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桂林龙脊梯田旅游功略 |
[游记]桂林龙脊梯田旅游功略 |
2007-07-25 |
[原创]泛舟遇龙河 一、龙女的传说 遇龙河就是聚宝盆中的那颗璀璨的珍珠. 代永乐年间。有位书生进京赶考,走到河边,正逢“水怪”兴风作浪,狂风呼啸,浊浪排空,无法过河, 叹道“此生休矣!”恰在这时一位女子从河边经过,得知原委后,顿生爱怜之心,欲助一臂之力,她让书 生在树荫下闭目养神。自己腾云驾雾飞往东海,请来龙王和八仙。龙王亲率虾兵蟹将协同八仙,斩妖除魔 ,大战数百回合乘胜而归,从此以后安乐水平静下来。说也奇怪,也在同时河上出现了一座金光闪闪的拱 桥,让书生过河。书生哪里知道,这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女子本是龙王的千金,来此一游,与 书生不期而遇。书生千恩万谢,于是一对郎才女貌的情侣便许下山盟海誓,期盼结为百年之好。不久,书 生金榜题名,中了状元,三年之后目睹皇权纷争遂辞官南归。与龙女在安乐水边筑庐为舍,喜结良缘,过 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书生为感“龙”恩,请来九十九位能工巧匠,花了九十九天的时间,用了九千九 百九十九块本地大理石建造一座造型雄伟美观,坚固耐用的石拱桥,命名为“遇龙桥”,安乐水也因此而 更名为遇龙河。他们居住的地方遂叫遇龙村。遇龙村那座栖风山,就是龙女化作玉凤期待书生回归之所, 河下游的情侣山,就 是他们贴身相拥,永不分离的见证;遇龙河下游百米处的石龙山还藏着龙王的一颗 宝珠呢,每逢夏日,河中浅水处随处可见的龙虾螃蟹,据说它们都是龙王的爱将的后代呢?而遇龙河畔的 八仙岩就是八仙下凡停留的地方,那清澈的河水,由于龙女朝夕沐浴洗指,因而变得一碧澄清并发散着诱 人的清香,河两岸那纯朴,善良,勤劳的村民便是他们的后裔。至今,遇龙桥上还立有祭祀龙女的小庙呢 !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 古桥的诱惑,也许是觉得生于河边却从未览尽母亲河的“庐山真面目”,像是欠下一笔山水债似的,泛舟 畅游之心自然是日益增长。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假日,我与同学来到了漂流的起点——富里桥,每个人几 乎都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那首尾高翘,原始古朴的竹筏,都是如此急不可待地去参悟龙河。 二、恋穿姐妹桥 惊跨第一坝 没有轮船的汽笛鸣号,悄悄地,只见4双手同时抬起来,抬得很轻,稳稳地向后拽,拽得很沉,竹筏 轻轻地动了起来,水珠飞溅,波光闪闪,勾勒出一串串曲线美。慢慢地,我们穿过了富里桥,眼前豁然开 朗,像是刚从长江三峡中穿过,而到达一片开阔境地那般,顿生一种舒坦之情。富里桥位于遇龙桥上游千 米处,桥长30米,宽5米,高10米,与遇龙桥同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桥面、栏杆、台阶均用大方石砌成, 是阳朔县三大古桥之一。桥的两端各有一棵白蜡树,枝叶繁茂的白蜡树,像高大的卫士,守卫着大桥。那 飒爽英姿,与古朴的石桥静立成一个整体,在无声中诉说着壮观的历史。富里桥的桥拱跨度与桥高大致相 等,远远望去,拱桥与倒影相接,酷似一轮满月,若不是身临其境而仅观赏绘画和图片,我还以为是画家 着意的渲染和摄影家巧妙的加工呢! 在不知不觉中前进了数百米,扑面而至的便是我们游程中的第一个农用拦水堤坝,也是沿河28个农 用拦水堤坝中最高的一个。浅雪青的堤坝,像是给这里的绿水青山,系上了一根调色的腰带,调整和丰富 着遇龙河画卷的格局与意趣。瞬时,我们的神经不由得绷紧起来,心怦怦地跳动,手小心翼翼地挥动浆板 向堤坝*近。只听见数阵不同寻常的落水轰鸣,6米多长的竹筏便乘着数十厘米厚的坝水向下倾斜,连人带 椅“竖”抬起来,几成60度角,我几乎不能站稳,只好紧紧地抓住筏上的绳,生怕被摇摇欲坠的竹筏甩下 水中。顷刻之间摇摇晃晃的竹筏前部直插河心数十厘米,迅即又浮出面,后部更是激起了数米高的浪花, 乳雾腾腾,似链如银,使原本银光闪耀的河水显得更加妩媚迷人,虽然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 却另有一番旖旎景象。水花溅到脸上,我顿时感到神清气爽,心房欢愉地打开,思绪远远地扩展,颇有一 种“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再看那坝下的水花就像颗颗跌落在玉盘上的珍珠,正欢快 地奔向河中呢!不一会儿,竹筏飞下近2米高的堤坝,冲出数米远便也恢复了先前的平稳,那“有惊无险 ”的冲坝场景却令我们回味无穷 。 顺流而下200米,我们便来到了巍峨壮丽的遇龙桥前。遇龙桥建于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年 ,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加修栏杆。桥长60米,宽5米,高9米,跨度18米,是广西净跨最大的单孔石拱 桥。遇龙桥全用青石干砌而成,未用任何灰浆填缝,却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和洪水冲刷仍屹立不动,充 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术。兴许是因为年代久远吧,遇龙桥两侧栏杆藤蔓累垂,嫩绿 的藤萝,悠闲的荡在桥洞里,像碧石所串缀的门帘,使这座古石桥更显得清幽古朴。桥下,群鸭在浅水中 尽情嬉戏,那“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景致,更为这幅龙桥图增添了几许诗情画意。遇龙桥不仅景 色极佳,还有两段鲜为人知的军事史:1851年太平军建制后,天王洪秀全率师北上,矛头直指广西省城桂 林。那时,由荔浦、永福进桂林,得经过遇龙桥。太平军先头部队化装成一彪清军,兼程突进,在遇龙桥 遇上由广西提督向荣率领去刺探军情的一支清军部队。两军邂逅,不言自明,火拼在即。清军提督向荣自 度不敌,遂改由小道离去,太平军则大大咧咧地通过了遇龙桥。当时,清军和乔装成清军的太平军都打着 黄龙旗。真个是两“龙”相遇,假“龙”唬住真“龙”。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六日,日寇入据遇龙村与朔桂 国军对,国军及当地群众在遇龙桥对岸朱家寨(又名天作寨)据守,日寇在桥顶筑垒炮台攻击山寨,屡攻 屡败。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四日,朔桂国军及遇龙村自卫队全面反击击溃日寇夺回遇龙桥。至今桥上还立有 《遇龙村抗战胜利纪念碑》,记述了村人在遇龙桥对岸朱家寨(又名天作寨)据守长达9个月,与日寇浴 血奋战并取得胜利的英雄业绩。真不敢相信,短短不足千米的河道上,我们得以横穿2座匠心独具的雄伟 古桥,更得以穿越两段历史!船上的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满足,一种喜悦…… 三、穿梭峰水间 醉入诗画里 如茵,约有5亩,是情侣的好去处。河水到此“平分秋色”,向两边分泻而去。然而这绝不是美景的终点 ,紧接着一幅逼真和谐的山水画立刻映入我们的眼帘——右岸百余米处,雄卧着一头“小狮”。别看她小 ,百兽之王的雄威,森林至尊的风仪,她样样都有。也正因为她小,平添了几许玲珑。她遍身是绿,那绿 又有她独特的地方,绝不像杭州的“绿壁”,又不像西湖的绿波,更不去重复朱自清老先生的“女儿绿” ,那些都是纯色的绿,在这里都显得不及了。这是一种多彩的绿,看吧,狮身为草绿,狮头是翠绿,水中 的倒映又呈墨绿了。距小狮十多米远处,另有一头雄狮与她对峙着,原来这儿就是名闻遐迩的“双狮角逐 山”。那跃跃欲斗的阵势,仿佛谁呼叫一声,她们就会凌空而起,利爪相向。据说,在很久以前,她们确 实是有血有肉的动物,之所以化成石山,是因为抢夺刘三姐抛下的绣球呢。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今谁 也说不清楚了。再西行便是隐藏在山峰中的八仙岩,传说,八仙下凡时就在这里居住。岩内有一石洞坦平 如室,宽约丈余,层岩重叠如楼。洞内有形如圆月的扁石门,下又有七个小洞,深不可测,可谓洞中有洞 ,天外有天,宛如仙境。真道是:借得安乐水一湾,更移仙岩七洞山。神斧成就天然画,常使游人不肯返 。 尤令人驻足的是明代文人题于石壁上的“怀安境”三字,至于 “怀安境”的取意是赞叹八仙岩,还是 赞叹安乐水,我也琢磨不透了,只觉得这里“天水仙岩为一体,人文风情蕴其中”。 竹筏凫波而行,谈笑间又过了3个堤坝,在山水互映中,我们来到情侣山前。情侣山,是由两座一 高一低的青山相互依偎而成,中间有数米宽的空隙,极似情侣。山前傲然挺着几丛青翠的凤尾竹,也许是 陪伴这对“情侣”吧。有诗赞道:“清澈的安乐水,编造浪漫梦想。葱郁的凤尾竹,收藏每个微笑。年青 的情侣山,依偎在绿草上。许下山盟海誓,孕育每个幸福。” 山峰中川岩真是个天然读书静养之地,清 咸丰年间桂林进土唐墨香曾在此讲学。这时我们才注意到遇龙河每个农用堤坝都牵引着数座奇峰,真有目 不暇接之感。这些色调青翠的山峰,虽不险峻,却也形态各异,或圆或尖;虽不巍峨,却也傲然而立,高 低参差,层次若有重叠。更奇的是,那山水色调竟融为一体,真不知是水映绿了山,还是山映绿了水,山 水一色,又显得这天之广阔,而天之广阔更衬得山水之雄伟。“河溢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料想天下山 水美景也未有过于龙河者了,当你在这群峰倒映山浮水的画中畅游时,聆听着这河水的淙淙,我敢保证你 也会和我一样,心中除了满意再也找不到什么来言语。 四、远眺归义城 叹访第一桥 朔县分置出来的仅存6年的归义县。远在河中就可以清晰看见泥垒城墙及城门遗址。墙是黄土夯成,厚6米 ,高约3米,四周各长200米,构成正方形城廓,有东、南、西三门。如今,归义县城廓遗址的围墙内,已 没有公堂的柱基和象征等级的石阶,只有一片肥沃的庄稼地。北面,禾苗青青,稻儿高高地昂着头,直直 的挺着腰,有时还欢快的舞蹈,逼眼的绿把我的目光深深地锁住了。南端,满架的西红柿更为这一片生机 勃勃的绿世界创造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画意。 城中还有一口古井,据说是唐时旧县治的遗物。1929 年(民国十八年),有位叫黎勤知的人,重新修整了井口井台,并在井口上刊石作记,题写了两个8寸见 方的颜体字“守旧”,也许是叮嘱后人守好这旧县遗址吧。 稍前行,只见左岸上一条3米多宽的清冽小溪汇入河来,原来那就是仙桂桥的栖息之处。仙桂桥建于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九月十二日,其貌虽不惊人,历史却长得很,是广西最古老的单拱石桥。有诗为 证:宋代迄今一小桥,千载风雨不飘摇,遇龙河畔视沧桑,仙桂年年映碧涛。此桥长25米,宽4米,高2.2 米,净跨5.5米。放眼望去,小巧玲珑的仙桂桥如同一只翠鸟伸展双翅匍伏于田间,似乎准备扑向河中小 鱼。我们把竹筏拐进小溪,意兴盎然的划向仙桂桥。曲曲弯弯行了20多米,便来到了桥底。不经意间抬头 一望,我们发现第三、四、五道拱圈上刻有3寸方径的石刻字,从这些模糊的字,我得以依稀了解仙桂桥 的历史。尤其令人称奇的是,仙桂桥采取极为罕见的并列竖砌法(一般石拱桥都采取横砌法),由9道拱 圈竖拼而成,就像9把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谁都可以清楚地数出石条的块数(281块)。 “好一座桥!”我不得不叹服古代人的智慧!历史时光,把她的容颜洗涤得更加亮丽,一种自然神奇的美 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惜别仙桂桥,又行了6个堤坝的航程,我们*近了“蘑菇落地”山,回首眺望上游,我又是骄傲,又 是担心。骄傲的是我们已“泛”了一半的航程,担心的是自己划不了另一半航程,起初的那种从容一扫而 光。中午了,我们匆匆填了一下肚子,便顶着烈日重复着那一俯一仰的划浆姿态,温柔的河水给了我们力 量,我们相互鼓励着向前划去…… 五、梦幻竹林岛 情倾安乐水 的胜景。冲下第22个农用堤坝,我们见到了最令人倾倒的竹林岛。宽阔的河床上闪烁着星光似的斑点,清 澈静谧的河水中,水草舒展着长长的身姿,柔柔濯人,薰薰醉人,写意出一幅幅蓝绿交错的图案。但见温 柔平静的安乐水抚弄着透明的阳光,倒映出16丛葱郁的翠竹。秀丽的青竹,它不仅修长,而且婆娑多姿, 竹尾自然下垂,犹如传说中凤凰的尾巴,故俗称“凤尾竹”。正是这16条“凤尾”护卫着这个清幽宜人的 竹林岛。四周是那么宁静,只有上下游不远处坝水的哗哗声在为这个寂静的小岛弹奏着悦耳的自然进行曲 ,多情的细竹在微风中跳着欢快的舞曲,动情的鸟儿在林丛中轻声歌唱。小岛对岸,是绿油油的田畴,阡 陌纵横,绿气逼人。前方不远处有一架昼夜不停运转的竹筒水车。河中一个支架,河岸一条竹篼。用竹藤 和木条制成两个直径4米的圆圈,圆圈上竖绑着舀水的竹筒,这便是被看成是一种“古老文明”的全部。 这自然风光和古老文明完美结合的龙河岛图又岂能一个“美”字了得?放眼望去,让人顿觉心旷神怡,超 然物外,这感觉,在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也是找不到的。 最值一提的是,安乐水在22至28个堤坝之间的风景,与堪称漓江精华之最的“黄瀑倒影”相比, 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儿的河道变宽,水流更趋平缓,微风拂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如同小提琴奏出 的音符,静静的,轻轻的。清澈透亮的河中,随处可见成群的小鱼窜出水面,随着一阵波光闪闪又落入清 水中。忽而穿梭于水草中的鱼群被竹筏吸引了过来,憨态可掬,悠然地向我们显耀碎银点点的白肚皮,惊 得我们忘了挥动手中的浆板。遇龙河的水太清澈了!凝眸注视河中那墨绿色的水草,我似乎没感到水的存 在。遇龙河的水太蓝莹了!看着那温柔的河水,我觉得她倒像是头顶上那万里无云的天。出奇的静,出奇 的清,安乐水如同一匹绣着图案的绿绸,更像一块偌大的绿玻璃,把两岸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清晰动人地 倒映在我们面前。水中倒影清新皎丽,真让人分不清哪个是真物,哪个是河中的倒影,只知道眼前是一派 绿,一派蓝绿,绿得有些凉人。沉浸在蓝绿的氛围中时,我陶醉了。我似乎听见袁枚大唱“分明看见青山 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如此的纯净、天生丽质,不为废水、废气污染,没有世俗尘埃玷污,无怪乎,古 人把遇龙河称为“安乐水”! 躺在竹筏上,望着静寂的河水,任清风拂面,一切忧郁烦恼顿时消失,随之而来的平静、豁达,让 疲倦的我们得到一种惬意的慰藉。此时此刻,我忘记了一切,只感到天上人间没有界限。在河水的怀抱中 ,我微笑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在母亲的怀里舒服得快睡着了。我想,昌黎眼中“玉簪耸立,鬟 鬟凌风,罗带索回,倩腰婀娜,丰韵光艳,绰约动人”的漓江醉人之处也不过如此吧。难怪美国哈佛大学 博士、世界著名的园林专家卡尔,1987年4月偕夫人考察了由遇龙桥到大榕树一带风景之后,赞不绝口地 说,遇龙河是他们在中国看到的最美丽的地方! 六、 惜别安乐水 淌着。渐渐地,我们听见了喧哗声,看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突来的纷扰与喧嚣把我的思绪从静谧时空拉 回。遇龙河,宛如一位文静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带着山的纯朴,托着草的芳馨,投入漓江的怀抱, 踏上了那条蜿蜒南去的“绿绸”之路。正是:忽见前方行路者,方知美景不复存!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遇龙河里有龙,遇龙河畔有仙,这里自然也便流着一江风情,一江灵气。但有 一语,“人言皆虚,眼见为实”,若要有如许感受,还需亲身一游,更需用心品味。朋友,带上你的行李 上路吧,龙河龙桥欢迎你! 遇龙河全程漂流路线:富里桥==金龙桥——栖凤山——天作寨——遇龙桥——石龙山庄——八仙岩——双 狮角逐——情侣山(川岩)——归义古城(旧县)——仙桂桥——蘑菇山——八戒仰月——朝阳码头—— 乌龟赛跑——红旗飘飘——水车山庄——青蛙跃江——五指峰——骆驼过江——月亮山——巨鼠飞天—— 潘庄(徐悲鸿画居)——工农桥(刘三姐古榕壮寨)。 提醒你至少提前3天预定。 船票,170元/筏(坐2人,含15万旅游意外人身保险,网上预定请将全名告诉我们,以便办理保险手续) 。 FAX(传真):0773-8815959 |
原始链接: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59646 |
转自:20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