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华东五市游之苏州寒山寺游记 |
[游记]华东五市游之苏州寒山寺游记 |
2008-03-12 qnwz.org |
苏州之所以闻名于世,与很多文人墨客留下的传世诗篇分不开。游完耦园与锦溪水乡,心,一直被苏州耦园的雅和锦溪水乡的秀萦绕,情,一直留在耦园的书香与水乡的清莹里。记忆中,苏州如一位秀女,含蓄的迎我走来,款款的离我而去。下一站,我们将要去的是以《枫桥夜泊》闻名的寒山寺,寒山寺定能更好的让我感受苏州的文化底蕴。 寒山寺因在唐朝有一名僧“寒山”主持而得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寒山寺添了几分忧郁的感受,寒山寺似乎与张继的这首诗有着相同的意境,诗中提到的钟声在我们刚刚抵达寒山寺门外就传入耳中,声声悠远,声声沉重。传说世间有108难,钟声能驱邪避难,于是,自寒山寺建成的那年起,每年的新年都会敲起108声钟声,听到一声便会消一难,如今,寒山寺敲钟成了寺庙吸引游客的项目之一,我们听到的便是游客敲钟消难的钟声。 我们泊车之处在与寒山寺齐名的枫桥边,眼前的枫桥与《枫桥夜泊》印象中的枫桥并不尽相同,印象中枫桥与江水是沧桑的、悲壮的,此刻,仔细在枫桥边搜寻那种印象,却怎么也寻不到,难道是我们此刻处在阳光明媚的五月之和煦季节?还是我们如今的康颜盛世难觅沧桑?我想定是后者影响着我的感受。枫桥为石拱结构,不见有雕刻饰身,却有着一种灵秀的气魄,简朴中透着端庄,横跨在小河之上,连接着两岸人家,历经千百年风雨与寒山寺相伴,感受中忽然想起,一定是张继当年牵的红线。 一路游览了不少名刹古寺,发觉寺庙外墙都用土黄色粉饰,寒山寺也不例外,当我们走近寒山寺时,寺庙外土黄色的墙上“寒山寺”三个遒劲大字映入我的眼帘,寒山寺就在眼前,我终于能走进你来感受张继诗中的意境了。五一黄金周,寺庙内四处是如鲫的游客,无形中少了诗意中的忧愁感,寺庙主体有“拾寒殿”、“普明宝塔”、“钟楼”、“诗廊”、“法堂”等建筑,穿过古木参天的主轴道,雄伟的拾寒殿迎接着我们,“拾寒殿”几个锍金大字显得有些清瘦飘逸,有几分古韵遗风,走进拾寒殿,金光闪闪的两樽佛像一立一弯腰对视,我不知其名讳与典故。两侧墙角栅栏内分别立着两樽威风凛凛、凶神恶煞的金佛,舞着法器镇天下邪恶驱世间魔鬼,两座塔状宝莲灯座,密密麻麻的供奉着香客们的名字,是虔诚的香客点亮了一盏盏许愿灯,寄托着对亲人的深深祝福。 穿过拾寒殿,沿中轴线步行不远便是壮观的普明宝塔,高高的塔基伫立着雄伟的宝塔,宝塔四面结构均一样,从任何一个方向看都一模一样,塔身有五层,第一层到第五层呈伞状塔形,每层塔盖都呈四角飞檐态势,每个飞檐角处都挂着一个铜铃,风吹铃响,甚是悦耳,登塔而上,一层是一番景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顿然现于脑海,习习微风掠过面庞,感受着苏州的古风古韵,再环四面而望,苏州城更是别具韵味。 游完宝塔,再赏诗廊,用心去感受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的传世经典著作,更能体会到苏州的文化内涵,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不能一首一首的去欣赏去体会诗中的意境,只能当是一个景点走马观花的走过,不过即便是有多余的时间,我想也不可能把诗意全部领会在心,因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用一生都难以领悟。 《枫桥夜泊》诗云: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的钟声究竟有那种寂夜的神秘感吗?我一直想知道,前方,槐柳菩偍丛林深处忽远忽近、忽长忽短的钟声将我引向钟楼去处,眼前所见的钟楼很不起眼,谈不上壮观,仅为矮小的两层结构,显得有些简陋,而也许就是这种简陋才能体现它的沧桑吧。进入钟楼需要敲钟的得花5元钱敲一下,一般需要敲5下,钟楼很小,上了第二层,四面各有一个圆形窗口,钟声就是从这几个窗口传出去的。寒山寺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日本人来敲钟,不知何故,日本人对寒山寺的钟情有独钟。也许是《枫桥夜泊》使寒山寺的钟声传遍日本国吧。 敲完消灾祥钟,听悠扬的钟声渐消远去,心也悠然,神也旷怡。往南漫行数十米,庄严大气的法堂映入我们的眼帘,绿荫掩饰其中,白玉石雕琢的别致佛灯立于四方,跨过别致的小桥,如入佛界圣地,法堂是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场所,红、黄、蓝三色缎条饰于汉白玉栏杆之上,更显法堂庄华典雅之气。 寒山寺历经千百年之沧桑,名扬中外,我们游览之时,身边不时走过金发碧眼的西方游客,不时听到游客口中传了异国之声,看着他们睁着好奇的眼睛说着听不懂的外语,我知道他们在赞叹寒山寺的悠久佛教文化与古迹,悠悠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寒山寺只是一个浓缩的亮点,那时的中华堪称 |
转自:http://www.qnwz.org/yuanchuang/sanwen/lvtu/yuanchuang_136879.shtml71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