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山川之秀,虽然品题者不多,然集天地之灵秀,汇万壑之溪流的抚仙湖,却是以其水质之清(能见度达7—8米,最大透明度可达12.5米)、湖水之深(平均水深87米,最深处达157.3米)、容积之多(容水量达189.3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的容水量)而著称的。随便翻开地方志书,都可见题赞抚仙湖的诗词文章: “滇水唯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多流浑浊,唯抚仙湖最清。”这是饱览了名山大川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对抚仙湖发出的由衷赞叹。而与其同时代的著名文学家、《三国演义》开篇词作者杨慎(字升庵),在被贬云南时,也曾寄情山水之间,纵舟于抚仙湖上,写下了《游江川之澄江》: 通海江川湖水清,与君连日镜中行。 孤山一点横烟小,何羡霞标挂赤城。 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 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 海鳌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 自是人生不行乐,莼鲈何必羡江东。 在杨慎的这三首诗中,起首一句赞的还是清澈莹洁的抚仙湖水,只是他与徐霞客的日记体游记相比,要多了几分诗情和画意,流露出其对抚仙湖的留连和依恋之情。 其实,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诱惑的高原湖泊的礼赞我们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而要真正领略她的博大与深沉,品赏她的清纯与娟秀,还得有长期的亲近和浸淫,才有可能体验得到她的那种既有女性的阴柔但又不失阳刚的壮美来。 事实上,抚仙湖的美是一种毫无雕饰的天然之美。她如出水芙蓉,自有楚楚动人之态。她是妙龄女郎的秋波,谁见了,都会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她是一湖深情的蜜酒,谁喝了,都会醉倒于她的怀抱。 作为北纳诸溪瀑流,南受星湖泻水的抚仙湖,我们要了解她、认识她、亲近她,还得先来听一听她的传说。早在唐代樊绰著的《蛮书》里,就有了把抚仙湖称为“大池”(后称“青鱼戏月湖”和“罗伽湖”)的记载。而关于抚仙湖的由来,在民间却流传着几多动人的传说。相传,现今抚仙湖一带,原是有一个城池的。城里有一座古寺,寺前有一对石狮子,在石狮子旁,有一卖香纸的老奶。一日,来了个占卜算卦的先生,这先生见老奶心性仁慈,乐善好施,就对老奶说,如果哪一天石狮子的眼睛一旦红起来,那你就赶快往山里逃,要不然就没命了。从此,老奶竟真的留意起寺门前的这对石狮子,并且还把这位算卦先生说的话,也传了出去。这些话没想却传到了一群小娃娃的耳中。一天放学后,这群小娃娃就恶作剧,心想把石狮子的眼睛用笔染红吓一吓这迷信的老奶。谁知老奶一见石狮子的眼睛红了起来,便有如大难临头地朝城外拔腿就跑。她刚一跑出城门,身后就天崩地裂地炸响起来。刹那间,天昏地暗,暴雨如倾,不多时,整个城池就沉落下去,被大水淹没起来。老奶没命地逃到半山时,没想洪水竟又尾追到了身后。她实在挪不动了,心想恐也难逃劫难,就索性坐在了身旁的一块青石板上。谁料老奶刚一落坐,暴涨的洪水竟在她的脚跟前温顺地停了下来。如今,在抚仙湖的北岸还有一个名叫“镇海营”的村,据说这个村就是当年老奶曾歇过脚的那个地方呢。 传说固不可信,但抚仙湖的成因却是燕山运动、喜玛拉雅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结果。从高俯看,抚仙湖恰如万山丛中的一个蓝葫芦,两端大中间小,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浅,中呈喉扼形,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34.2公里,湖岸周长90.6公里,湖泊面积21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7米,最大水深157.3米,总容积189.3亿立方米,占云南省天然湖泊总容量290亿立方米的63.3,为江川、澄江、华宁三县所共有,地处金沙江与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地带。湖水由湖东岸的海口河溢出流入南盘江归于南海,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其东、南、西三面山岭直迫湖岸,唯北部稍平坦,整个地势北高东低,远远看去,抚仙湖就像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群山环抱之中。 每逢晴天,蓝盈盈的湖水轻呤浅唱,粼粼抖动的湖面恰象铺开的一块巨幅绸锻,荡漾起一湖的欢欣。碎碎的水波似在窃窃私语,倾诉着无尽的爱慕和依恋。纵目远眺,水天一色的抚仙湖清碧无瑕,婀娜多姿,雨霁天晴之时,抚仙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湖面上空,薄雾轻笼,一如羞答答的少女,披了薄薄的轻纱,愈是芳姿绰约,摄人心魄。 皓月当空的夜晚,抚仙湖水涵轮满,银光千里,一轮明月倒映其中,月光就随了盈盈水波荡漾开来,扩散成万千跳跃的音符。 抚仙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年之中,春秋各异;而一日之间,则又变幻莫测。适才还风平浪静的湖面,转瞬就惊涛拍岸,声震长空。记得一次陪人上孤山,就曾撞上这样的风浪。只见激烈鼓荡的巨浪你推我涌,翻腾起万壑千山,大有波撼乾坤之势。我原以为水乃至清至柔之物,不曾想温柔之中也有刚劲之猛。回来后,我写了一首《咏浪》诗,赞的就是抚仙湖的这种气势: 碧涛涌动抚仙中,深浅高低幻无穷。 万壑千峰奔眼底,摇动乾坤起蛟龙。 抚仙湖之美不仅仅在于她的百里湖光,也在于她的山川景色。沿岸景物,随便捡拾一处,也多有蕴含和沉淀。象独踞于湖西南的孤山小岛,到了明朝的时候,可谓盛极一时。占地82亩的岛上建满了大大小小的殿堂楼阁,尤其是那为“督学杨师孔尽捐己俸,更转募诸当道购铜万万斤铸造”的“下广五丈,上高九丈,积一十三层”的“中铸金刚经,饰以朱绀翠碧”的铜塔,更是令多少名公巨卿、迁客骚人为之赞叹和留题,成为了“闪烁澄湖,武当金殿,不为过也,昔年东迤名胜,独此地为最”的一道景观。据载,当时的孤山之北,原有一小岛,两岛之间架有铁桥相连,名曰“飞虹桥”或“虹饮桥”,后明末时因地震,小孤山和飞虹桥被震落湖中,唯大孤山(即今孤山)独存。 孤山素有“巍然形胜冠南州”之誉,大概是因滇中五湖,即滇池、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和杞麓湖中,唯抚仙湖里有此岛屿之故吧,所以就连孤山岛一进大门的正中位置都挂上了“天下名岛”的匾额。只可惜连四面黄尘飞不到的孤山也要因时势的变迁而屡遭劫难。到了清朝顺治五年,谁料巍巍铜塔竟被朝廷大将李定国的手下冯双礼,捣毁铸成了永历通宝以作兵饷之充。此后的几百年间,孤山屡建屡毁,甚至成了地方匪徒赖以顽抗的窝点。及至1979年,孤山又因成为猿猴养殖场而被群猴撕咬抓剥得伤痕累累,寸草不生,令人残不忍睹,直到1987年,孤山岛收回江川后,历经10多年的开发和建设,孤山始得重现生机,再展风采。抚仙湖四面环山,状若众山拱宝。环湖周围,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构成了抚仙湖独特的自然景观。但胜景之多,却又都摆布于沿湖西岸一带。由澄江至江川地段,不管是风景名胜,还是诸多人物,大都可圈可点,不可小视。随便走进抚仙湖畔的一个小渔村,你都会为抚仙湖水孕育的奇迹而大感惊奇。象麒麟山下的禄充村,就曾有过“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荣耀和辉煌。时至今日,禄充村依然人才辈出,蔚起文风。漫步村间,只要稍加留意,你都会在举步仰首之间,陶醉于联书匾额之中。早在三国时期,李恢就因其战功卓著,而被蜀汉政权册封为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兼交州刺史,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样也是出生于抚仙湖畔的一个小渔村。再如此后的风流才子许湘、官至吏部侍郎的赵士麟和授翰林院庶吉士的王元翰等一干人物,虽然口头的传说已加进了几多神秘的色彩,但志书的记载却分明证实了这些人物的颇多奇异和神秘。自古以来,大凡有名胜之地,就必有名人之迹。可不是么。隐藏于抚仙湖西岸群山丛中的万松寺,不就曾因了一幅用牛鞭杆写出的楹联而声名远播。谈及这幅楹联,说起来还颇有来头呢。相传清朝时曾隐居于万松寺的著名文人阚祯兆,一日兴发,正欲挥毫作书,忽闻有隐隐叹息之声。阚氏甚惊异,忙止笔,一看,原来是个到厢房避雨的牧童。阚便不甚留意,将笔往砚台里又重新醮了醮,岂料正准备下笔之际,又从厢房那边传来了牧童的轻叹之声。阚老夫子急止笔,向头戴竹笠、身披蓑衣的牧童朗声问道: “不知仙童有何赐教?” 这本是一句客套话,谁知牧童竟毫不客气地回: “俗笔太重。” 阚祯兆当时已是颇有名望之士,敢在他面前如此放肆之人,想必绝非等闲之辈。阚祯兆闻听此言,暗忖准是遇上高人了,便请童子即席赐教,自己则转身进房沏茶,不料茶刚沏好端出,那牧童早用手指粗细的牛鞭杆龙飞凤舞地狂草了一幅长联: 放眼处,偏惹渔樵耕读来,不能分他们一毫快乐; 低头时,便道春夏秋冬去,何曾识自己半点寒温。 阚氏见状,便连呼神笔,只是牧童没有落款,就抱拳说道: “仙童既已赐教,就请落个款吧。” 牧童也毫不客气,依旧提了鞭杆,唰唰唰地写了出来: “学仙童子段泰利题。” 阚一时惊讶,那童子则飘然而去。 传说虽有几分人为编造的痕迹,但这幅联书俱佳,绝非俗品的楹联至今还保存完好地挂于万松寺内呢。 抚仙湖以其155米的水深而屈居长白山天池之后,但经近年有关专家考证,跨出国境的天池是南浅北深,而位于我国境内的水域是没有抚仙湖深的。由此看来,抚仙湖应是我国第一深淡水湖泊了。然正因了抚仙湖的深沉和浩淼,才使得形如花瓶的抚仙湖有如希腊神话里的魔瓶变得神秘起来。尽管传闻抚仙湖里有海马出没、光环显现和水下“活人”,但崇尚科学的人们总是持怀疑态度的。可是关于抚仙湖底有古城墙的传说,却是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水下考古现场直播而证实了其存在的真实的。当然,关于这次水下考古的结果,目前还没有权威定论,但抚仙湖畔的渔民既不用撤网,也不必垂钓就能把活蹦乱跳的鱼儿,从深不可测的湖中捕捞起来的事实,是否从一侧面表明了抚仙湖以及环湖周围所发生的种种奇、特、绝、怪的现象确有存在的可能呢?这就如同李家山下神鱼泉里的鱼为什么会嗑瓜子,孤山周围的鲭鱼为什么会列阵出游,“界鱼石”的鱼为什么从不过界一样,也是有着其难解之谜呢。可话又说回来,虽然沿湖居民捕鱼既不用网也不用钩,但其还是得借助一定的条件和工具的。只是这种捕鱼的方式较为奇特和罕见罢了。每当鱼汛季节,沿湖渔民就会借助湖岸山崖下的渔洞和沟道,驾水车、支鱼笼,把山肚里清洌甘甜的泉水通过水车的作用,车到湖中。而向以抢水为快事的抗浪鱼就会一群群、一片片、一串串地抢水而上,钻入一长约2米的圆柱形的篾笼内。只是在车水捕鱼的过程中,还得有些讲究。比如要在捕鱼前清洗沟道,捕鱼的过程中不得在沟内洗手或弄出什么声响,要不,这些喜爱洁净、形如柳叶的“小精灵”是不会钻进你的渔笼的。 这种捕鱼的方式恐是天下一绝吧,但比之奇绝的事还多着呢。就在抚仙湖与星云湖相连的河道——玉带河的中段,耸立着一块高6.3米、宽5.4米的背北向南的大石头。这块形状峥嵘的嶙峋怪石就叫“界鱼石”。“两海相交,鱼不往来”,说的就是抚仙湖里的抗浪鱼和星云湖的大头鱼一旦游到这块大石头下就都各自掉头而返、从不越界的奇特现象。本来,鱼就生活在水里,况且星云湖的水是流入抚仙湖的,但偏偏水可流而独鱼不可往。多少年来,人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有题书“石怪鳞惊”以作辩解的,也有题写“鱼各有性”而抒己见的,把个界鱼石炒得神乎其神。但细细想来,又都似觉欠妥。这其间奥妙恐怕只有两湖里的水族们才说得清、道得明吧。
|