真寺的由来。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松江清真教寺奉诏重建。 永乐五年(1407年)、嘉庆十四年(1535年),两次扩建。万历十年(1582年),再次扩整。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十二年(688年)、嘉庆十七年(且812年)、道光二年(1822年), 四次整修。该寺虽经多次修建,至今仍旧保持元、明时期清真寺的寺、墓合一的风格。 清真寺座南朝北,寺前外照壁有“清妙无真”砖刻,门额上有“敕建”二字,门内照壁,上书“清真寺”。原寺四周均为“回回”墓地。 南道右侧,有“元郡守达鲁花赤”墓,上有志铭一方。 清真寺建筑风格既保持阿拉伯圆柱拱顶形状,又有中国明清建筑风貌。 主体建筑由大殿、窑殿、穿廊组成,另有南、北讲堂、邦克门及水房,合成清真寺整体布局。 窑殿外形高约八米,南北东三处辟门,内部为阿拉伯式砖拱形圆顶,高达四米,墙壁砖雕精致,无梁,俗称“无梁殿”。邦克门为有门无楼之元代建筑。 此两处最具该寺建筑特色。寺内保存历代碑刻四块,其中有康熙十六(1677年)的《重修真教寺碑记》,由松江府学教授、淮安进士杨才槐撰文,教长赛印昌所立。 还有嘉庆十七年(1812年)和道光元年(1820年)所立的《清真寺捐输碑记》,均是当时清真寺整修经过记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由江苏省政府年拨款整修。 1958年松江划归上海市。“文化大革命”期间,寺被工厂占用。 1980年8月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松江清真寺为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3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民族事务委员会, 会同松江县政府组成“松江清真寺修复领导小组”, (由张瑛亭主持具体修复工作)拨款80余万元(其中包括市伊协出款10万元)着手对该寺大修,并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大修竣工,对外开放。1990年4月, 松江清真寺同仁为此立碑纪念,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丁汝明撰写《重修松江清真寺碑记》,简化体汉字楷书由唐世昌书写,上海市回民公墓管理所镌刻碑文。1998年又拨款进行了中修。 上海清真寺一览: 小桃园清真寺 小桃园街52号 63775442 福佑路清真寺 福佑路378号 63282135 沪西清真寺 常德路1328弄3号 62775966 浦东清真寺 源深路375号 50540416 景星路清真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43805.html58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